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范文

751127
751127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7 浏览

通过案例分析增加信息量,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决策者对未来可能性的把握,达到降低决策风险的目的。那么下面是整理的常用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范文,就随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常用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范文一:

三只松鼠,你为什么学不会

我们回顾一下这几年来三只松鼠“双11”的战绩:2013年3562万元,2014年1.02亿元,2015年2.5亿元,每一年都实现了高速增长,松鼠的抢眼表现,也使其成为各路媒体和专家研究的对象,例如,针对2015年“双11”松鼠的表现,有文章就罗列了其成功“秘笈”:娱乐营销、综艺营销、明星客服、金手指、智能物流等“高大上”的概念,对于这些分析,三只松鼠首席品牌官郭广宇并不认同,他指出,一颗小小的坚果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不能简单归结于这种那种打法,而在于三只松鼠长期以来对用户体验的坚持和点滴细节的积累。三只松鼠取得成功以后,很多人在模仿,例如模仿卡通品牌形象,客服使用“主人体”,包裹里也放果壳袋、湿巾、核桃夹,甚至有人连三只松鼠的短信都在模仿,但学来学去都不像,那是因为他们学到的只是表皮,松鼠成功的核心秘密他们并没有参悟。那么,三只松鼠2.5亿元销售额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秘密?

让消费者成为你的推销者

三只松鼠品牌运作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让消费者成为你的推销者。消费者为什么要推销你的产品?并不是因为得了你的什么利益,靠利益博取的都是不长久的。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这就要给予消费者充分的参与感,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体验。郭广宇讲到一个例子,在创业第二年的时候,三只松鼠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年货危机,出现了断货情况,很多消费者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骂三只松鼠,这时候就有一批用户站出来跟这些消费者解释,告诉他们松鼠的产品马上就到,让他们再耐心等一下。这些用户就是三只松鼠的铁粉,他们见证了松鼠的诞生和一路成长,并且参与其中。只有当你对用户足够好的时候,他们才会转化为你的推销者,这种好绝不是一些“小恩小惠”,而是真正懂得用户,无微不至地关怀用户。

品牌无界化

这是松鼠的另一个核心机密,之所以有这么多粉丝愿意追随三只松鼠这么多年,就是因为松鼠能跟他们玩到一起。用郭广宇的话来说,三只松鼠不仅是一个农业企业,还是一个动漫企业,本质上做的其实是一件泛娱乐的事情。不要认为卖坚果就是农业圈的,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品牌边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出新的出路。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更要会玩,要跟“80后”“90后”甚至“00后”玩到一起,一个品牌要有前瞻性,不仅要抓住当下的主流消费群体,还要研究未来主流人群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不败,一些品牌老化得很快,跟年轻人玩不到一起,这样的品牌不出三五年就会被淘汰。

除了卖坚果,三只松鼠还在做动漫,例如《萌贱三国》《奋斗吧,松鼠小贱》等等,他们有自己的制作团队,并与奥飞动漫有合作沟通,来提升自身的制作水平,2015年“双11”的宣传片,三只松鼠还请来了好莱坞的制作团队亲自操刀。除此之外,三只松鼠还切入动漫产业的上游,制作动漫大电影、儿童读物等,郭广宇解释说,小孩子往往会影响到父母的决策,三只松鼠不仅要抢占白领人群,还要影响未来的消费人群。

此外,松鼠还涉足娱乐圈,在2015年“双11”开始之前,明道、保剑锋、陈德容、苑琼丹、田亮、谈莉娜6位明星就悄悄潜入松鼠家,客串了一把松鼠。从12月10日晚开始,这些明星有的进入客服岗位上岗工作,与消费者在线互动并回答消费者的提问;在物流岗位,明星们会参与拣货、打包等环节的工作,幸运的消费者还有可能随包裹收到明星们的亲笔签名。这些明星各自拥有不少粉丝,这次到松鼠“打工”,无疑刺激到了粉丝的神经,也拉动了消费需求。

郭广宇透露,这些明星的到访其实是安徽卫视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你好菜鸟》安排的拍摄。除了综艺合作,三只松鼠还跟乐视展开合作,跟旅游业展开合作等等。快消品本质上是一个泛群体的品类,因此不能太局限,要勇于突破自身的边界,消费者的需求每年都在变,品牌也要不断进化。郭广宇说,三只松鼠是要去真正影响一代人,卖坚果可能只是他们的一个副业。

松鼠宪法:不准让主人不爽!

在三只松鼠内部有一个红本文件,类似于国家宪法,任何员工入职都要学习并牢记,在这里列举一下核心的几条:1.共同承诺,共享价值(员工承诺爱岗敬业,企业承诺跟员工共同成长,利益分享);2.用双手创造未来;3.不准买同行产品;4.不准让主人不爽。

尤其是最后一条被视为核心中的核心,从上到下必须无条件执行,所有的业绩考核都跟这一条挂钩。三只松鼠之所以用户体验做得这么好,我想跟他们对松鼠宪法的坚持也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挖掘用户痛点,三只松鼠还发明了一种“全接触点的用户体验管理法”,就是让员工自己变身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每一个环节,拆解开来体验,然后再将每一个点连成一条线,问自己的痛点在哪里,哪些地方令自己不爽。

快速与消费者建立关系

谈到这一点,郭广宇说,这两年互联网思维特别火,已经讲烂了,其实互联网思维的实质还是用户思维,这是一切商业的本质,不管你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要遵守。这也是三只松鼠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出发点。互联网带来的一个改变就是与消费者关系的改变,品牌通过互联网打破了与消费者中间的一些隔阂,可以直接与消费者一对一的对话,这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创造了可能性。

三只松鼠称呼消费者为“主人”,很多人不解,其实这就是一种互联网场景的设计,与奉顾客为上帝的传统做法形成区隔,在松鼠文化的定义中,与顾客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上帝是高高在上的,将上帝变为主人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关系。

另外,为了与消费者建立关系,松鼠还通过开发一些周边产品,全面覆盖消费者的生活空间,这些周边产品包括前文提到的动漫作品,还有一些玩偶、家居用品等等,通过这些周边产品来解决用户的一些痛点,起到唤醒和强化记忆的作用。

郭广宇对场景营销的理解是:找到一个有效的场景,用一个有效的内容,与消费者当下状态产生互动与共鸣,而后让其通过手机入口迅速产生行动,从而形成第一次,并逐步产生依赖,过后该场景就会成为一种诱因。例如,一个在外奔波的业务员,忙完事情回到酒店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饿得头晕目眩,这时候走进电梯刚好看到“饿了么”的海报,瞬间就产生了共鸣感,接下来掏出手机,扫描二维码,20分钟后,热腾腾的饭菜送到了房间门口,从此,当他饿了的时候就会想到“饿了么”。

不同的企业文化能带来不同的战斗力

三只松鼠的企业文化也是特立独行的,每个员工都有一个以“松鼠”或“鼠”开头的花名,比如章燎原在企业内部的名字为“松鼠老爹”,郭广宇的花名是“松鼠小疯”,对顾客则一律称呼为“主人”,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角色代入,郭广宇说,现在有人叫他的真名反而不习惯了。在松鼠内部连工厂的大妈都会喊“主人”,这种松鼠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是无形的,会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另外,前文已经提到,在松鼠宪法中有一条“共同承诺,共享价值”,这一条就是为了与员工重建信任关系(多数企业,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不信任的,甚至是对立的),员工信任企业了,关系平等了,才会发自内心地服务好主人,主人也才会成为你的推销者。

现在,很多人学三只松鼠,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模仿话术、卡通形象的层次上,如果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与之相匹配,自然是生搬硬套。企业文化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不同的企业文化可以带来不同的战斗力,这才是你学不会三只松鼠的根本原因。

常用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范文二:

烧饭饭:私人订“胃”能否卡“位”?

私人订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新鲜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生活应用App的市场逐渐深入和细分,现在一款名为烧饭饭的App已经可以为你的胃私人订味了!

下载这款名为烧饭饭的App,点击某位厨师的头像,可以看到他的详细信息,包括年龄、籍贯、擅长菜系、服务时间、服务范围以及之前服务过的顾客的评价。烧饭饭提供的服务分为ABC三个套餐,分别是四菜69元、六菜99元、八菜119元,这个费用不包括食材的费用,而是厨师上门的服务费。

烧饭饭从2014年12月5日上线以来,一个月内曾达到近2万人次的下载,目前日客单量在100单左右。虽有这样不错的日客单量,但是据了解,目前烧饭饭平台还处于“烧钱培育市场”的阶段。

怎样才能尽快明晰自己的盈利模式?如何才能快速打消市场疑虑增加用户基数?烧饭饭能否守好自己先行者的位置?

掌声?巴掌声?

随着O2O模式在不同行业践行,餐饮行业也出现了O2O模式的经济增长点。专业大厨私人订制化上门服务,这一创举无疑打开了餐饮行业新的扩展阵地。烧饭饭是上海首家厨师上门服务App软件,相同类型的App还有“好厨师”等。

这类厨房细分市场的App面世后就被不同的论调探讨着。一边是掌声一片,一边是巴掌声不绝。很多人认为请专业厨师上门服务这种以前只在电视里才能看见的让人羡慕的场景,现在只需手机App就能轻松搞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规格服务的平民化。同时这类App也为一些“不饭族”解决了刚需问题,缓解了这部分人的生活压力和节奏,应该被推崇。但是有些人则不予赞成,认为这类App没有市场后续力,现在只是消费群体图新鲜的一时火爆。他们认为,对传统中国家庭而言,厨房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地方,贸然把全家的食品安全交给别人,不是很多家庭能够接受的,并且,让一个陌生人来家里做饭,人身安全怎么保证?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考虑到的隐患,当这些发生时该如何解决?

无论什么事物都会遵循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定理,究竟烧饭饭要如何留下呢?

“胃”在哪,“位”在哪!

从目前市场上这类App发布区域,可以知道前其市场只存在于经济发展高规格的一线城市。所以在接下来的战役阵地选择上,就要果断放弃三、四线城市,重点发展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等。

这类App最初的目标人群是“80后”“90后”,但是在市场检验时,从平台的使用者成分来分析,真正需要私人厨师上门服务的却是中高端收入、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家庭用户。我们可以把烧饭饭类的目标用户大致分为三大类。

应急的胃:从生活理念来说,现如今手机App已经成为很多年轻群体解决生活难题的主要帮手。这些人已经习惯了用新科技来为自己服务;从消费理念来看,年轻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也愿意支付合理的价钱来换取相应的服务;从需求角度出发,年轻白领因为工作压力大没精力、工作单位远没时间、不会做饭、外出就餐不安全等问题,也渴求有个新的消费模式来解决这些矛盾,烧饭饭App的出现,很好地符合其心理需求,所以更为愿意接受并使用。

高贵的胃:这类人群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成正比,属于高端人群。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也有很强的带动消费能力。虽然有些本身就有家庭厨师或是家政人员来负责饮食,但是烧饭饭平台上的厨师都是专业的厨师,其中不乏锦江、凯宾斯基等大型酒店的厨师,有望湘园这样中等规模饭店的厨师,也有一些普通小饭店的厨师,甚至还有民间的烹饪达人。使用专业的大厨也符合这些高端人群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理念。

温情的胃:在最初的人群定位中,因为考虑中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等因素,没有把其作为主要的目标人群。但在实践中发现,中老年的消费能力也是不错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还是价格。在烧饭饭平台上的套餐价为四菜69元、六菜99元、八菜119元,这比去酒店用餐的价格低得多。还有一点很重要,中老年人群普遍有一种家庭情怀,更希望在家聚会。这正是烧饭饭提供上门厨师服务的好契机。所以这类群体也是平台的主要发展目标。

“卫”在哪,“位”在哪!

护卫人身与食品安全,建立信任机制

在外就餐,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焦点问题,现在烧饭饭厨师上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可又衍生出其他安全问题,如,上门的厨师是否经过认证和备案?会不会对户主产生人身安全问题?由厨师代买材料会不会出现食物原料质量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是很多观望用户的最大疑虑,所以,解决信任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

烧饭饭目前有约200个兼职厨师,都是通过网络招聘上岗的。烧饭饭的厨师必须提交真实的身份证,但这是绝对不够的,所以建议也像实体餐厅那样,任职厨师必须持有上岗证、健康证、技术等级证等相关证件。另外,平台还需建立统一的审查和反馈机制,与公安部门联动,保证每一个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守卫食物第一制作现场,形成最优价格机制

目前在烧饭饭平台上提供的服务分为ABC三个套餐,分别是四菜69元、六菜99元、八菜119元,这个费用并不包括食材的费用,而是厨师上门的服务费。虽然这相对于外出就餐的费用标准来说是偏低的,但是消费者外出就餐不是常态,如果把上门服务作为常态的服务来看,它的费用标准还是较为高昂的。要想形成更有竞争的价格体系,就得建立市场联运机制,形成一条龙服务。

也就是说,从预订、选材、购买到制作的一条龙全由平台来完成。平台除了现在的厨师推荐,还可以和其他生产厂家形成合作联运机制。烧饭饭除了与现在的绵绵生活合作外,还可以选择与与其他服务平台合作,从各个环节来引导消费者进行更为合理的消费模式选择。有了强大的行销联运平台,可以互相引流。另外,平台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统一的调配和运用,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形成自己的价格机制,增强竞争力。

捍卫平台最佳模式,打造统一且唯一的管理机制

“私人厨师”的App目前在餐饮行业属于较为新颖的商业模式,它的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目前还是短板。为了良性发展,烧饭饭要加紧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平台对厨师、资源、服务的绝对统一管理权。

首先,平台要建立统一的人员管理机制。“私人厨师”平台的核心竞争就是厨师的服务。所以要对厨师上门服务包括进门礼仪、服务过程、经济机制进行严格统一的培训,建立专业、高效、细节完美的服务品牌形象。

其次,建立采购渠道统一管理体系。不管是厨师代买食材还是消费者自己买食材,都可以在平台上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选择有资质的供应商购买。建议这些商家发放平台统一研发的会员卡,可以积分也可以充值,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多次消费,增加消费黏度,同时也便于平台对于采购渠道统一管理,完善食品安全保障。当然,这要符合消费者个人意愿。

再次,平台可以建立全新营养指导系统。普通消费者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没有充分的认知,而平台上的专业厨师对于食物的搭配和营养有充分的认识,这就可以形成平台的新业务——专业的营养餐指导平台,针对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群和中老年人群来扩展业务。

最后,平台要建立统一监管机制。烧饭饭是一个线下操作为主的软件平台,很可能会形成厨师和客户熟悉之后,客户就不通过平台预订而是私自联系厨师的情况。所以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监管机制,一旦发现私自接单,就要对厨师做出相应的处罚。通过这样统一的监管机制来发挥平台最大的作用。

“味”在哪,“位”在哪!

作为一个提供餐饮服务软件,食物的味道应该是最重要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好的厨师对于平台的重要性。

目前烧饭饭还处于“烧钱”培育市场的阶段。据了解,目前上门做菜的收费会全额给厨师,并不从中抽成,而且还会额外给厨师一些补贴,也就是平台给到厨师的钱会比用户付给平台的钱还要多。

数据统计和用户反馈来看,有相当高比例的用户首次体验感觉相当不错,不仅菜做得好,服务也相当到位,界限也把握相当好,自带饮水杯,不吃客户任何东西。

更牛的是,当不少用户尝试着直接跟厨师联系邀请上门并把相关费用直接给到厨师本人时,绝大部分不是被厨师委婉拒绝了,就是被厨师明确地告知:“您还是和平台联系吧。你们付给我的每单费用还不如平台付给我们的多呢,而且平台还可以保证我们的接单量……”

正是在这种严格的机制和利益及标准的三重标准下,烧饭饭的口碑力相当强,小区和朋友圈推荐的业务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当然,平台模式的核心是先跑量培养用户习惯,平台搭起来做大做强,再考虑盈利模式,不与厨师和用户争利。模式是理想的,但要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平台做大做强?这也许是烧饭饭们比较纠结和痛苦的地方。烧钱的模式如何持续?除非有强大的资本后台来供挥霍,快速成为细分市场第一,否则,先驱很可能就成为先烈。

如何才能制定出最有效的作战策略,快速找到用户市场并做好对手快攻和猛攻的应对,这是烧饭饭们面临的难题之一。

而过程中如何始终如一地保持最体贴的服务,如何体系化地完善服务标准,以及如何持续赢得用户的口碑,在圈地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养马的问题,否则先行者的位置很容易就拱手让人了。

烧饭饭,一个烧饭的,是把自己不小心烧死了还是能烧出一片红火的新天地呢?市场才是最有分量的发言者。

常用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范文三:

转战互联网 为什么连微软、IBM都这么难?

IBM大幅裁员11万人的消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虽然IBM否认没有这么大规模,但这个如日中天的企业正在快速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乎与此同时,各种互联网企业发展迅猛,中国的阿里在美国上市当日,市值高达1300亿美金,2015年计划招聘上万人。一涨一跌,让人唏嘘不已。

老牌企业的基因:优势还是劣势?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互联网从业者,应该说是最早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最早的互联网的机会也是给了IBM的。作为计算机领域的巨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资开发网络。但IBM最后也没能抓住这次机会,但却诞生了一个新的巨人:思科。

后人总结说,是因为IBM过于依赖企业客户。此话对,但也不对。表面原因是这样,背后的原因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基因。

企业与人一样,有它的基因。当一个企业成功的同时,特殊的印记,即基因就形成了,很难改变,也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路径。IBM强大的基因,不仅让它与互联网的第一桶金擦肩而过,而且也让它错过了互联网无数的发展机会,最近一个机会是云计算。IBM在云计算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仍然没有抓住,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其实,这就是IBM的基因。围绕企业、大企业、大客户,做硬件、做软件、做服务,而不是针对个人用户。

企业与人一样,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是有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与人一样,这种基因有优势的地方,也有不足,没有一个企业可以无所不能,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实又有哪个老牌企业抓住了互联网的机会?

最早有互联网机会的,除了硬件设备厂商,就属于运营商了。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是它的实名用户,但谁又抓住了?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运营商都曾投巨资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但都以失败告终。

10 多年前,中国电信投巨资建设了互联网信息业务平台“互联星空”,10余年下来一直亏损,现在已经完全转入后台服务,变相倒闭了。原网通公司2002年投资5亿,组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天天在线”,不到两年即倒闭关门了。8年前,中国移动也曾大力推出移动梦网,但今天,我们还有多少人会提到移动梦网?

有人说,这是因为是国企,是垄断造成的。这显然并不正确。

不止国内的运营商,放眼全世界去看,占尽互联网先机的运营商也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无论是美国的AT&T,还是欧洲,或者日韩的运营商,都没有成功,为什么?

不仅仅是运营商,很多成功的企业,甚至是所谓互联网新贵,也都没有抓住每一次互联网发展的机会,为什么?

1998 年,微软公开提出转战互联网,但时至今日,微软仍然是一个软件企业。微软曾经开展过各种互联网信息业务,如即时通信工具MSN,搜索引擎bing等,但都没有大的发展。MSN现在已经关闭,bing还在苦苦挣扎。2000年笔者做过调研,当初IE浏览器在中国的占有率是99.98%。如果微软当初把IE浏览器免费,就可一统江湖,也就没有很多中国互联网企业如360的机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到?

Yahoo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有互联网先机、有资金、有互联网思维,至今却挣扎在持续的衰退中,市值已经萎缩到了最高峰的1/3,为什么?

新浪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新贵,有钱、有人,但在后来互联网信息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游戏、社区、电子商务等机会上,都做过积极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一个网络媒体公司,这又是为什么?

但有意思的是,博客、微博的机会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后还成功上市。原因非常简单,博客、微博都是媒体平台,是最适合他的,是他的基因。

腾讯依靠QQ,掌握了中国互联网最基本的用户,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天花板。业界一直认为,腾讯坐等大家探索,一旦模式成功,他就复制,其他企业机会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业界咒骂。微博出现的时候,腾讯依托QQ,迅速获得了倍数于新浪的微博用户,但却一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腾讯微博部门彻底解散了,新浪的微博却成功上市,为什么?

腾讯也曾经尝试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至今仍然是以游戏收入为主,这些年真正的新业务,就是微信了,而微信之所以能诞生,也是其优势基因,是QQ的升级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互联网领域,其他领域也一模一样。

2000 年,联想投资举办了门户网站FM365,2年后倒闭。2000年,联想投资新东方在线,2002年撤资。种种互联网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当然,不是联想不够优秀,联想与HP、戴尔相比,至少增加了手机业务。联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于这还是制造业,更强调营销的制造业。HP、戴尔至今连手机业务也没有抓住,苦苦挣扎在日益衰落的产业泥潭里。

新东方2000年创建新东方在线,进军在线教育,但15年后,其收入仍然不能进入上市公司报表。仍然活着,已经是万幸。无独有偶,课外辅导机构好未来2010年在美国上市,融资的主要诉求就是做在线教育,四年过后,2014年,好未来在线教育业务是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收入仅占好未来总收入的4%,仍然亏损。教育与在线教育,这么小小的门槛都难以跨越,为什么?

以上种种,分析下来,都有具体原因,比如人才团队的问题,业务模式的问题,战略失误的问题等等,但最后都可以笼统地说:基因!

老牌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

基因是复杂的,涉及机制、文化、队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就是今天的障碍。能成功超越自己的,或者说对自己进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对互联网有着深刻认识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__民有一句话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学诞生的,做电子商务的不是百货大楼,互联网金融也不是银行的杰作。

这种基因非常复杂,分析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管理的问题。任何一个成熟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自动形成了一套围绕其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式方法,是与其业务理念伴生的一套系统性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比如薪酬体系,一定是围绕主营业务确定的,无法与新业务需要的人匹配;比如业务流程与控制,也一定是量身定做的,必然不适合新的业务管理,尤其是和其主营行业特性较远的产品与服务。

一个新生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在一家老企业诞生,但发展起来的概率肯定是零。因为从一开始,你就是一个“异类”,处处不合适,处处需要特批,几乎是与整个系统在对抗,所有的时机就被耽误了。不用妖魔化,没有人,没有哪个部门与你作对,这是一个系统,不适合新业务的系统。

管理上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有成功的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期、发展期后,很快就需要进入一个防范出现大问题、大错误,以稳定发展为主的管理模式,是无法给新业务提供空间的。任何一个大企业,其实在管理上,都难以说有活力,管理几千人,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实际上需要把每一个人当螺丝钉去管理,否则一定会大乱。因此,在成熟企业里,大家讲的是风险控制,是流程规范,是人人防控。而对于任何一个新业务、新产品与新服务,在一开始,是不能讲严格与规范管理的,恰恰需要的是不讲流程规矩的快速反应,不断犯错,是人治,不是法治。但这都不容于一个规范成熟企业。

表面上,所有大企业都有其业务拓展部门,都有其容错率,但这种宽容度永远是在一个范围与制度之内的,而且往往与一个全新业务的要求有本质的差距。

第二,人的问题。原来的基因里很难产生能够开拓新业务的人。我们经常说,投资的核心是在投人,一个即便是错误的计划,只要人优秀,最后一定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但在一个很成熟的企业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已经自我沉淀积累了一批有共同特性与文化的核心骨干,很难诞生适合新业务的人,即便花巨资引进所谓优秀的专业团队,最后也会很快因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更不要说扩大发展的问题。

第三,文化的问题。

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围绕创始人与核心骨干,逐渐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小到用人的类型、员工活动,无处不在。在这种企业里,一句无意或者有意的风险提示,往往胜过一颗勇敢的心。因为人的类型不同,文化理念上,更是会处处碰壁,无法融入。

文化是一个弥漫在空气中的东西,一时没有明显感知与不适应,但日复一日,怨气日盛,最后让新业务与新人类无法生存,自动放弃离开。

企业的基因表现还有很多,但核心我认为是以上三点,这已经足以杀死所有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务。

因此,对于所有成熟成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清醒,你虽然有钱、有人、有渠道、有资源,但很多新兴的产业不是你的机会,不是你可以包打天下的。这已经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你没有能力“作为”的问题。

企业与人一样,核心的发展思路是扬长,走你擅长的路。在业务的发展上,一定是顺势而为,顺着你核心业务的紧密链条发展,而不是贸然跨领域行业去做。如腾讯做微信,而不是微博、电商等;新浪做博客、微博,而不是做游戏、电商等。

那么,企业如何抓住新兴产业与机会,尤其是跨度较大的行业?考虑到基因的因素,我们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阵厮杀,更实际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资本的手段参与如收购、参股等,参与但不控制,至少不参与任何实际的经营决策和运营,如Yahoo投资淘宝等。虽然Yahoo的衰败不可阻挡,但它却以支付宝大股东的形式再生。这就是一种有效的、聪明的改变基因,获取发展的办法。

 

发布于 2022-06-14 01:1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751127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腾讯的经营战略与关键点是什么
淘宝网的经营范围是怎样的
论德邦物流的经营模式
酒店的经营理念有哪些
文具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什么
同仁堂的经营理念是怎样的
国外大学生创业案例详细分析
信贷风险的把控方法及预防措施
中年人创业致富事例
名人成功创业短篇故事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