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用户体验,100 名 00 后这样回答
他们不是孩子,他们讨厌幼稚。
青少年对自己的网络能力过于自信,但他们的表现比成年人差。较低的阅读水平、缺乏耐心和不发达的研究技能会降低青少年的任务成功率,所以,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易行。
科技与青少年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为他们创建有用的网站和应用程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网站和应用程序的创作者必须清楚地了解——青少年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让他们更久地停留在网站上。
为了了解这群伴随着科技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我们对他们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研究,从而确定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改进网站,才能满足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能力和偏好。
但其实,青少年不是沉溺于网络的技术狂人,他们并不喜欢那些充斥着炫目图片的网站。如果用刻板印象去主导你的网站设计,那你可能会迎来灾难性的结果。
1. 调查样本
我们对100 名年龄在 13 到 17 岁之间的用户进行了三轮研究:
可用性测试。我们逐个地与测试参与者会面并为他们下达执行任务,要求他们在尝试任务时产生自己的想法。为了使场景尽可能真实,我们将任务与每个青少年的实际兴趣和模拟的真实情况相匹配。
实地研究。我们观察青少年如何在家以及学校等地使用网络。在观察期间,我们不向他们提出任何执行任务的要求,而只是观看他们使用网络的方式。
访谈和焦点小组。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态度,我们邀请参与者提供故事和示例,详细说明他们如何以及何时使用他们认为有趣和有用的网站。我们还向青少年征求关于如何使网站具有吸引力的建议。
我们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城镇进行了研究,包含富裕的郊区和贫困的城市地区。我们在 210 个网站和 30 个涵盖多种类型的应用程序中进行测试,包括:
- 学校资源(诺丁汉大学,中央雄鹿西部高中,BBC Bitesize,Quizlet)
- 旅游/艺术和娱乐(Visit London,TripAdvisor,ExploreChicago.com)
- 健康(澳大利亚药物基金会,TeensHealth,国家药物研究所)
- 信息(自然,食物网络,科学美国人)
- 新闻(Buzzfeed,CNN,Weather.com,每日邮报,纽约时报)
- 娱乐和游戏(Stack AR,YouTube,Playlist.com,Geometry Wars)
- 电子商务(阿迪达斯,H&M,ASOS,Jabra)
- 公司网站(麦考密克,联合利华,百事可乐,宝洁,三星)
- 政府(英国政府,澳大利亚政府主要门户网站,宾夕法尼亚州机动车部,美国白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非营利组织(国际扶轮社,世界粮食计划署,国家野生动植物联合会)
正如这些例子所示,我们测试了明确针对青少年的专业网站和包含青少年作为广泛目标受众的主流网站。
2. 青少年使用网站的动机
青少年上网进行学习、娱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一般来说,他们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即使这个目标只占用自己 10 分钟的时间。
尽管青少年的具体任务可能与成年人不同,但他们在很多方面与成年人相似: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希望网站易于使用,并让他们顺利完成脑海中的目标任务。和成年人一样,青少年也不会漫无目的在网上瞎逛,因此,可用性对他们和其他任何一个年龄段的用户群体一样重要。
在我们的研究中,青少年使用网络或各种应用程序的目的是:
- 完成学校的作业
- 兴趣爱好(包括学习新技能或寻找有趣的活动)
- 娱乐(包括音乐、视频和游戏)
- 新闻(包括体育、时事、娱乐)
- 了解当下新话题
- 和朋友聊天
- 购物
即使青少年不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购物,他们也会访问这些网站从而去研究想要了解的产品。
3. 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是:青少年在浏览网站和找到他们需要的东西方面变得更加成功。
在第三轮研究时,年龄最大的参与者出生于 2001 年,最小的参与者出生于 2005 年,所有参与者都是在接触电脑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可以认为——青少年使用科技的效率与他们使用科技的时间长短有关。
那么到底是青少年越来越好,还是网站设计的越来越好?也许两者兼而有之。我们明显地发现,他们比另一项研究的参与者(年龄最大的参与者出生于 1988 年,最小的参与者出生于 1992 年)更善于使用科技。
坏消息:青少年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无敌。虽然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会感到更加自信,但他们也确实会犯错误,而且往往很快就会放弃。青少年也不像成年人那么谨慎,经常做出仓促的判断,这也导致他们成功完成任务的次数更少。
青少年表现不如成年人的三个原因:
为了提高你的网站在青少年中的可用性,你必须考虑上面三个因素。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过去 15 年间跟青少年相关的所有研究中都发现了这些因素,这意味着即使青少年的使用习惯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改变,这些影响因素也还可能持续保持。
在不同类型的网站中,要数青少年在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任务完成率最成功,这些网站通常遵循设计标准,几乎不需要阅读。青少年在内容密集、导航系统差的大型网站上遇到的挑战最大。
4. 内容和布局的重要性
没有什么比满是文字的杂乱屏幕更能让年轻观众望而却步的了,在这些网站面前,青少年很快就会感到无聊、心烦意乱和沮丧。
青少年不喜欢在网上读很多文字,因为他们在学校已经受够了。此外,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并不理想,尤其是那些更年轻的青少年。所以,易于扫描或直观地说明概念的网站比文本密集的网站更受欢迎。
在与青少年交流时,应用适当的网络写作和格式化技巧至关重要。以小而有意义的模块显示内容,并留有足够的空白区域。小块可以帮助青少年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在文本消息和电话干扰等不可避免的中断后从中断的地方继续学习。
在我们的研究中,青少年经常被网站上的内容淹没。为了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区域,我们观察了几个青少年对于“文本加粗”这件事的评论:
“有时候,白纸黑字阅读很难。加重加粗的强调能帮助我更好地阅读。”——16 岁男性
“在我失去了思路的时候,我喜欢看那些将重点文本突出显示的内容,因为它们让我更加专注。”——15 岁女性
青少年阅读和理解能力通常比成年人差。如果你的网站面向的是广大的青少年受众,则可以将 6 年级(或更低)的阅读水平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因为这个级别将有助于你的受众快速了解你的内容。
在这项研究中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青少年不喜欢成年人喜欢的小字体。我们一直认为小文本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很惊讶小号字体竟然能引起问题且引发青少年用户的负面评论。因为大多数青少年目光移动得太快,而且太容易分心,小文本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注意。
5. 专业、清晰地呈现有趣的内容
青少年总是抱怨和吐槽他们觉得无聊的网站,如果你的目标是让青少年在你的页面停留的更久,那么沉闷的内容一定是“死亡之吻”。但相反,也并非意味着所有东西都需要互动和花哨。青少年对美学有很强的欣赏感,但他们却厌恶那些看起来花里胡哨但却毫无意义的网站。
不要仅仅因为你的网站是为年轻观众设计的,就可以过度使用交互功能。你到底是能吸引还是激怒青少年,取决于网站的实用性。对青少年来说,最好的在线体验是那些教给他们新东西或让他们专注于一个目标的体验。
下面这些互动功能都很好用,因为它们让青少年着手做事情,而不是简单地坐着读书:
- 网上测试
- 提供反馈或提出问题的表单
- 在线投票
- 游戏
- 分享图片或故事的功能
- 用于创建和编辑内容的特性
这些互动功能让青少年在互联网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
另外,网站的类型也会影响用户的期望。例如,青少年希望电子商务和品牌网站看起来专业,而信息网站则需要看起来简单和内容充实,对于信息网站来说,以清晰的方式呈现有趣的内容要比尝试复杂的新特性更具吸引力。
6. 速度是关键
一个缓慢加载的网站是一个交易破坏者。无论你做什么,请先确保你的网站加载速度够快。缓慢、迟缓的网站让任何人都感到沮丧,对于希望立即得到满足感的年轻受众来说,它们尤其令人反感。
在开发包含视频等网站之前,请三思。如果它很慢或有 bug,那么就还不如不做,因为青少年真的没有耐心去等待缓冲和加载。而且,青少年经常使用大量的二手设备,有时网络连接速度较慢,花哨的功能和高分辨率多媒体可能让效果更为不佳。
“我讨厌这种等待。这很烦人……我通常不会等这么久才加载页面。如果时间很久,我一定会直接跳转到另一个页面。”——17 岁的男性
7. 不要高谈阔论
避免任何听起来居高临下或幼稚的语气。比如,“儿童”这个词就让青少年普遍感到反感。青少年们对自己的地位和标签非常在意,我们建议将儿童和青少年分开,分别贴上“儿童”和“青少年”的标签。
另外,青少年依赖科技来进行社交,但他们并不想一直社交,那些强迫青少年注册并自动公开个人资料的网站违反了青少年对于“信任”的社交感。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青少年早期学到的一件事就是避免那些多管闲事的网站。
8. 移动设备
在我们最近的研究中,所有的青少年都有移动设备,但不是所有人都有笔记本电脑或电脑。因此,青少年经常用手机来浏览线上内容。
青少年经常使用手机的触控设备,所以小的文本尺寸和密集的文本,都会使阅读和交互变得困难。
媒体喜欢把青少年描绘成能干的电脑专家。但事实上,青少年的过度自信加上他们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意味着他们经常会很快放弃,并归咎于网站体验的拙劣。他们不怪自己,怪的是设计网页的企业和你。
另外,我们还有几点关于青少年受众使用网站的发现:
1. 会在一定程度上欣赏网站的动画和音效,但过度被使用就会引起其反感
2. 喜欢网站上的折扣信息,但却讨厌弹出的广告窗口
3. 喜欢具有中立表达型而非幼稚、夸张型的网站图片
以上就是关于青少年在使用网站方面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在后台及粉丝群中探讨。
原文作者:Alita Joyce 、Jakob Nielsen
文章来源:https://www.nngroup.com
编译:研如玉,编译过程中有所删减。
译文来源:用户行为洞察研究院(ID:SDResearch)
本文由 @ 研如玉 授权发布于运营派,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