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吃虾鼻祖,蚌埠的小龙虾风云
来源:沈帅波
三足鼎立,群雄争霸
在蚌埠“蚂虾街”(当地将小龙虾称为蚂虾)爆火的时候,盱眙和潜江在小龙虾江湖里,尚未拥有姓名。蚂虾街的传奇,放在作家笔下,可以写成一部《三国演义·小龙虾版》。
蚂虾街的传奇里,有三个重要人物。
一号人物,石顺利。1979年,南山路一条百十米的街巷里,石顺利支起一个小吃摊。当时小龙虾还不属于餐桌,石顺利突发奇想将小龙虾做成卤味,成为小龙虾经济的初代探路者,也是全国第一个注册“虾王”商标的人。
图源:纪录片《虾街十年》
蚌埠蚂虾行业的二号人物,名叫孙信亮。1985年第二个在蚌埠摆起蚂虾摊。阿亮的诀窍在于控制货源,直接去蚌埠火车站接货,加钱也要拿下最优质的货源。
图源:纪录片《虾街十年》
1997年,三号人物出现。吴孝怀原是蚌埠造纸厂供销科长,下岗后找了三四份工作都不顺心,于是和妹夫商量着,也摆个小龙虾摊。
图源:纪录片《虾街十年》
吴孝怀的入行,给下岗工人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随后两个月,街上涌现出20多家小龙虾摊,为了吸引客人,纷纷自称虾王、虾霸、虾仙、虾圣,人均一个牛气的头衔。也就是这年夏天,这条街有了个别名——蚂虾街。
吴孝怀的优势,在于有文化,脑子灵活、能琢磨。他知道自己起步晚,必须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吴孝怀深知货源的重要性,直接深入到产地,搞“产供销”一条龙。吴孝怀,就是那个年代的“营销专家”。他的摊子在蚂虾街边缘,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是他打出了东头第一家的招牌,喊出“要想吃好虾,东头老吴家”的口号,这句响亮的口号,让吴孝怀反败为胜。
阿亮是农村走出来的,文化程度小学毕业,但他充满了街头智慧。阿亮也意识到了营销的重要性,于是穿着西装,到影楼咔咔拍了几张端虾形象照。“十八香油爆啤酒虾”的招牌很快立在了阿亮的摊子上,蚂虾街第一次出现这么大的招牌。
图源:纪录片《虾街十年》
蚂虾街吸引了大量客人,也吸引了很多外地商家前来开店。1998年,蚂虾街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高峰日客流超过2万。第二年的啤酒节,石顺利一天就卖了3.2吨货,商家都赚得饱饱的。
每年五六月是农忙季节,抓小龙虾的人少,商家缺货,小龙虾的价格被抬高了不说,为了抢货经常就干起了架。不过也有一条规矩,为了抢货打架,打得再狠也不许报警,谁报警就看不起谁,谁报警就是谁怂了。
虾老板大多草根出身,在人民币面前手上嘴上都不老实。根据双胜龙虾城老板邵双胜回忆,一次经营户的会上,石顺利见到瘸腿的阿亮就骂,“亮弟,什么时候你的腿能一般齐啊!”阿亮回骂的话也专戳石顺利的痛处。两个人像蛐蛐,见面就斗。石顺利基本九点就回去,由老乡刘明看摊子,只要石顺利一走,另一家店的老板张宏就吓唬刘明,把他的招牌扯下来,自己冒充石顺利的摊子。每次张宏成功把招牌扯下来,张宏的货就就卖得飞快,早早收摊。
蚂虾街发展到顶峰,各位老板们明争暗斗不断。先是石顺利用买房钱,开了一家豪华室内虾馆;后是阿亮火速跟进,开起室内虾馆不说,还搞起了开业促销。
当时整条街的小龙虾都是6块一斤,阿亮卖5块。这么一来,整条街的老板都坐不住了,开业当天就因为“恶性竞争”的名头被工商部门带走了。
阿亮这边刚消停,吴孝怀又搞了新花头,举办了一场吴记虾王羽毛球比赛。大家都觉得,吴孝怀这个有文化的人,思维就是和别人不一样。
三大巨头,加上一群虾老板,明争暗斗,极尽所能。一会像小学生打架,一会脑袋瓜转得飞快。
竞争之下是蚂虾街的高速发展,2005年,百十米的蚂虾街,有小龙虾和小吃摊六七十家,发廊迪厅二三十家,高峰时日客流达三四万,虾壳一车一车往外拉。
图源:纪录片《虾街十年》
风云人物落幕,蚂虾街成遗憾
蚂虾街是自发形成的露天市场,剧情走向有两条路,要么因为污染和混乱经营被取缔,要么政府出面改造升级。蚂虾街的结局是前者。
2005年,石顺利的摊子被砸了,两次。
有人到石顺利的摊子上多次闹事,员工也被多次打伤、砍伤,但不知道是谁干的。阿亮的虾摊也被砸了好几次,员工被砍伤缝了十几针。
到蚌埠市不到蚂虾街,就好像没到蚌埠市,但蚂虾街的管理水平没有跟上它的红火。油烟噪音成为常态,还有光膀子嗷嗷吹牛的、昂着头喝啤酒的、打架的、掀摊子的……当地居民不堪其扰。居民甚至聘请了律师,就为了讨个说法。蚌埠市长都被惊动来了,亲自指导这张城市名片该如何发展。
没过多久,蚂虾街出人命了。有客人喝酒打架,捅死了一个人。取缔蚂虾街的呼声,越来越高。
虾街老板的心,凉了。
虾摊被砸、员工被打伤,石顺利几个月没有营业。互相排挤、互相斗、管理也不够,石顺利的心累了,开始想去外地,当时很多外地同行想请他去。2007年蚌埠决定取缔蚂虾街,于是石顺利干脆跟着大学毕业的女儿去了合肥。
当时很多因虾致富的老板,钱包鼓了人也飘了,开始在夜总会和赌桌追求刺激,这其中就有阿亮。2006到2007年,阿亮在牌桌上输了20多万,虾摊也关了。
2008年蚂虾街正式关闭。这条街是怎么火起来的,充满戏剧性;怎么做烂的,同样“说不清”。
蚂虾街不行了,但小龙虾却在其他城市越来越火。
以前是盱眙养的虾供给蚌埠,后来变成了蚌埠的虾卖到盱眙。2001年盱眙举办了第一届龙虾节,由盱眙县人民政府和扬子晚报联合举办,邀请了王小丫和程前主持,请来了杨洪基、林依轮、马季等一众明星。到现在,盱眙龙虾节已经办了22届,很多人就是因为小龙虾才知道的“盱眙”。
北京簋街有样学样,也搞起了龙虾节。湖北潜江后来居上,凭借着席卷全国的小龙虾风潮,把小龙虾做成了支柱产业。
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小龙虾产业总值已经超过4221亿元,养殖产量逐年上升。
蚌埠没有跟上小龙虾在全国发展的黄金期,但也从未退场。
热度从天而降
蚌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隐匿在全国小龙虾江湖中。红极一时的蚂虾街成为过去,小龙虾却在几十年间火遍全国,甚至有城市靠着小龙虾这张美食名片名利双收,蚌埠人一直憋着一口气。
蚌埠的小龙虾故事,其实一直在延续。蚌埠处于淮河中游,水资源丰富,温度、降雨量、日照时数等自然条件,天然适合小龙虾养殖。2022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12.73万亩,小龙虾产量1.6万吨。蚌埠所在的安徽省,小龙虾养殖产量在全国仅次于湖北。
现在,蚌埠已经形成苗种繁育、成虾养殖、小龙虾销售、小龙虾特色餐饮等一体化小龙虾产业链。蚌埠小龙虾从业者都在等着一个再次“出圈”的机会!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出圈并不容易。淄博靠着烧烤火遍网络,既靠实力也缺不了运气。去年“蚌埠住了”的热梗,火是火,但并没有给蚌埠带来实际收益
今年,蚌埠的运气又来了,这次不但带火了蚌埠旅游,还顺便翻红了小龙虾。
前几个月《长月烬明》热播,本来和蚌埠八竿子打不着,但剧粉发现蚌埠张公山风景区的“珠蚌迎宾”雕塑和中国南北分界线两个景点,可以和女主和男主对应上,设定、外形、配色相似度都很高。天降热度,这种运气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的。
网友直接喊话,“蚌埠文旅局出来加班!”蚌埠文旅局连夜打开电脑,发布了与《长月烬明》的联动视频,还和多家头部媒体合作超话,开展短视频大赛,相关话题总曝光量达到24.7亿人次。
图源:抖音截图
网上热度直接反馈到线下旅游,蚌埠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五一小长假期间,蚌埠接待游客417.6万人次,在安徽省处于第二位,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增幅全省第一。
图源:微信公众号“蚌埠发布”
和当年蚂虾街的落后管理不同,这次蚌埠向游客捧出了一颗“真心”:市委书记喊话,“将最佳打卡位置留给游客”;开通旅游美食专线,免费送游客吃在蚌埠;发布《当好东道主礼让外地客——致广大市民朋友的倡议》,倡导市民和政府一起保证游客体验;为了缓解游客打车停车难问题,各行政区协调车位,将停车资源向游客倾斜……
蚌埠学到了淄博的绝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客多了,小龙虾又火了。根据《蚌埠日报》的报道,网红店阿财老铺晚上甚至翻台五次,排队吃小龙虾的客人排到两百多号,凌晨客人才逐渐散去。
重振蚌埠小龙虾辉煌,有戏。
趁热打铁,盛况再现
机会来了,市民心里一个比一个着急,“好不容易热度上来了,可千万不能错过!”
针对蚌埠旅游发展,网友不断建言献策,从旅游线路制定、视频宣传,到地标打造、美食推荐,点子覆盖方方面面。
图源:蚌埠政府官网截图
对于这些留言,蚌埠市文体局不但仔细看了,互动了,还落在了行动上。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服务游客,蚌埠筹办了首届文化旅游美食节,其中包含以小龙虾为主题的“蚌埠市龙虾啤酒嗨玩节”。
龙虾啤酒嗨玩节前夕,就连蚂虾街时代的巨头之一阿亮,也重出江湖,在奋勇街上又支起了蚂虾摊。
图源:蚌埠日报
5月19日龙虾啤酒嗨玩节第一天,主会场吸引了6万游客,线上直播观众数达到500万人次。门店门口一直在排队,夜里都没法打烊。小龙虾又一次在蚌埠涌起红色的浪潮。
图源:蚌埠新视介
根据《蚌埠日报》的报道,半个朋友圈都在刷龙虾节,外地客商来蚌埠考察的意愿明显更加强烈,龙虾节不仅带了了短期消费,还给整座城市的文旅消费带来了生命力。
蚌埠小龙虾,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属于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蚌埠流量从天而降,一跃成为网红城市;地利,蚌埠是老牌吃虾城市,从上游小龙虾养殖,到终端小龙虾烹饪,品质都是顶呱呱的;人和,几十年前蚂虾街在遗憾中落幕,但这次不同,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市场环境更加规范。
等了二十多年,蚌埠蚂虾江湖的故事正在重启。
参考资料:
① 纪录片,《虾街十年》
② 《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2)》
③ 馋余饭后,《双胜老板亲笔讲述:蚌埠龙虾风云二十年》
④ 正解局,《谁是中国的“小龙虾第一城”?》
⑤ 决策杂志,《蚌埠,为什么“出圈”?》
⑥ 最蚌埠,《这个五一,蚌埠人气暴涨,网红餐饮店翻台五次,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