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的错觉

longhorn
longhorn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7 浏览

刚需的错觉

刚需、高频等判断互联网产品成败的一系列标准是正确的吗?其实真正的科技进展大多时候根本不解决刚需问题,而只解决便利问题(或者说效率问题)。

创造新大陆与跑马圈地

被需要、且不存在就会产生刚性需求,一旦发掘出这样的点,在过去往往就可以迅速运作出一款成功的产品,尤其是工具型产品。正因此类似的分析视角在看未来趋势的时候被普遍应用,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注意到iPhone这样的产品根本不解决刚需问题,甚至可以说整个触屏交互也根本不解决什么刚需问题。也就是说用刚需类方法论,其实是看不到移动互联网的发源地的。

我们周围与IT相关的科技活动其实是两大类:

  • 一类是推动整个行业发生变化的技术要素和平台发生变化;
  • 一类是在新技术平台上创造新应用。

通常来讲,前一类变化上并没刚需这一说,而只是关注更好的性能与更便宜,只在后一类活动上才有刚需。这也许与前者在时间轴上的跨度较长,放到具体的点上往往需求并没有想的那么强烈有关。

第一类变化过去很少发生,但近来却不少,VR、AR、语音交互、自动驾驶等每个都可以归到这个类别里来。这些技术每个都可以开创一个新计算平台,但其本身并不解决刚需问题。这和个人电脑、触屏有点类似。个人电脑诞生之初更主要的作用应该是让字处理变的更容易,也不是解决什么刚需问题。刚需只有在新平台变的足够普及后才会真的出现,因为这时候使用新产品已经变成一个前提,比如说每个人都要用电脑做很多与个人财产、信息相关的操作,那安全就会成为一种刚需。

我们可以把上面说的两类活动类比为探险与瓜分地盘:探险家解决的是发现那里有新大陆,而地主研究的是如何在新大陆上圈下尽可能大的地盘。两者虽然都追求财富,但探险的时候财富只有影子,更多的是一种信念,你只要相信印度有财富,并且我可以到达就可以了,抢地盘时财富则是实实在在,抢的地方越大理论上讲财富就越多。做新技术要素和平台的更像探险家,能发现新大陆,而在新技术要素上做应用的则更像地主抢地盘。显然的只有抢地盘的时候才能直接对应到各种真实需求,比如这里有奴隶、那里有黄金、那里有白银。

计算平台的迁移

前面的所说的一切可以用一个简单点的句子来概括: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通常的推动力并非是刚需,而往往是一些看着并不大的改变,比如是否更便利、是否提供新体验等。第一代通用计算平台(PC)的形成是这样,第二代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也是这样(功能机到智能机、PAD的出现)。

那我们是否真的面临又一次的计算平台迁移?

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我们所有看到的新技术突破已经为计算平台的迁移集聚了足够大的势能,并且已经在诸多领域(智能音箱等)开始落地展开。唯一要避免的是不能用刚需的视角来看这问题,否则会得出错的离谱的结论。在过去这类事情其实发生过多次:

1977年DEC公司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Ken Olson认为“没有理由认为每个人都会在家中使用计算机。”DEC在当时虽然不如IBM,但也处在行业龙头地位,由此可知,PC这产品当时是多么的不解决刚需问题。

当iPhone第一代发布的时候,时任微软总裁的史蒂夫鲍尔默在访谈中大肆嘲笑这产品:“iPhone没有机会获得大量市场份额,没有机会。这是一个补贴了500美元的东西,他们赚了很多钱。但如果你真正看看卖出去的13亿部手机,我相信我们的软件占据了60%或70%,或者80%的市场份额,而我觉得苹果只能得到2%到3%的市场份额。”抛开苹果微软彼此竞争的原因不论,你可以从侧面发现所谓的移动互联网开端在当时根本不解决刚需问题,否则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评价。

通用计算平台的迁移上眼下来看跑的最快的突破点是远场语音交互产品,亚马逊和谷歌两家在此的竞争已经是白热化状态。而之所以说智能音箱等代表的是新计算平台而不是现有计算平台的增强核心原因在于这类新智能设备上所要强化的点和手机乃至电脑要强化的点一点也不一样。对手机而言,最关键的器件一定是屏,它远比芯片重要,但对于远场语音交互而言,关键的器件是麦克风,甚至喇叭。而一旦语音交互正式确立可以覆盖大部分触屏操作,那在屏上支出的成本就都会变成冗余成本。

VR虽然现在不再是热点,但唯一能说明的只是过去寄予的希望过高,而不是这产品没前途,只要真正用过VR(不是把手机放纸壳里那种)都会对其留下深刻印象,所以VR很可能会潜伏发展,先在游戏或者影视上找到自己的支点,然后再辐射到更广阔的范围。

同样的道理可以应用在AR产品上,这些产品都不解决刚需问题,但长线来看都会孕育出新的计算平台。

商业竞争的新形态

假设说新的计算平台真的会出现,那商业格局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所有变化里面计算架构对未来商业格局的影响很可能远超其它要素。

典型的计算架构其实并不多,要么计算主要在终端上,要么在云端上,要么就是一种混合架构,当然混合架构里面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终端计算为主和云端计算为主。

互联网公司骨子里是云端计算为主,所以如果下一步的计算模式仍然以云端为主,那商业格局会更多体现为现有格局的延续。形象来讲,PC厂商是不能瞬间拥有百万台服务器的,而这种巨大的壁垒会导致纯粹的终端公司很难超越。

如果未来的计算架构主要在终端上,那就可能会导致商业格局发生大变化。至少擅长终端的公司有机会在用户量逐步放大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短板。

现在看来,除非非常特别的行业,否则未来的主流计算结构一定是端云结合的,我们绝大多数场景下都不会再需要一个纯粹进行本地计算的终端。而端云结构里下一步则十有八九是终端优先的。如果非要极端一点,我们可以讲:下一步的AI骨子里在端不在云。(这点在之前的文章里有展开,这里不重述了)

如果上面的判断是正确的,再加上软硬的结合更加紧密,那就对未来竞争的方法产生根本性影响。

软硬融合加上端云融合最终会优化掉复杂的安装环节,这会让流量的获取以及分发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过去,PC或者手机厂商会费力的吆喝,然后把手机卖到用户手里,很多用户会自己选择想要安装的程序,很多公司(比如电商公司)为了让用户选择自己,那就即会出钱预装,也会用其它手段不停推广,比如趁你不注意就把浏览器装上了。但在未来,因为整个安装环节被省略掉了,纯软公司没办法再用非预装的方式获取流量了,而为了获取这个上的流量,很多公司只能听从端上有发言权的人的安排或者就直接花钱买。这时候卖硬件产品成为唯一的流量获取方式,而唯一能分享到部分流量的是有办法做to B to C业务的技术提供商。在整个这个过程中,硬件产品和技术的权重被拉大了。过去很多互联网公司骨子其实并不是技术公司,而更像是软件产品或者说运营公司,但按照上述趋势,显然技术会是卖硬件产品外唯一的获取流量的手段,这会对互联网公司形成挑战。

小结

在科技进步面前,刚需其实是种错觉。用刚需高频的视角来看通用计算平台的更迭,过去是什么也看不见,将来一样也是什么都看不见。

 

本文由 @李智勇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发布于 2023-03-29 05:05

免责声明:

本文由 longhorn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