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果效应:不禁不为,愈禁愈为

ellen525
ellen525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02 浏览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里的故事: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偷吃了禁果,后来被贬到人间。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为禁果效应。禁果效应也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或“潘多拉效应”,指越是禁止的东西或事情,人们越是好奇和关注,充满窥探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更加想得到或知道。

为什么禁果格外甜:当亚当遇见夏娃

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禁果格外甜。”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就要先从“禁果”说起。它源自《圣经》,指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结的果实。

《圣经·创世记》载,上帝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建了一个乐园,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伊甸园。上帝让他们两人住在园中,并负责修葺与看管乐园。同时,上帝还特意吩咐道:“园内各种树上的果子你们都能吃,唯独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能吃,因为吃了它你们就会死。”亚当和夏娃谨记着上帝的教诲。

突然,有一天,夏娃没禁住蛇的诱惑,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于是摘下树上的果子,吃了下去。而且,她把果子也给了亚当,亚当也吃了。

后来,上帝得知此事,将他们赶出了伊甸园。同时,上帝惩罚了罪魁祸首——蛇,让它用肚子走路;责罚夏娃,增加她怀胎的痛苦;责罚亚当,让他终身劳作才能从地里获得粮食。

夏娃和亚当为什么要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是因为他们饥饿,还是因为他们馋嘴?当然都不是,这个关于人类远祖的故事,暗示了人类的本性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禁果效应”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即上面所说的“禁果效应”。其实,这与东西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禁”激起了人们情绪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这种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在接受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禁果格外甜”,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表现。

为什么密室总会有好奇的闯入者

潘多拉魔盒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讲的是宙斯给一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还要‘绝对’?里面该不是稀世珍宝吧?”潘多拉越想越好奇,非常想揭开真相。最终,潘多拉没有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心,把盒子打开了。可谁知道,释放出来的竟然是人世间所有的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等。

潘多拉魔盒的故事背后是禁果效应在作怪。如果宙斯当初送给潘多拉盒子时,便告诉她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不能打开,想必潘多拉很可能就不会打开那个魔盒。当人们被禁止采取某个行为,又没有被提供给可以接受的理由时,人们多会逆道而行,在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操纵下,做一些被禁止的事情。

好奇心是对获得信息的一种渴望。逆反心理则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另外,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会引发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人们就找不到充分理由来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偷食禁果的行为。

倘若想避免潘多拉效应,便要在要求人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时候,给予对方充分的、合理的解释,否则,单纯地禁止只会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疑虑、揣度、猜测,并为探究为什么不许做而跨越禁区,结果人们毅然决然地犯禁,与禁令发出者的期望南辕北辙。

在武侠电影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节,一个密室或者房间被规定为禁区,不准人们进入,结果反而让很多的好奇者闻讯而来,他们千方百计地进入密室,想一窥究竟,看看里面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对于秘密,人们有一种天生的获知欲,这也正是禁果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欲“诱”愈“禁”,欲“禁”反“纵”

虽然禁果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也许根本想象不到,今天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蔬菜——土豆,在刚刚被发现时,就曾因为被当作禁果,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土豆从美洲引进到法国时,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认可。迷信者把它叫作“鬼苹果”,医生们认为它对健康有害,而农学家则告诉人们,土豆会使土壤变得贫瘠。这些“权威人士”的断言,使土豆成了不受欢迎、稀奇古怪的东西。

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端·帕尔曼切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土豆。他尝到了土豆的甜头,就想回到法国后,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因为那些“权威人士”的断言,谁也不敢种土豆。

后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上开始栽培土豆。根据他的要求,要由一支身穿仪仗服装、全副武装的卫队看守这块土地,但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卫队就撤了。

这使人们非常好奇,是什么好东西需要卫队这样煞有介事地看守?一定是好东西,才怕别人偷啊。人们这样一想,就猜测土豆一定是非常美味或很有好处的食品,就禁不住想要知道个究竟。于是,他们商量好,到晚上就到那块土地上偷挖土豆,然后种到自己的菜园里去。

结果,土豆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人们发现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它没有任何可怕的地方。

正是巧妙运用了禁果效应,激发人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帕尔曼切推广土豆的目的才得以实现。

除了像帕尔曼切那样利用禁果效应得到积极效果外,生活中还有不少因禁果效应适得其反的例子。

比如,历代统治者经常把他们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书列入禁书之列,如我国的《金瓶梅》和西方的萨德、王尔德、劳伦斯等人的作品。但是,被禁不但没有使这些书销声匿迹,反而使它们名声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要读到它们,反而扩大了它们的影响。再有,一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如禁止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但一味严厉禁止,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两种心态的驱使下甘冒风险去尝试那些也许并不甜的禁果,最终使教育走向了反面。

透过禁果效应,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某种事物,我们越是禁止越会增加其诱惑力。相反,如果我们真想禁止某些事物,倒是应该学会适当地放纵一下。更确切地讲,我们一方面可以把某些人们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物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另一方面不要轻易把某些不喜欢或不赞成的事物当成禁果,以免人为地增加其吸引力,适得其反。

培养孩子好习惯,宜疏不宜堵

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这孩子真长大了,连我们的话也不听,让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你说东他偏要说西……”这句听似平常的话却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孩子们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

孩子存在的逆反现象,部分就源于“禁果效应”。孩子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止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家长时常感到困惑,在方式上难以抉择,往往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教育孩子时要么过于严苛,要么过于宽松,然而实际的效果却是难如人愿,非常不理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严厉,否则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正确的做法是管教和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小孩子的无理行为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管束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地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与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于“疏”和“导”,“管”和“教”的成分用得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伺机进行引导。

发布于 2022-07-01 09:3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ellen525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