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政府打击避税天堂

18688844
18688844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12 浏览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是避税天堂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在打击避税天堂问题上态度坚决。 但由于避税天堂涉及本国大财团的根本利益,各国政府在具体行动方面分歧较大,并未形成合力。

美国政府尽管态度强硬,但没有长性,商界和政客之间存在着分歧; 英国政府在应对避税天堂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态度暧昧,这同大部分避税天堂是英国属地有关,这些后花园毕竟在经济利益方面还同英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目前为止,各主权国家与避税天堂签署双边协议成为限制和打击避税的最有力手段。 双边协议将允许其他国家的税务官追查个人逃税者, 可以要求避税天堂提供同转移价格相关的信息,以便确定跨国公司如何在不同税率的国家之间分配应缴税利润。 仅2009年,世界各国就签署了300多份税务信息互换协议。

美国政府雷声最大

相比其他国家,避税天堂给美国政府带来的税务损失最大。 据民间组织“税收正义网"的保守估计,由于避税天堂的存在,全球每年流失的税款约2500多亿美元,其中仅美国的税务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预计,2009年应缴与实际缴税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公司方面为430亿美元,个人方面为1230亿美元。

美国政府围剿避税天堂的行动由来已久,早在1961年2月,肯尼迪总统上台仅一个月,就发出将避税天堂"斩草除根” 的呼唤。 1962年,美国制定的《国内收入法典》中就有涉及外国子公司收入种类方面的条款,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是第一个制定反避税天堂法规的国家。

美国政府针对本国居民和公司的逃税行为,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行动。美国纳税人如果同那些受美国经济制裁或受《美国国外反贪污法》严格控制的国家有经济往来,将会遭受严厉的罚款惩处。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限制避税天堂在美国的出版物上刊登宣传“离岸金融服务"中介公司的广告。

为了惩罚那些转换国籍逃税的美国人,美国国会于1996年通过了禁止这些美国人重返美国的规定;2000年,美国税务局采取突击行动,在说服法院后,获准进入数千个同巴哈马、安提瓜等地相关联的信用卡和借记卡账户,收回了2.7亿美元的税款; 针对电子商务这个逃税的新渠道,美国税务局获准审查全球最大的支付平台Pay Pal,E-Bay等在线支付平台,严厉打击那些使用离岸账户上的钱在网上购物的现象。

尽管反逃税措施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受政治影响,美国政府的行动并不能始终如一,经常是一波三折。2001年布什上台,在反避税天堂问题上态度暧昧,布什政府认为要尊重其他国家决定自己税收制度的权力,税务竞争同其他竞争一样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由于美国政府不积极,许多反避税天堂的倡议被搁置,国际间的协调行动也杳无音讯。

2008年金融风暴过后,美国税务局备受个人和公司大规模逃税丑闻的困扰,迫切需要寻觅新的税收来源。 正如民主党参议员卡尔·列文所说:“我们不能忍受每年离岸税务滥用,造成的1000亿美元损失将我们的预算穿一个大洞。"

为了缓解公众的怨气,奥巴马总统将避税天堂当替罪羊,先后对开曼群岛、巴哈马和瑞士等国展开一系列围剿行动,并公布了一批新的反逃税措施,堵住税法中存在的漏洞。

美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提高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力,曾在税收上采取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允许公司递延海外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在海外利润以红利分配的形式返回美国的母公司时,才会课以美国税。

许多美国公司利用这项政策存在的漏洞,采取在避税天堂成立控股公司、利润簿记在海外等方式将巨额利润滞留在海外,规避美国的税收。

奥巴马的新税案则对税收抵免的法规进行了修正,以消除海外税赋与实际利润不相匹配的漏洞,同时该草案也不再允许美国公司在海外投资产生的某些费用进行即时抵扣。

为了应对那些手里拿着政府合同逃税的跨国公司,美国政府下令禁止向以百慕大等避税天堂为注册地的公司提供政府采购方面的竞标机会。

新税案在知识产权转移方面也提出了应对措施,制止跨国公司把同知识产权相关的收入从美国转移到海外。

为了实施新税案,奥巴马总统征召了一支800人的“国际纵队",专门针对跨国公司过去几十年来累计的巨额海外利润进行征税,对涉嫌协助逃税的金融机构的调查范围也从欧洲扩至中东和亚洲地区。美国政府还迫使全球数万家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机构提交500万美国人的详细账户资料。 对于那些不合作的银行,面临的将是严厉的违规处罚。

新税案还提高了对利用避税天堂账户逃税的个人的惩罚力度,提高了个人瞒税行为的罚款金额。

美国司法部还首次调查华尔街银行、信托顾问和其他中介在全球离岸逃税计划中的作用,截至2010年底,美国政府完成了2000宗海外逃税案的调.查,由此也追回了4亿美元的财税收入。

美国政府2010年3月出台的《外国账户纳税法案》(Foreign AccountTax Compliance Act)将开曼群岛、瑞士、百慕大、巴哈马、 英属维尔京群岛等34个国家或地区列入秘密离岸司法管辖区,并自2003年期要求外国金融机构上报美国人的账户信息,否则将面临美国投资30%预扣税的惩罚。

英国政府不甘示弱

英国也是税收流失的重灾区,政府每年的税收损失将近700亿英镑,可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如何打击避税天堂一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政府一方面要想尽一切办法堵住避税天堂漏洞,另一方面又因为同避税天堂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犹豫不决。

英国政府主要考虑的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废除规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但却严重影响了附近避税天堂的离岸业务,最终结果会导致财富向其他地区的流失,当然,政府还有更远的考虑,相对于税收的流失,金融人才的流失对英国经济的伤害更大。

迫于国内外的强大压力,英国政府不得不在打击避税天堂的行动中有所作为。英国的反避税立法内容主要体现在1970年出台的《税收法令》中,该法令对个人和公司避税行为都有详细的规定。

由于英国的税收是根据居住地来决定的,为了防止通过转移收入的方式逃税,英国在《税收法令》中规定:凡是对英国境外的所得拥有"享有权"(power to enjoy)的英国居民,在计算所得税和附加税时,应将这部分收入视为英国居民所得缴税。

在制约公司逃税方面,法令规定英国公司必须得到财政部的批准,才可以迁移出境。 为了防止英国公司将避税天堂子公司改为独立子公司逃税,法令规定禁止将贸易或经营活动从具有英国居民身份的法人团体转让给非居民,也禁止英国居民公司向非居民转让公司拥有的股票和债券。

在具体实施《税收法令》方面,英国国家税务局增派避税纠察员,到问题严重的避税天堂调查英国公司的逃税问题,并追讨损失的税款。

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并未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 由于英国经济在金融风暴的袭击下出现衰退,更多英国民众对政府打击避税天堂的力度不满。 英国前20名大型公司在避税天堂就有1000多家子公司,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泽西岛、根西岛、马恩岛、直布罗陀、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卢森堡、瓦努阿图、毛里求斯、马耳他、塞浦路斯、瑙鲁、摩纳哥、巴拿马、列支敦士登。

2010年年底,英国一家杂志曝光,目前按收入计算全球排名第一的英国跨国电讯公司沃达丰通过卢森堡子公司簿记了 35亿英镑的利润,但向英国税务局缴纳了 1400英镑的公司所得税;沃达丰还在用天价略带敌意地收购德国移动电话运营商的交易中,通过设在卢森堡的子公司逃税70多亿英镑。大批愤怒的民众走向街头,来到英国跨国公司沃达丰营业点示威,抗议其利用避税天堂的逃税行为并谴责英国政府对公司的海外逃税行为不闻不问。

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人们的怒气,迫使伦敦城的银行公开其离岸司法辖区客户的详细信息。 在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后,英国税务局要求巴克莱银行交出成千上万个英国居民的离岸账户。

英国政府还拿出16亿美元在均富会计师事务所(Grant Thornton)的协助下,开展了离岸合规行动,强迫5家英国主要银行交出40多万名客户离岸账户信息,收回欠缴税款(包括利息和罚款)100亿美元。

英国政府还于2011年4月宣布,英国政府一旦发现那些以逃税为目的转移账户的行为,将施以200%的税收惩罚。

根据英国政府的预估,英国投资者藏匿于瑞士各银行的资产约有1000~1250亿英镑之间,为此,英国与瑞士签署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税收合作协议,针对英国投资者在瑞士的存款未来可能产生的所有收入征收预扣税。

协议还规定对那些英国人在瑞士持有的秘密“遗产账户" 征收新税或罚款。 英国和瑞士签署的税收合作协议在具体条款上要比欧盟储蓄指令严格得多,弥补了不少漏洞。

不过,为了获得稳定而直接的税收收入,英国政府在同瑞士政府的谈判中采取了折中态度,放弃对瑞士提高透明度的要求。

德国政府行动坚决

德国政府在1972年制定了反避税法案,称为“涉外税法"(Foreign-re-lated tax law),这一法令在欧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该法令不仅适用于所得税,而且还适用于贸易税、 资产净值税和继承税。 1974年7月,德国财政部又公布了这一法令的补充细则。

税法规定,如果发现联营企业之间为了避税制造虚假交易价格的现象,税务局将对纳税人所得向上作调整,直到其所得反映出按正常交易应达到的水平为止。

在处理德国居民移居到避税天堂国家和地区避税的问题上,税法规定政府将纳税人分为两类:一类是无限纳税义务人,相当于居民纳税人,就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所得纳税;另一类是有限纳税义务人,相当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纳税。

为了防止德国人利用转移居所的手段避税,税法将有限纳税义务扩大到那些虽然移居到了避税地国家或地区,但与德国仍然保持实质性经济联系的德国国民身上。

德国的高税收政策是德国人逃税的根本动力。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对储蓄存款实施特别预扣税后,大批资金从德国外流到邻国卢森堡。

2008年2月,德国政府根据掌握的线索,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查税行动,在两周内对20起逃税案展开大规模重点调查,发动了30次突袭,并搜查了120个住所和办公地点,目标直指近千位涉嫌向设在列支敦士登的银行账户非法转移巨额资金逃税的德国人。

查税风暴最大的成果就是让德国战后一起最大的逃税案浮出水面,政府采取了不光彩的手段,花500万英镑私下购买了一张存储有逃税嫌疑人信息的光盘,获取了数千名德国人逃税的证据。

德国司法、税务部门掌握这些信息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查税行动。德国检察官统计,已有163人承认逃税,追回税款近2800万欧元,其中最大的收获是拿下德国联邦邮政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克劳斯·楚姆温克尔。

发布于 2022-07-01 08:37

免责声明:

本文由 18688844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