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er,不要只是“爱学习”,还要“会学习”!
“爱学习”型的文案更多只会着眼眼前的问题,不会去做深研究。而“会学习”型文案,是从一个技巧或者问题出发,然后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制造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沉淀。你是“爱学习”型还是“会学习”型文案呢?
“我没怎么学,都是考试前恶补的!”
这句话熟不熟悉,在哪里听过?
对的,上学的时候我们的身边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能人”,平时不咋学,考试还能考高分,是不是气人,哈哈,是不是在心里告诉过自己:
“不要比了,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天赋,没办法···”
进入职场后,这样的“能人”似乎总能跟你不期而遇,和你差不多进的公司,但人家进步飞快,业绩突出,受老板赏识,而你却是原地踏步。除了眼红,也只能一边熬夜加班,一边暗暗告诉自己:
“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天赋,没办法···”
不排除有天赋的加持,但是我们把别人成功的“果实”一刀切进了天赋的“口袋”,是不是有些武断了呢?
如果让我说,我觉得这是一字之差种下的“祸根”,哪一字之差呢?
一个是“爱”,一个是“会”,你是“爱学习”型,而那些所谓的“能人”,是“会学习”型!
我之前一直是做文案策划的,之前很多小伙伴也问过我这个问题:为什么努力那么久,拿到产品,还是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呢?
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角度聊聊,文案中的“爱学习”和“会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你不妨对照自检一下,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首先来描述一下:
(1)什么是“爱学习”型文案?
这种人通常会非常努力,浪费一点时间都觉得可惜,只顾埋头做事,很少独自思考,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用,当一个棘手问题解决以后,会非常轻松……实际工作中,这种类型占大多数。
(2)什么是“会学习”型文案?
这种人给人感觉有点像“打酱油”的,想起来学一下,但是学习的时候非常认真,喜欢一个人思考,并且他会给自己不断的制造问题,然后去主动解决……实际工作中,这种类型只有小部分。
不明白?没关系,下面我就来深入聊聊,作为一个文案,这两种类型在工作中表现具体有哪些差异;
差异一:“爱学习”看重是什么,“会学习”关心为什么
古语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光了解问题还不够,还要探寻问题背后的原因;
分享一个小故事:
丰田公司为了帮助员工挖掘问题的根本原因,设计了一个“5问”模式,何为“5问”呢?
就拿漏油这个问题来举例:
丰田会用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来引导员工,比如:
- 为什么地上会有油?因为机器漏油了。
- 什么机器会漏油?因为一个零件老化,磨损严重。
- 为什么零件会磨损严重?因为质量不好。
- 为什么要用质量不好的零件?因为采购成本低。
- 为什么要控制采购成本?因为节省短期成本,是采购部门的绩效考核标准。
通过5个为什么,出现漏油问题的根本原因就自己现出原型了,从根源上降低问题再次发生的概率。
如果不知道这个根本的原因,只是简单针对单次故障处理,那么相似的问题还会源源不断;
说回文案也是一样,很多朋友很努力去学习各种文案写作技巧,去模仿,但是从来不去深究技巧背后的逻辑,这种顶多只能算是“爱学习”!
但是那些所谓的“能人”不一样,学习技巧只是一个开始,但绝不止步于此,他们更热衷于找出隐藏在技巧背后的“逻辑”,然后一连串的为什么就喷发了:别人为什么会这么写?他是怎么想起来的?是灵感?还是有固定的逻辑……
这叫“会学习”!
举个例子,还是拿我之前讲的保温杯产品,如果要突出保温卖点就是,有很多种写法,这里我再换一种:
24小时,水温差小于3.5℃!
听完以后,你能不能感受到保温这个效果?当然可以!
那为什么你会相信水杯保温这个卖点呢?
你可能脱口而出:因为用了数字!
对,你总结的很好,所以,你记住了这个技巧:多用数字可以增加卖点的信任感,更有说服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以上,到这里是一个“爱学习”的文案最喜欢干的事情,说实话,也挺努力的,但是远远不够。
接下来我将要和你说的,才是真正“爱学习”的文案和“会学习”的文案差距所在!
为什么我说远远不够呢?原因我先不说,我先来分析一下“会学习”的文案会怎么去思考问题,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他们会问一系列的问题,比如:
1)为什么用户会相信水杯保温这个卖点呢?
答:因为用了数字;
2)为什么用了数字就更有说服力呢?
答:因为数字表达的更具体,细节更多,更不容易说谎;
3)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数字技巧写卖点呢?
答:通过分析,原来卖点可以用“副词+形容词”表达的,大概率都可以使用这个技巧;
4)能不能举一些例子验证我上面的猜想呢?
比如汽车的卖点是:空间很(副词)大(形容词),符合足“副词+形容词”的形式,大是一个泛词,比较模糊,换成数字表达就可以是:
轻松容纳4个身高1米8的男人舒服的坐在里面!
再比如包子馅儿很(副词)足(形容词),也符合足“副词+形容词”的形式,而且足也是一个模糊词,换成数字表达可以是:
100g包子,有90g都是馅儿!
到这里他们会得出一些结论:
看到没有,这才是真正“会学习”的文案做的事情,他们不是埋头去模仿,而是从一个技巧或者问题出发,然后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制造问题,然后回答,总结,再问,再回答,循环往复,寻根溯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朝着问题的本质前进!
这种顺藤摸瓜式的学习,效率能不高吗?技巧理解的能不深刻吗?
而“爱学习”型的文案更多只会着眼眼前的问题,不会去做深研究,为什么呢?
因为根本上他们不存在这个意识,又或者他们你真的没有时间去思考。
差异二:“爱学习”喜欢收集技巧,“会学习”喜欢串联技巧
现在,假如我们这样想,平时所学的每一个文案写作技巧都是一颗珍珠。
那什么是收集技巧呢?
很容易想到,收集珍珠对吧,那你就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你手上有一个容器,每学习一个技巧,就相当于往你的容器中,放入一颗珍珠;
那什么是串联技巧呢?
也很容易理解,现在你手上没有容器,而是有一根针,针尾后面有一条线,每学习一个技巧,就相当于你用针串起了一颗珍珠;
那我现在问你,若干时间以后,两个人分别得到的是什么?
先说收集技巧,得到的无非就是一碗散落的珍珠,杂乱无章,再说串联技巧,得到的却是一整条完整的珍珠项链,井然有序。
上面的比喻其实对比的就是“爱学习”型文案和“会学习”型文案,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思维,那两种思维呢?
前者是“点”思维,后者则是“线”思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对于“爱学习”型文案学了很长时间,却依然毫无头绪的原因,虽然技巧学了不少,但是在那个叫做”脑袋“的容器中,所有的技巧都是“散落”的,毫无规则可言,根本记不住,怎么能不错呢?
但是“会学习”型文案很聪明,他们把每一个学到的技巧都仔细的分析,思考他们背后的关联,然后归类,用一根一根的“线”把它们串起来,这样只要找到主线头的位置,随手就可以把所有的知识点给拧起来,怎么会乱呢?
可能你还是不太明白,下面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上面写的那个保温杯的那个文案,使用的数字这个技巧,其实这就是一个点,“会学习”的人会把它归结到一条线上面去,哪条线呢?
增加卖点信任感这条线,以后只要想要说服用户相信卖点,那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数字这个技巧;
当然这条线上除了数字这个技巧之外,还可能有其他的技巧,比如借助权威,利用从众,事实证明····这些技巧都被一根线拧起来了,线头就是卖点信任感!
当然每一技巧下面,又都可以往下延伸出来一个新的线条,比如借助权威这个技巧,往下又可以串联很多的小技巧,比如专家推荐,资质认证,权威伙伴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延伸,主线头都在我们手里,只要我们想要用线上的任何一个点(技巧),我们只要沿着主线顺藤摸瓜,马上就能定位到具体的点,你永远不用担心会忘记某个点,也不用担心找不到,因为那根线我们一直攥在手里!
差异三:“会学习”努力构建“系统框架”,并不断完善
什么是“框架”呢?
盖房子的时候,先用钢筋混凝土把外部的框架架构起来,然后在框架里面去填充砖块,这样的好处就是效率很快,然后盖出来的房子更加的坚固;
“会学习”的文案他们学习的过程就和盖房子差不多,先努力找到自己的“系统框架”,然后工作中积累的每一个技巧,就像是砖块一样,往框架中填充即可;
其实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多文案学了很多年,却始终没有头绪的根本原因,这里提到的“头绪”,在我看来就是脑海中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只是很多的技巧无规律的排列堆积而已!
那么建立自己的“系统框架”有啥好处呢?
在我看来有三个:
比如我上篇文章中分享的“池子法则”,就是我自己在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文案写作框架,有了它,我关于所有的文案写作技巧再也不是无根之水,简单的累积在一起,相反每一个技巧都有对应的出处,彼此之间又都有关联。
写在最后
好了,现在轮到你了,问一下自己,你在工作中是怎么做的?你是属于“爱学习”,还是“会学习”?
如果你还不是“会学习”型的文案,就不要武断的把别人成功归结到天赋身上,这个锅天赋不背!
本文由@何杨 原创发布于运营派,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