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带的运营新人,如何自我驱动?
我以前也是一名运营,接下来我想就「运营」这个话题来讲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也算是我自己对于第一份工作的总结。我不会去具体讲如何做好运营,而是去讲一些我认为运营很重要的基本能力或者基本素质。
今天的主题是「运营新人,如何自我驱动」?
先讲一个案例
大概半个月以前,公司的运营妹子联系了一家媒体联合做一次活动,于是向我咨询之前公司和另外一家媒体的一次合作细节。但是,在聊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问她,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她说,拉新。我说拉新的意义在哪里?她说,我们没有很好的拉新方式,和外部合作是最好最快的方式。
并且,她一直在和我强调她这次活动所需要的只是价值几万块的激活码,比之前那次活动投入的几十万的激活码要便宜的多。
她的这个观点我不认同,首先,她认为兑换码是资产,我觉得不是,兑换码没有变现的时候,对我们来说只是资源,不是资产,不会对我们造成实质上的损失,其次,我的意见是,需要搞清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的观点: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转化,即付费用户,而不是和媒体一样需要公众号的用户数量,同时也需要考虑参与那个活动的用户是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果不其然,活动的最终效果并不理想。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下面的问题会一一进行说明。
了解自己(差异化)
运营新人进入到运营岗位时,大家的起跑线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差距。这其实和他们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有关。
绝大多数的运营新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都是做一些很基础的打杂工作,这些看似很无聊很机械的工作实际上奠定了你自己的成长基础,它会潜移默化影响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工作习惯。
实际上,这些重复且无聊的工作是最好去超越领导对你的预期的时候。例如,做一份好看的报表、好看的 PPT 。职场上,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获得的,而是一件件事情累积起来的,通过这些小事不断去刷新领导对你的预期,领导才有可能将更加重要的事情交给你负责。
那么如何去超越预期呢?
「超越预期」是一种意识,并不是一种能力。不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这就是「超越预期」意识的提升。简单点说吧:制定更高的自我标准。
就像我在那篇招聘文章里面说过:你需要了解自己。
如何了解自己?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成为这个团队乃至这个行业中无可替代的一个人。这就是为什么说,运营门槛很低,工资相对较低,但是顶尖的运营工资很高的原因。
如果只是具备基本的运营能力,那你也只是那颗可有可无的螺丝钉罢了。差异化的好处在于,同等的业务能力,你的这一点点差异也许就会让你获得多一点点的机会。
刻意去培养自己的某一项能力,让自己的这项能力变得更加突出,至少做到组内或者公司内拔尖,例如:
总之,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去无限放大它,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人物。
运营日志
看到这个小标题也许你会说,我每天做着一些繁琐简单无聊的工作,这样的运营日志写来有什么用?
那你可就真的错了,运营日志可不是你在小学时候老师让你写的「流水账式」的日记。
我自己的运营日志分为两个方面:
- 能够了解自己产品的数据情况、用户行为等;
- 方便做报表;
- 可以通过数据去检验自己的运营效果,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当然,也能培养你的数据分析能力。
写运营日志的好处在于能够清晰知道自己和产品每一天的变化,你可以随时去检索你需要的信息,特别是年终总结的时候,你就不会像那些没有写日志习惯的同事一样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另外,定期向领导汇报自己的运营成绩,也是刷新领导预期的一种方式。
及时反馈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其实,它们都遵循了「MVP 原则」(最小化可行产品)。通俗来讲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通过不断的尝试去寻找最佳的方案。
运营新人刚开始接受一件工作或者项目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各种细节的纠结中,喜欢把自己当成用户去思考用户是否需要这样或者那样,但实际上我们也根本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埋头苦干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先拿出一个方案去试试水,用户反馈好我们就继续去完善,用户反馈不好我们就改进,然后再去验证。
如果将这个原则用在工作上,你可以这样理解。
当上级交给你某项工作的时候,他一般不会告诉你细节是怎样的,只会和你说一个结果。
如果你上来就试图去写一个完整的方案,交上去以后领导发现你的方向和他的想法有出入,那么你的工作白费不说,还会再领导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领导是不会在意这个过程你用了多少心的。
那么应该怎么去做?
一开始,你可以试图去拟定一个框架,然后和领导交流,看看他的反馈,大方向如果没有问题,再继续往下去做;有问题则修改。
要保证大体方向没有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那么,如果经常去找领导核对,他会觉得烦吗?
只要你懂得沟通的方式方法,一般来说,是不会的。
实际上,这种方式既节约了你的时间,也避免了领导帮你擦屁股的可能,变相来看实际上也是节省了他的时间。
当然,任何沟通都是建立在你有足够的思考的前提下。
结果导向
「结果导向」这个观点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里面说过很多次了。凡是多想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举一个例子:
我上一份工作所在的运营团队(那时候我还是实习生),人数不算少,十多人,分为三个小组,但是我们的老大从来不会给我们指定工作目标,完全是各自为战。
当我们的客户端 1.0 版本上架的时候,我们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去拉新。活动组的一个同事的方案是,让用户写测评,然后送手机。我当时说我们现在的客户端只有看帖回帖两个功能,没有什么需要测评的地方吧。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写成换汤不换药的说明书:「点这里是回帖,点那里是表情……」。
这就是显然没有去深入思考目的是什么。为了拉新,不是有更多可以玩的活动方式吗?为什么要用这种参与门槛这么高且效果预期一定不好的方式呢?
最终这个方案被组内一致否掉。
回过头来看我文章开头的案例:
站在一个新媒体运营的角度来说,用户数量是 KPI 这个没错,但是我的这位同事并不算是一个单纯的新媒体运营,她还有其她方向的运营需要。如果再深入去思考一下,实际上她的运营行为最终的落地点其实是在于软件的销量上。
如果明确了这个目的,那么就可以尝试去用其它的方式去提升转化率,而不是去一圈不 care 你的产品的人当中去做活动了。
职场上,领导不在乎过程,只在乎结果。不论你的方式是怎样的,在行动以前,一定要看清楚最终目标,数学课上有一句话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也许你无法找到那条最近的路线,但至少不会偏离太远。
想不清楚的时候一定要多听听同事的意见,不要单枪匹马,也不要一味去抵触别人的想法。
全局意识
拥有全局意识,不论是对你的工作还是个人成长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全局意识?
简单点说,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断从整体出发,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会让你对某件事情有新的理解。
我一直认为运营的基本功就是文案能力。我以前有一名同事,文案能力并不怎么出众,但是她每天的工作时间中的百分之六七十都在写文章。去维护自己负责的两个栏目。我的感觉她成了一个单纯的编辑。
局限在了眼前的工作,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捆在了码字上。自己很累不说,效果也不一定有多好。
如果去思考一下我在上一节提到的三个问题,也许她会有新的想法。
假如两个人的执行能力相同,一个人局限于眼前的工作,而另外一个人站在更高的地方去思考问题,那么这两个人在项目遇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解决方案一定有着极大的差别,后者的成长一定会更快。
所以我说,工作流其实还挺重要的,例如,当我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会做如下的工作:
当然,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你还需要不断主动去和这个项目的所有成员进行交流、沟通,推动这个项目向着正确的方向去进行。
当你具备了全局意识的时候,你自然知道你的项目该如何去推动,如何确定事件的优先级。
这一定会让你终身受益。
写在最后
昨天和 Price Tag 的开发者 61 (他现在在创业)聊天的时候,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运营比写代码难多了,最难摸索的是人性**。
他说,「没错,创业这件事情里,写代码是简单的事情」。
这篇文章说了很多很虚的东西,也提到了我的几位同事,并不是说他们做得不好,相反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我更加希望能够让大家从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自身的问题,慢慢去积累,量变形成质变,爆发便在眼前。
如果喜欢,请记得转发分享哦。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