《流量池》学习笔记

zdaye
zdaye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3 浏览

《流量池》学习笔记

Key takeaway

  • 从流量池的角度看,品牌不仅是心智占有和信任背书,而且品牌本身恰恰就是巨大的流量池,品牌并没有站到流量池的对立面。所以,我要补充一个重要观点:品牌即流量。相对于BAT级别的流量之海,绝大部分企业品牌只能算是一口流量之井。虽然不是大江大海,但也“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有这井水在,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流量、提供商机。
  • 简单地讲,当前营销已经分成两个流派:品牌流和效果流。品牌流,以传统媒体或者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为主,偏重品牌带增长的营销方式。大部分品牌营销是通过品牌内容带来的长期性关注,也为企业和品牌带来更多美誉和忠诚度,从而创造销量。其和销售的直接关联度不强。效果流,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PC端到移动端,以数字精准投放的形式,以效果为导向来做营销。很多新兴概念出现,像最早的SEM(搜索引擎营销)、SEO(搜索引擎优化)以及这些年兴起的DSP、feeds(信息流广告)、增长黑客等。
  • 在多年的营销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两点:• 企业营销不仅要品牌,更需要效果。• 在移动互联网上做营销,必须追求品效合一。什么叫品效合一?品效合一就是企业在做营销的时候,既要看到品牌的声量,又要看到效果的销量。产品要带动品牌声量的提升,同时品牌推广本身也要有销量增长。
  • 流量思维和流量池思维是两个概念。流量思维指获取流量,实现流量变现;流量池思维是要获取流量,通过流量的存续运营,再获得更多的流量。所以流量思维和流量池思维最大的区别就是流量获取之后的后续行为,后者更强调如何用一批用户找到更多新的用户。
  • 效果营销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不做钩沉考究,依照个人经验,2012年以后的PC互联网已经号称能够记录用户上网行为,进行目标用户画像,从而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推送。这样的市场营销是基于技术基因的手段,与“至少浪费一半”的品牌营销有所不同。而以百度、新浪、搜狐(这个时候的腾讯广告还未起来)为代表,开始给客户灌输一种不一样的理念,即“精准营销”。
  • 很多创业者在前期的营销上都会面临一个困惑:“如果手里有1000万元,我是做品牌,还是直接买流量做效果?如上文所述,品牌和效果投放并不是对立的。品效合一,是更好的选择。企业主内心也会纠结:花钱买流量可能是饮鸩止渴。一是流量费用越来越高,随着BAT的垄断,企业议价权越来越小,获客成本高;二是如果不做品牌,可能也没有品牌溢价,只能通过产品促销、降价的方式,提高流量效果。
  • 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对这种普遍性纠结有一个说法:“流量占据通路,品牌占据人心。补贴和品牌可以两手抓,补贴和流量相当于促销,而品牌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 传统品牌讲求“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虽然对这三度的具体计算都是通过调研公司完成的,但对于品牌的功能和价值,受众一般看重的也是这几点。第一,品牌解决认知问题。让消费者记得住并能和竞品区别开(心智占有)。第二,品牌解决信任问题。消费者因为放心会优先选择名牌,错选的代价低。第三,更高级的品牌是一种文化或信仰,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比如星巴克、可口可乐、苹果这些超级品牌,会有足够多的忠诚用户。“即使一夜之间工厂全部烧光,只要我还有品牌,就能马上恢复生产。”这是可口可乐创办人阿萨·坎德勒的名言。”
  • 凡是不能一句话或者几个字说清楚的定位,都不能算品牌定位。定位不是口号,但好的定位,一定能引导出很简单、很好懂的一句口号。

其他收获

本书内容:第一,如何获取流量。本书分别阐述了品牌、裂变、微信、事件营销、数字广告、直播、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这7种方法(针对每一种方法都可以是一本书)。第二,流量如何更有效转化。这是本书重点剖析部分。我会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很多流量大但效率低的原因,正反案例都有。在书里我多次强调“品效合一”,也是在强调流量转化要有效——不仅要做品牌,还要有效果转化。第三,流量的运营和再发掘。如何通过运营手段让流量转化更持续,从存量找增量,我在裂变、微信、数字广告和落地页等章节会谈到


精准营销虽然在人群定向上有了划分,但移动互联网完成了它的进化,让人群不仅能看到,还能立即在手机端点击购买,从而实现了最终效果。

就是这个轻轻一点,让移动互联网的效果营销直达最后一厘米,并且高下立判。可以说,无论是App品牌展示、图片二维码、视频贴片、搜索竞价、口碑软文,还是后起的DSP、feeds、小程序、短信公众号等方式,都让用户增加了一个闭环型动作——最终点击购买。而传统的媒体(电视、报纸)、传统的网络媒体(PC),无法实现即时场景、即时即刻的用户购买,所以基于移动端的效果营销必然是转化链更短、效率更高也更为先进的营销方式。”

举一些身边可改造的例子。

1.一篇微信长文如果只是公关美文,即使获得10万+的阅读也是流量的浪费。增加一个嵌入小程序或者一个点击购买按钮,如同大V文末的打赏一样,大家都已习惯,并不会让用户感觉突兀,反倒增加了看完图文后的购买冲动,何乐而不为。

2.你的户外或店头广告,如果没有添加二维码,或者二维码带来的是一个30多兆的App下载,也是不及格的。让用户能够扫码打开一个WAP(无线应用协议)网站,或者关注企业微信,并且扫码有奖励,就会带来一些转化。

3.回到之前百雀羚的案子,一镜到底的长图文创意非常精彩,但在图片最后缺少一个让用户立即点击购买的按钮(比如电商官网),而是提醒用户去打开淘宝领券参加,这种设置是不及格的。我们知道,当一条优质创意瞬间打动人之后,用户的好奇以及消费冲动往往也就只有几秒钟。能够在当时当下迅速解决转化问题,就能让购买率大幅度提升。一旦用户因为麻烦的体验和新的场景页面跳出当前环境,就会导致用户冷静情绪或放弃购买,从而丧失最佳的消费时机。

4.很多刷屏级的H5创意,同样存在上面三个问题。创意精美,流量巨大,却不在最终的展示页和转化按钮上下功夫,从而丧失了转化的黄金时间。

所以,移动营销的关键就是当下的转化!用手机上的展示内容吸引用户在当前场景下迅速完成转化。凡是让用户增加购买难度、跳出当前页面,或者关闭内容等待下一次重逢的,都是令人可惜的浪费!

“可能有很多营销人对这种观点不太认同。他们认为品牌要与用户进行深度沟通,而购买是多次触达之后的行动,是AIDMA法则(即关注、兴趣、欲望、记忆和行动)的体现,用户不必在当前转化,而要看得更长远。同时,有一些广告人会认为在美好的作品中增加商业导购元素是一种伤害,而不愿意去做落地页和转化按钮。

对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对于流量丰富、品牌号召力巨大的企业,可能确实不用这么“急功近利”地实现流量变现。但对于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我还是建议珍惜一点一滴的流量,聚沙成塔,能转化必转化,能“品效合一”就一定不要“品牌务虚”。

AIDMA法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再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5个阶段:Attention(关注)——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留下记忆)——Action(行动)。

 

原文作者:林文丰 Jason

发布于 2023-03-25 21:06

免责声明:

本文由 zdaye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