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营销公司(从设计起家,到年销售30亿的自有品牌,如今的德尔玛面临哪些瓶颈?)
业务方面,从2014年自研的吸尘器和加湿器,到2018年收购飞利浦水健康业务,以及获得华帝品牌授权,德尔玛产品已经布局了家居环境类、水健康类、个护健康类、生活卫浴类。而德尔玛2011年创立之初的创始人,除实际控制人蔡铁强之外,还有张浙丰。
从设计起家,到年销售30亿的自有品牌,如今的德尔玛面临哪些瓶颈?
创造了奇迹,但缺乏创新,后续增长恐乏力。
作者 | 木盒
编辑 | 小白
德尔玛,一家小家电新兴品牌,风云君2015年就接触过这家公司,2021年6月开始申报创业板,目前已经过会。
德尔玛,实际控制人为蔡铁强。2007年,蔡铁强创立佛山市飞鱼广告策划设计有限公司,提供品牌形象策划和创意设计服务。
(股权结构,截至2022年5月)
2010年进入了电商代运营,为华帝、万和、格兰仕等家电品牌提供电商代运营。
2011年开始创立自由品牌即“德尔玛 Deerma”,2014年租赁厂房开始介入生产领域,并同步组建自研团队,2016年投入资金自建生产车间及园区配套,完成研产销的布局。
业务方面,从2014年自研的吸尘器和加湿器,到2018年收购飞利浦水健康业务,以及获得华帝品牌授权,德尔玛产品已经布局了家居环境类、水健康类、个护健康类、生活卫浴类。
公司旗下除德尔玛(家居环境)、飞利浦(水健康)、薇新(个护领域)、华帝(生活卫浴类)品牌外,还有一些ODM业务,主要是给小米代工。
(各个品牌收入情况)
德尔玛和米家的合作产品有吸尘器、加湿器等,比如风云君家里买的米家加湿器,其实是德尔玛代工生产的。
(京东上的米家智能加湿器)
截至2021年,德尔玛营业收入为30.38亿,归母净利润为1.7亿。
德尔玛,从无到有,从一家上游的广告设计公司,到拥有研产销、年销售额30亿的小家电新兴品牌,值得点赞!
当然,这只是近几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一个小缩影,这片土地上有太多太多创业成功的故事。
而德尔玛2011年创立之初的创始人,除实际控制人蔡铁强之外,还有张浙丰。
张浙丰2019年11月底彻底退出,在估值20.5亿元将所持股份全部出售,套现上亿实现人生财务自由。
张浙丰退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2018年德尔玛收购飞利浦水健康业务,未来发展整合及业绩表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创始人之一张浙丰退出的理由)
当时,进入中国市场已十余年的百年电器品牌飞利浦开始退出中国,并将旗下众多业务剥离。
德尔玛借此机会收购了飞利浦在中国水健康方面的业务,即上海水护盾和香港水护盾,收购对价合计4.69亿,确定商誉1.97亿。
(德尔玛商誉)
还有2.25亿的商标使用权,2223万的专利权。
(德尔玛无形资产)
德尔玛由此获得飞利浦在净水器、饮水机、滤芯、热水器、坐便器、水龙头、淋浴器等品类的授权。
也就是说,你在中国买的飞利浦这些产品,其实是德尔玛生产的。
从收购后水健康业务的财务数据来看,风云君认为德尔玛整合是比较成功的,2018年水健康业务收入为1.49亿,2021年做到了8.4亿,毛利率一直在33%-44%之间。
(资料来源:wind)
经过几年爆发式增长,2021年,德尔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35亿,而净利润同比下降1.85%,开始增收不增利。
主要是毛利率下降导致净利率下降,说明原材料上涨成本所有提高。
不过德尔玛客户都是知名客户。
应收账款的比例也不高。
主要都是小米集团的。
所以应收账款的风险并不高。
德尔玛创始人是从电商开始的,所以线上销售占比较高,这几年小米ODM和境外线下经销比例增加不少,导致线上销售占比降低。
但整体而言,德尔玛销售费用比研发费用高得多,销售费用率在15%左右。
研发费用率只有3.6%左右,截至2022年2月28日,共持有913项境内主要专利和14项境外主要专利,但境内专利只有7项,其他都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
7项发明专利中,而且有2项还是受让取得。确实没有太强的研发能力。
核心技术人员只有一名——陈龙,设计师而非工程师背景,职位是首席产品官。
也就是说,德尔玛更多是功能设计和营销创新,产品科技创新与同行相比几乎没有。
德尔玛从一家广告设计公司,做到了年销售30亿以上、覆盖研产销的小家电品牌,成功整合了飞利浦在中国的水健康业务,也是奇迹。
公司发展沿袭创始人的背景,也是从电商、设计着力,重营销、轻研发。
募投项目重点也是扩大生产能力。
(募投项目计划)
研发品控中心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研发,而是功能开发和质控中心。
虽然凭借电商之风迅速崛起,但本质上德尔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风云君不认为后续竞争,和已有的家电大品牌竞争有什么优势,特别是净水器、热水器、高速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这方面,因为各大厂商都在投入自己的研发,赋予产品科技功能。
而德尔玛,如果延续已有思路,不过是组装厂,后续可能只能沦为巨头的代工机器。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