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是局域网吗(分享中国网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样子)

倒数的时间
倒数的时间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9 浏览

中国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局域网,同时也拥有数量最多的网民,到2020年3月,每天上网一个小时以上的网民数量已达9亿。其中超8成网民收入不足5000元,另有约9成网民是“被迫”上网。他们每天通过网络进行聊天,购物等,使用各类应用应对生活中的需求。

以通讯为例。移动端的普及,带来即时通讯的时代,电话和短信成为人们交流的第一选择,纸质书信几乎绝迹。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把互联网从固定位置解脱出来,完美应用到了手机上。上网和以网络为信道的网络即时通讯成为主流。

现如今的国人,小到牙牙学语的婴儿,大到白发苍苍的老者,都能通过网络社交类应用交流,无论家人,朋友,同事,还是生活工作社交类应用已经缺一不可。你可以一年不出门,但你一时也离不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就连躺在同一张床上的两个人,也能通过手机聊得津津有味。

各种以社交通讯应用为载体的工作群举不胜举,有人甚至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查看各类群信息,应对各种指示,部署各种工作,群成为另外一个工作场所。

以网络为信道的通讯方式,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离开了网络几乎无所适从,其依赖程度堪称人类的第二语言。

改变商业格局。网络购物已经完全超脱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买卖商品。大多数人只认为购物的方便快捷,而忽视网络购物背后的供应者,他们才是主流。

如果线下购物和网络购物一样方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浏览任何商品,那么线下购物的体验会更切实。但线下实体商品的特殊属性,注定不能达到这种程度,这种优势是前所未有的,网络购物摧毁实体购物只是时间问题。面前的这种趋势非常明显,无论是网络购物群体数量,和网络销售从业者数量,都已经超过实体。这样的结果必定会导致网络依赖性。

在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下,一条网线,一部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活一辈子的情形完全没问题。除去方便之外,更多的是赖的去街上挑选。技术的进步大多数都是为“赖人”而设计的,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如何是人类生活便利化,能都口尽量不动手,能动手尽量不动脚。以智能化研究和人脑机交换研究,终极的目标就是凡事动动脑就行了,以思维控制一切。

不得不说,无论在衣食住行还是整个商品交易领域,网络是当之无愧的破坏力量。新思路就搞直播网络销售,新就业就是网络从业,新业态就是互联网经济。在当今中国,网络思维已经固化了人们对创新和商业格局的思维,几乎很少有人提生产制造,质量服务,门店体验了。

被阉割的信息。网络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真实性的问题,早期互联网广为调侃的是,你不知道网络对面和你聊天的是一只狗还是一个人。

在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里,各取所需是最基本的上网需求。从主动接受信息到被动接受信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从网民主动上网查找和发送需要的信息,到网络经营者主动为目标客户提供信息。你想看到的和你所看到,并非是真实意愿的体现。

包括铺天盖地的广告,事无巨细的资讯以及各类信息,只要你打开网络就会展现出来,由不得你喜不喜欢,也由不得你去辨别真假。这种被迫接受的信息,都有着某种目的,无论是推广,宣传,知识灌输等都是经过加工处理,挑选后的结果。

置顶的新闻,雷打不动的评论,夹杂的广告,都是经过人为筛选的结果。包括现在大数据智能推荐,已经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你在聊天软件聊某个商品,马上就会在购物应用给你推荐这个商品,甚至有些人感觉,在面对面聊天的内容,都能在网上得到及时推荐。这是技术的进步,还是被技术监视。

网络的局限性,中国互联网只是冰山一角。互联网的出现其本身就以英语拉丁字母为载体的点阵文字,汉字显示和输入曾经还是一个难题,目前还没有技术达到中文和英语的信息互通共享。

还是关于互联网信息的问题,由于文字的差异,在主动查询各类信息的时候,输入中文出来搜索出来的信息还是中文信息为主。这也是世界不同语言文字的通病,无法按照字面意思,达到全网所有语言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再加之语言的隔阂,非专业人士也无法识别和使用其他语言,要想了解其他语言的信息,必须要用其本国文字。但从互联网的特性来看,全世界的公开网络是互通有无的,本身就应该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人面前展示,于是人们会借助各种工具,各种应用和软件融入到全世界的网络。

由于中国网络的特殊性,普通网民接受到的信息以国内互联网为主,而这部分的信息只是全世界互联网信息的零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国外的网络信息,只能局限于专业人士,特殊需求人士手里。能进入到中国网民眼里的,几乎是二手和加工过的产物。

上网娱乐化,休闲化,必须化。除去各种为了生活和工作而上网的需求,大多数中国网民上网纯粹就是消遣。追剧,短视频,社交,购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街上看到一位大妈对着手机喃喃自语,扭动身躯的不要奇怪,她肯定在发短视频。在地铁,公交车上看到低头一族,也不用好奇,绝大部分在刷视频和资讯。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觉之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这已经是挥之不去的陋习了。

这也从网民的组成有关,大多数并非以网络为生存,而是单纯的在工作之余,生活之余消磨时间。一个三岁小孩都能抱着手机自娱自乐一整天,何况是拥有决定权的成年人。

此外,生活工作的必须化是目前遇到的一个新挑战。在疫情期间让我们见识了健康码的必须性,乘车,出门无时无刻需要出示,各类政务性应用也需要你先从网络上预约和办理。支付手段当然你可以坚持使用现金和银行卡,但连街头乞丐都用二维码收款乞讨的时代,离开了移动支付还真是极为不便。

这种趋势还在愈演愈烈,感觉任何事都可以转移到网上了,其本质就是互联网思维在作怪,好像不发展网络手段,就不符合时代所需。酝酿中的数字货币,如果大面积应用,最终的结果,我们所有的生活必定会被网络所绑架,你不想用也不行了。

网络的双重人格。网络的表达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蔽性,个人真实意愿可以流露无疑,同时由于不需要展示真实的自己,又是伪装的最佳场所。

很多时候,对于熟悉的人,我们当面不好意思表达什么,可以通过书信文字表达。情书这一古老的方式,非常好阐释了这种心态。而在网络时代,表达的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是文字,语音,视频甚至相关的多媒体作品,一句不够就两句,一次不行就来多次。

更何况面对未知的陌生人,表达再无限制。人们迫切的需求是让自己的声音,观点,甚至自己的生活状态让更多的人知道。通过社交媒介,论坛,微博,朋友圈,评论等等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让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主角。

这种表达的多样性和便利性带来一个全新的挑战。你可以真情流露,也可以伪装成另外一个人,更多的时候你会不知不觉中在网络上活成另外一个自己。网络上看到的苦难和光鲜只是生活中的极小部分,大多时候你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问题,这就给人造成困惑,那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网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样子。机不离手,浏览着被阉割的信息,在有限的局域网里自我逍遥,偶尔有些漏网之鱼。日复一日刷着屏幕贡献流量,被迫的接受信息,不知不觉中塑造着自我人格,终究活成了网络的傀儡。

发布于 2023-01-15 00:1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倒数的时间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