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种草,知乎种树
互联网苦虚假种草久矣。
近年来,各式新兴社交平台崛起,图文、短视频再到现如今的新式直播,内容消费潮流层层演进,你方唱罢我登场。种草,也成为了大众消费者与新兴消费品之间的独特沟通模式。借种草之力,许多新消费品牌脱颖而出,加速走入大众视野。而内容平台更在此找到了一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然而,随着种草之风愈演愈烈,一些畸态也在行业内发生。一面是逐渐崩坏的种草内容,从滤镜营销到带货翻车,让用户们对虚假种草深恶痛绝;另一面是品牌们逐渐走向唯流量论心态,更有新兴品牌以种草为“捷径”,只注重成交转化,而忽视了品牌建设,让种草经济逐渐走向崩坏,陷入虚假繁荣。
这对整个内容行业而言,畸变中的种草已经成为一种过度消耗,无异于涸泽而渔。这种现象也引起权威媒体的关注,人民网三评“种草笔记”,对虚假种草提出质疑: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过关的时候,再巧的营销、再美的滤镜、再多的口舌都是徒劳。
现如今,随着又一轮互联网红利的消退,数字经济发展走向新的格局,品牌们陷入竞争内卷无法自拔,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后者终于觉醒,举起“反种草”大旗。
内容营销难道走到死胡同了吗?也不尽然。在诊断虚假种草的弊端之后,也有人更加明确内容营销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种草之外,仍然存在内容营销的平行世界。
“反种草”究竟反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内容正在对人们的日常消费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一支精美的短视频,许多人就想去一个网红旅行地打卡看看;因为一张漂亮的时尚感大片,许多人就想去亲自尝试拍同款;曾几何时,内容平台的繁荣,引发了种草经济的崛起,众多KOL和KOC也在短视频、直播、图文社区内加码种草内容,成为种草经济盛行的重要力量。
种草势力无疑也为各大平台提供了新增长动力,并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发展态势——在美妆、穿搭、旅游等各个垂直细分行业内全面开花。可以说,种草经济让内容平台在资本市场讲出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一些平台方,在种草内容生态下,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商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变现水平。
但看似繁荣的表象下,细菌正在滋生。
从品牌层面看,一些品牌开始过于注重短期内的转化效果,忽视了品牌的长期建设,过度滥用种草手段。传导至消费者身上,越来越多大众开始难以分辨内容的真实性。今年国庆节前后,有人因为踩坑网红景点,滤镜破碎之后,虚假内容伪装成的种草,被狠狠地撕下假面。
因为嗅到了失真的气味,许多消费者也愈发不信任平台的内容种草力,甚至开始逃离平台。
那么,甚嚣尘上的“反种草”反的是什么?虚假种草破坏的又是什么?
第一层是用户和品牌对内容的信任感。 内容是平台之本,平台用户也是内容营销消费者,内容营销行为可以为平台用户带来消费体验,实际上是在内容信任基础上的转化。反过来,如果营销行为基于虚假内容,用户对内容的信任链条自然断裂。从这一层面,“反种草”反对的是对用户和消费者的粗暴收割。
从品牌层面上看,这种正在畸变的种草,很难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短期内能够实现较高的转化,但长期来看,是对品牌的一种损耗,继而破坏品牌对内容的信任感。“反种草”反对的也是对品牌的揠苗助长。
第二层是内容与商业的拔河。 用户对内容平台商业化的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商业过度侵占内容空间。内容平台的根骨是内容,商业实际上是应该服务于内容的,在内容与商业的拔河中,商业行为的越线会迅速被用户感知。虚假种草,恰恰就是一种枉顾内容的商业越线行为。
第三层是长久的内容生态。 内容平台生态由内容、用户、创作者、品牌等等公民组成,可以看做一个城市,城市中每个身份都各司其职,同时紧密连接,虚假种草实际上破坏了城市中公民的良性连接,导致城市的礼崩乐坏。
如此看来,健康的种草背后必然是健康的内容生态和内容营销模式,但造就健康内容生态的内容营销模式,却不仅仅只有种草一种。
知乎用“种树”蹚出一条路
想要破除虚假种草的魔咒,毫无疑问,还是要从内容本身入手。和“种草”涸泽而渔的模式不同,知乎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模式——“种树”。
12月17日,知乎发布视频《知乎的森林》,正式提出“别处种草 知乎种树”的内容营销理念。
到底什么是“种树”模式?跟种草又是如何区分的?
按照知乎的解释,“知乎的森林”是知乎社区之上,能为品牌所用的内容池。“树”则是知乎引以为傲的获得感内容。知乎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氛围,以内容质量为主的分发机制和社区生态治理能力,无疑就是滋养这些树木的土壤。在知乎的森林中,品牌可以通过种树,扎根于知乎,长出内容的枝枝叶叶,从而吸引更多用户。
“种树”模式不仅可以给消费者一个更好的内容消费环境,也可以给品牌提供更加科学、成体系的成长路径。“种树”模式追求的是更加系统、专业、可信与长效的内容营销效果。
从某种层面上看,这种“种树”生态本身具有很高的内容门槛,当下也仅有知乎这一个平台可以实现。
作为问答社区,“专业”是知乎创立多年来的核心标签之一。也使得许多寻求专业、真实内容的用户会优先想到知乎平台的内容,从而构建一个专业、认真、友善的社区生态。
与更贴近普通素人的传统KOL和KOC不同的是,知乎答主也同样是一个以专业见长的群体——诸如科学家、博士后、海归、名企背景人才,他们要么是专业从业者,要么就是资深爱好者。哪怕仅仅是测评一个枕头的舒适度,这群专业人士甚至会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为了寻找一碗地道的螺蛳粉,他们中还会有人本着科学研究的态度,专门去柳州买上 80 款逐一试吃。
这也让这些人士生产出来的内容,往往有更强的信服力。
比如,在“长期用A醇真的对皮肤好吗?”的知乎提问下有一则回答,一共获得了1436个收藏、1011个点赞、373个喜欢和308个评论。这则回答很好的诠释了何谓专业的知识解答,让许多网友直呼,深入剖析了A醇的前世今生,以及品牌方的A醇研发能力及历史。
这篇回答来自答主“光光是颗小太阳”,他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技术型选手,以研究化妆品的化学构成和功效著称,其风格也被归纳为专业派系“成分党”。在知乎,“光光是颗小太阳”凭借专业的分享,身兼时尚盐究员、新知答主、好物推荐官多重荣誉,受到用户的信任和平台的认可。
从信任机制来看,知乎答主并不高高在上,他们往往就是人们身边的“咨询对象”,或者是别人口中“我有一个朋友这样说”的那个“朋友”。这些人与他们的行事观点,在生活里常被谈论、被咨询、被采纳、被学习。这可以极大的拉近答主与消费者的距离,构建更强的信任关系。
数据最能证明知乎内容的认可度,目前,知乎平均2500字的图文内容长度,通读率可以达到78%,在信息泛滥的当下这是一个中等偏上的数字。
当人们需要购买一件新产品,但是欠缺一些专业内容答疑解惑时,他们往往会优先想到去哪里搜索?答案其实就是知乎。实际上,在种草经济兴起之前,知乎早就已经依托于专业的内容生态占领了用户心智。
而以上种种,更让知乎在当下这轮内容平台破解商业化增长议题的过程中,以“种树”这样一个契合用户、品牌、平台三方的模式再度脱颖而出,为内容平台提供更长远的发展视角,在探寻商业化发展的路途上,更加契合用户的需求。
当“种树”成为内容营销的公约数
今年12月,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对外发表题为《获得感是内容行业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的演讲。其中,他所提及的“获得感”一词,是知乎在今年5月首次提出的观念,目前已经成为了知乎衡量内容的标尺。从平台发展的视角看,实际上“获得感”也是衡量一个平台商业化内容是否能够贴合用户真正需求的标尺。
知乎,作为一个被内容行业低估的内容高地,在反种草大势来临的当下,也值得被内容行业重估。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各种垂类、社交、电商平台经常可以看到知乎长图的截图,被当作是专业信源而广泛引用。也就是说,由于知乎的长图文信息密度高,可以帮助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开拓知识,甚至具有天然的传播自来水,在专业的垂直领域更易引发裂变传播。有人也因此戏称知乎答主可以说是KOL领域的KOL。
对品牌而言,这种高信息密度内容,也会在知乎有着更长的传播生命周期,长效流通,对消费者心智有更长效的影响。
这就是“种树”模式的优点之一,数据显示,在知乎浏览量 TOP1000 的问题当中,有 48.3% 的问题已经创建了超过 1 年,平均创建时间为 21.7 个月。毫无疑问,这些内容也更加有利于品牌打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实现真正的品效合一。
目前,知乎的问答机制,也已经覆盖了用户的大部分生活和消费的需求场景,让品牌在品牌故事、产品科普、产品测评和经验攻略等层面更加有的放矢。
拥有1亿月活的知乎,正是在自身破圈的道路上,探索出了一个更加有利于专业社区的商业化发展路径。而这个路径,在大众消费走向专业化,人们对于专业内容、有获得感内容需求不断上升的当下,成为了一个适合平台、用户与品牌主多方共赢的解决方案。
现在,知乎正式将获得感内容比作一棵棵树,大树盘根错节,接踵摩肩,组成了森林一样的社区生态。和过于侧重转化的种草不一样,“种树”更加聚焦在生态共生,这在未来有望成为整个内容营销的公约数。可以说,在种草浪潮之后,知乎提供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当种草经济走向崩坏,而越来越多平台面临增长的困境,越来越多品牌面临内卷的竞争压力,知乎种出的这片森林不失为一个好样本,为内容平台商业化讲出更多新故事。当然,森林的繁茂除了平台的土壤,也需要“种树人”(答主、品牌)的共同成长和长期投入,通过生态的正向循环,才能让这片森林走向更加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