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上海有多难进

汗马I9
汗马I9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49 浏览

麦肯锡招聘要求之高:5年16.7%的存活竞争

如果说,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企业、政府和学界精英,有相当比例均出身自麦肯锡;或者说,自麦肯锡毕业的校友,多半位居要津或成就过人,那就令人不禁想要探究:究竟“待过麦肯锡”的这个经历,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麦肯锡又是提供了什么样的训练与环境,与他们往后的发展产生了正面的因果关系?

然而,由于麦肯锡向来只招募精英中的精英——招聘启事上标明的条件为“学习成绩优异、具有良好沟通技巧、比同龄者成熟,思维敏捷、富有创造性与旺盛求知欲”,因此很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人原本前途大好的概率就高过一般人,未必与麦肯锡有关。不过,我们更想探究的其实是,麦肯锡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工作环境,何以根据统计,在6名同期进入麦肯锡的管理顾问新人当中,5年后通常只有1人能够“存活”?

当然,“out”未必是淘汰,很多时候是另有职涯规划,然而在这个“5年存活率”仅16.7%的高竞争职场中,显然是通过“高压”,将顶尖MBA培养成“大内高手”。

直接上火线的高压环境

曾在麦肯锡工作23年的大前研一,在《再启动》一书中提及麦肯锡的招聘方式,列出了3项招考重点:

1.应聘者在求学期间,是否有杰出表现或值得一提的职务:例如童子军小队长、创办非营利组织。此外,除了评价应聘者是否具有领导才能,也评断是否具有“即使无法获利,也能以身相殉、孜孜不倦地投入一项工作”的精神;

2.归纳总结能力:例如汇总班级讨论的意见;

3.如何应对面试官的问题:例如询问对方:“针对您的问题,我是否能以○○为前提回答?”先确认问题再回答:“如果是这种情形,我认为是……”。

确认三项重点之后,五名面试官以◎○×评分,只要有一人打◎,就表示此人非录取不可,即使其他四人打×也无妨。但有趣的是,即使全员都打○,也不会录取,因为学业优秀的人比比皆是,麦肯锡需要能开拓新事业的人才,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制胜先机。

麦肯锡征才活动通常深入几所主要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沃顿商学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及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等等,也因此造就了麦肯锡成为全球金头脑密度最高的“联合国企业”——每个人都非常优秀,也不愿落于人后。

过关斩将后得以进入麦肯锡的高才生,在享受光环之余,所承受的压力与付出的心力,亦非旁人所能想象。第一天起,新进人员根本没有所谓的蜜月期,就要开始加入项目(engagement)。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一书中提及,他在1965年进入麦肯锡,接获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某家石油公司研究其高层主管薪酬的计划,他写道: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天执行这个项目的情景。我对高层主管的薪酬一窍不通,对石油工业也一无所知。……但在麦肯锡的世界中,员工必须加紧脚步赶快成长才行。几天后,我就出去和年纪长我数十岁的高层主管见面。”

由此可见,迅速搞懂一个全然陌生的领域、加快脚步成长、与企业高层对话的能力,几乎是进入麦肯锡之后即刻就要面对的残酷事实,因而也就极其仰赖从鲍尔时代传承下来的专业精神及工作方法。

麦肯锡上海公司的变态招聘要求

麦肯锡喜欢从名校毕业生中选人。在麦肯锡看来,不管国内还是国外,能进入名校的门槛都很高,他们已经为麦肯锡做了初选;然后,麦肯锡会设计一套严格的面试流程,面试时分配给面试者几个常见的咨询项目,一个公司的案例,让被试者指出这家公司存在的问题,它未来的战略当如何,该组建什么样的销售渠道,这些都是典型的麦肯锡要回答的问题,通过案例法来面试应聘者。

麦肯锡看重的当然不是应聘者给出的结论,甚至不看重你是否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年轻人不可能在这些问题上有好的想法,事实上,所谓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存在的。麦肯锡在乎的是,你是否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乎的是一个人是否有好奇心,他的习惯是喜欢满足于表象的结论,还是在碰到问题时愿意多问一个为什么。

综上所述,招聘的高要求高难度高淘汰率导致麦肯锡上海非常难进,门槛非常高。

发布于 2022-06-29 09:3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汗马I9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