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在购物时,心理决策流程是怎样的?
本文笔者将从以下2个方面总结一下:用户在购物时的心理决策流程。
刚过去不久的2019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天猫和京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天猫双十一当天总成交额2684亿元,而京东购物节也达2044亿元。而未公布销售数据的拼多多,按其高速的增长率,成交额也不低。
从传统电商到最近火爆的拼多多,网购形式不断在进化。但无论模式怎么变都好,用户的购物心理决策流程是不会变的,又或者退一步说,变化十分缓慢。
借着双十一的余热,结合我之前阅读的《消费者心理学》,从以下2个方面总结一下用户在购物时的心理决策流程。
一、购物行为一般模式
所有用户的购买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刺激既来自外界环境,如产品的质量、款式、服务、广告等,也来自消费者内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如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动机、个性、态度、观念、习惯等。
用户在种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经由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产生购买动机,在动机的驱使下,做出购买决策,采取购买行动,并进行购买评价,由此完成一次完整的购买行为。
接下来针对以上模式做详细的流程说明。
二、模式流程说明
以下是一般模式细化后的购物心理流程图,主要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需要产生阶段、目标对象认知阶段、决策阶段。
1. 需要产生阶段
用户的所有需要,都是由各种刺激产生的,然后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有了对象之后就会产生获取对象的动机。
(1)内外因素刺激
- 内部刺激,如口渴想喝水;
- 外部刺激,如被服装广告衣服吸引,想购买衣服。
(2)需要
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表现为用户对获取各种物质或精神生活消费品的要求和欲望。它通常产生于用户的某种生理或心理体验的缺乏状态。
例如人们感到饥饿、寒冷、寂寞时,就会产生食物、服装、交友的需要。许多情况下,消费需要也可由外部刺激引发,例如广告宣传、销售奖励、现场示范等,都可能诱发用户产生对某种消费品的需要。
目前较为流行的需要分类如下:
1)按照需要的层次划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按照需要的形式划分:
3)按照需要的商品性能划分:
(3)需要对象
即满足需要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满足一个需要,也可以满足多个需要。如一辆小轿车满足人想快速到达目的地的需要,也能满足人追求社会地位的需要。
有了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对象,就能产生动机(即驱动用户产生行为的动力)。
2. 目标对象认知阶段
明确目标对象之后,就会集中注意力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对象,通过较全面的了解后,产生购物意愿。
(1)注意
商品暴露给用户之后,用户从感觉开始,然后通过知觉选择、感觉刺激,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显示映象,来认识商品。如用户接受到商品信息后,首先会对色彩、形状等表层信息做出直觉反应,产生外部印象;
然后集中注意力,进一步观察、了解该商品的内在质量和性能;最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已获得的商品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得出对该商品全面的认识。
(2)认知
用户注意到商品后,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便会对商品进行评价。它包括用户对商品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3)情感
当用户对商品有了全面的了解与评价,就会产生一种情感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反应。
当外界事物作用于用户时,如果符合其主观的需要或认知体系,他就会采取肯定的态度,这时会产生喜爱、满意愉快、尊敬等内心体验;如果不符合其主观的需要或认知体系,则会采取否定的态度。
(4)意向
用户态度的行为倾向,是通过用户的意愿行为表现出来的,它支配与调节着用户的行为倾向,接近、疏远或者保持距离,三者必具其一。
从内部心理肯定与否定行为并在行动中表露态度的意向,这就是态度的又一不同的表现。
通过对商品的认知、记忆存储、情感评价、产生意向,组成对商品的态度。
3. 购买决策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用户对商品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了;满足则产生购买行为,不满足则离开。
用户的购买决策的内容因人、条件及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所有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下面结合一个现实的场景分析具体分析一下:
说明:
三、总结
以上的就是用户线上购物的心理决策流程,线下的也可类比,只是线下在了解商品信息时更全面,更容易受导购员的影响。
其实对电商领域的从业者来说,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都应该对用户的购物决策流程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从人性上设计出更好的线上购物动线,提升产品使用体验,制定出更好的运营、推荐搜索策略,提升用户购买转化,满足用户和业务的需要。
本文由 @Kimson 授权发布运营派。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