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真实例子

jiezhi
jiezhi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27 浏览

1.晚清“劣币驱逐良币” 的故事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国内银贵钱贱的局面,也就是说白银的价值升高,铜钱相对贬值。 可是到了1870年左右, 由于英法德等列强纷纷实行金本位的货币制度,白银失去了货币功能,因此国际银价马上大跌,一时之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造成了银贱钱贵的局面,也就是说白银贬值,铜钱升值。

当时清政府的铸币权掌握在地方各省手中,这个时候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立刻把握这个机会,大举铸造铜元,谋取巨大利益。 当时铜元的购买力大幅度上升,市场上对铜元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造出铜钱就有人要。

地方政府为了大赚一笔,就会在铜钱的成色(也就是含铜量)上下工夫,他们造出的铜钱虽然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面值,但是实际含铜量却减少了很多,因此这些铜钱都变成了劣币。 甚至还有些财政困难的省份会派人到铜钱含铜量比较高的省份去收购铜钱,然后把这些良币熔化后再铸成含铜量更低的铜钱,以此牟利。

这样一来, 老百姓就会把含铜量比较高的铜钱留下来,而把含铜量比较低的铜钱花出去,造成了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 当时各省都铸造铜钱,而且铜钱越铸造越小,含铜量也越来越低,到了清朝末年,情况已经严重到抓一把铜钱撒到水缸里,钱竟然会漂浮起来。 出现了这种情况后,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都知道国家要完了。

由于铜钱变得越来越劣质,物价开始急速上涨,老百姓辛辛苦苦赚的钱就被地方政府通过这样的手段剥削走了,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也更加穷苦。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银价大跌,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在出口时只能换到不断贬值的白银, 可是当我们购买外国的轮船和枪械时却要付出更多的白银,因此晚清的对外贸易也急剧恶化了。

2.古玩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例子

2011年所谓的 “汉代玉凳” 被拍出了2.2亿元的天价,很快这件事就成为了社会舆论讨论的热点,先是收藏界围绕着“汉代玉凳” 的真假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后来有网友爆出这个玉凳出自江苏省邳州市。

很快,就有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位邳州市的赵姓商人,他承认这个“汉代玉凳” 是自己组装的。 这个记者还报道说, 一些职业的 “跑老件”的人 ,鉴定专家、,拍卖公司联手在古玩市场推波助澜,他们已经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利益链条。

古玩市场上存在赝品其实是件正常的事,正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不是所有的人都花得起大钱买真古董,因此花点小钱买些假货,装点一下门面也是可以的。 但是, 如果硬是拿假货冒充真品,那就真的是欺骗了。 可是,现在国内古玩市场频频爆出高价买来的拍品是假货的事情,古玩市场的交易风险放大、交易成本增加, 真古董难获信任,自然藏之深宅, 踪迹难觅, 而假古董更加泛滥。 于是,真古董也被认为是假的,长此以往,国内的古玩市场总有一天会崩溃。

发布于 2022-07-01 09:2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jiezhi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