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咪蒙和罗辑思维,新媒体还有这5种玩法!

ming312
ming312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7 浏览

不学咪蒙和罗辑思维,新媒体还有这5种玩法!

  谁会成为下一个咪蒙?

  可以肯定的是,咪蒙是没法复制的。

  新媒体流行的广告、电商、知识付费等玩法,都只是内容生意的一部分,和传统媒体的思路基本一样。

  最近接触的几家头部财经新媒体团队,他们营收动辄几千万,甚至过亿。

  可他们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还是中国传统媒体市场的老路:要么增加细分产品线,触及更多细分消费场景和用户,要么增加公关业务,或者加大理财产品分销。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业务。

  传媒内容生产工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机会到底在哪?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模式?

  

  不可复制的咪蒙和罗辑思维

  新媒体公司目前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公号矩阵化(内容生产)、多平台布局(发行渠道)、广告电商知识付费规模化(媒介购买)。

  这正好对应着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工业化、媒介购买专业化、发行渠道规模化。

  很显然,今天的头部内容工业还是传统的那拨媒体手艺人的天下,只是玩法已大变。

  不理解其中的用户逻辑和传统内容工业的局限者,依旧走不出过去遭遇到的增长极限天花板。

  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用户都去移动端了,报纸和电视都没有用户了,与其抱残守缺,不如彻底拥抱新世界。

  南方都市报的咪蒙和央视出身的罗振宇,是这一波新媒体创业的佼佼者。

  

 

  他们开创了一种 “IP+品牌化” 的模式,成功获取了千万级的用户。

  不再局限于个人品牌的价值最大化,咪蒙开始举办品牌发布会了,罗振宇也一心扑到了得到app上。

  可是罗辑思维和咪蒙本质上属于IP,他们可能都属于不错的文化娱乐生意,虽然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但其大IP属性注定了其不可复制性。

  知名网红 papi 酱和她的 papitube 平台也一样。

 

  中国新媒体公司的6种商业模式

  从已经完成机构化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媒体公司去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咪蒙式的 “IP+品牌化” 模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公司,还有以下玩法:

  1.“媒体+电商”

  典型代表:一条

  徐沪生和他的创始团队,都是来自外滩画报和早期上海媒体市场化的精英,他们极好的利用了新媒体早期的流量红利,以每个粉丝几毛钱的成本圈了 2000 万用户,在短视频的工业化量产上找到突破口,并迅速在广告和电商上获得了巨大的变现,单月流水过亿。

  一条电商连接两端数以亿计的中产阶级和数以万计的良品品牌,创造了规模化的 “媒体+电商” 的商业模式。

 

  2.“媒体+内容即营销”

  典型代表:二更

  二更创始人丁丰,来自浙江本土的青年时报。今年二更发布的短视频总播放量从 60 亿次增长到 250 亿次,全网发布的视频达到 3000 多条,员工也从350人增加到600 多名。

  作为原创的内容平台,二更以视频为连结点,完成全案企业服务。深受传统报业影响的丁丰,他的 “A叠” 和 “B叠” 的商业逻辑,把短视频内容工业做成一门极好的生意,二更年收入数亿元,并且已经实现盈利。

  二更开创了原创内容生产的商业价值和增值服务的“媒体+内容即营销”的商业模式。

  3、“媒体+类金融服务”

  典型代表:开始吧

  开始吧创始人徐建军最先提出 “内容链接交易”,底层依托三大公号矩阵的2000万用户,上层则是爆款的众筹项目。

  与一条二更不同的是,开始吧的主营业务收入既不是来自电商,也不是来自广告,而是众筹管理费,从而走出了“媒体+类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

  4、“媒体+创投”

  典型代表:36氪

  36氪杂糅了一个庞大的媒体出身的团队,而创始人是技术出身的刘成城。媒体起家的36氪,目前业务包括36氪新媒体、氪空间、鲸准投融资服务等多个板块。

  36氪看着像媒体化的公司,其商业模式实质上是以媒体为行业流量入口的“媒体+创投”模式。

  5、“内容算法+广告”

  典型代表:今日头条、喜马拉雅FM

  今日头条作为一家巨无霸型的公司,把内容生产的工业化让位于云计算,从而实现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户依赖的 “内容算法+广告”模式。

  用户数过亿的喜马拉雅FM也一样,因为巨大流量的支持,仅凭广告收入就可以覆盖全部成本,实现规模化的盈利。

  这些构成了目前新媒体公司的 6 种主流商业模式。

 

  新媒体未来的出路在哪儿?

  在传统媒体的黄金时代,不说大报大刊,因为内容本身的供给缺乏,小报小刊都能做到一纸风行。

  那时广州黄埔大道的居民楼里办过的《家家乐》杂志,一个小老板从市场上招几个编辑就能够赚的盆满钵满。在北京,很多连刊号都没有的报纸杂志都能搞搞来大批广告和赞助。

  这是因为传媒是一种管制资源,其稀缺性价值,不难想象,再加以1990年代中后期的市场化,吸引了大批中国最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加入,赢得了传媒的黄金十年。

  这个熟悉的场景,如今轮到了新媒体公众号和微博时尚大博主。

  资本方都是精明的,除了因为需要传播背书的关系,很少有公号能估出天价,内容工业本身的生产瓶颈和营销瓶颈,注定它只能成为生态链上的一个配置,或者干脆就是一个简单的赚快钱的生意。

  而那些抓住消费升级机遇完成平台型的商业模式创新,或许是真正的赢家。

  这是一个简单的趋势判断。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完成了去中心化的生产和传播之后,万物皆媒,所有企业,所有个人都是媒体。

  传媒工业从过去的专业门类,已经变成了一个配置,企业会成立新媒体生产部门,全球500强企业中八成多已经把过去的媒介广告购买费用,转移到企业的内容生产和自传播上去,海尔如此,万达亦如此。

  更多自媒体未来的出路,应该是在各自领域的生态链中找到对应的流量入口价值,从而完成商业上的大融合。

  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 “心不动,万物生” ,知行合一才能走得远。

 

 

爱盈利-运营小咖秀(www.aiyingli.com) 始终坚持研究分享移动互联网App运营推广经验、策略、全案、渠道等纯干货知识内容;是广大App运营从业者的知识启蒙、成长指导、进阶学习的集聚平台;

想了解更多移动互联网干货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运营小咖秀(ID: yunyingshow)

 

 

发布于 2023-05-11 14:22

免责声明:

本文由 ming312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