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贷款18亿,中公教育“背水一战”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志刚
一则公告暴露了中公教育当下所面临的窘境。
近日,中公教育发布了一则公告,表示公司与湖南省财信信托签订了一份金额不超过18亿元的借款合同,借款的目的则是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借款中,公司还通过董事会决议同意以自有资产为公司及子公司提供总额最高不超过 50 亿元的担保。
从金额上来看,18个亿的借款其实不算少,毕竟上半年中公教育手里的货币资金也就7.56亿,但比起金额,更值得关注的是9.5%的借款年利率。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18亿来算,拿到这笔钱之后,每年中公教育要付的利息就有1.71亿,要知道,整个2023年上半年,中公教育的营业利润也只有1.15亿,每年挣得刚好够还利息。
对于中公教育来说,退费的压力能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压上身家资产贷款,业绩增长该翻盘?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公教育财报以及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两个维度来尝试解答两个核心问题:
1、18亿的借款能不能解燃眉之急?
2 、中公教育如何解决根本性的增长问题?
退费之难,难于蜀道,18亿能否中公眼下之急?
关于中公教育退款难的问题,见诸报端的消息已经不胜枚举,央广网也曾有过相关报道,去年6月份,深交所也曾向中公教育发过年报问询函,要求说明退费相关相关情况。
考公人数迅速增长“不过包退”成了中公教育完成三年业绩对赌的关键,但如今,过去的增长模式很难持续。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中公教育的流动性很差。2020年到2023年,流动比率分别为0.83、0.55、0.19以及0.15。
考公热之下,2020年中公教育扩大了教师队伍,营业成本进一步增加,从2019年的73.53亿增长到了2020年的91.54亿。而到了2021年,营收不仅没增长,反倒是下降了38%,而营业成本增加了7.62%。原本的高增长,突然结束了。
营收断崖式下滑,结果就是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收紧。
进一步来看,上半年公司手持货币资金7.56亿,应收账款3761.53万,其他应收款1.83亿。
负债方面短期借款4000万,应付账款2.50亿,除去33.72亿的合同负债之外,还有20.92亿的其他应付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4.47亿非流动负债。
也就是说,中公教育手里的资金,很可能不够还短期负债。上半年,中公教育已经到了不得不借款度日的境地。
公告中,披露这笔信托贷款的详细信息:总金额不超18亿,其中借款金额 10 亿的借款期限不超过 24 个月,借款金额 8 亿的借款期限不超过 60 个月,年利率为 9.5%,借款用途为流动资金贷款。
9.5%的信托贷款利率虽然不算高,但如果把这笔贷款看作是一笔融资的话,那么,这个融资成本其实还是挺高的。
更何况,退费率越来越高,接下来的营收增长情况并不明朗,这笔信托贷款的利息,可能进一步给公司的利润带来压力。何况,中公教育还有0.9亿元的商誉尚未计提,利润表现本来就有压力。
退费的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在中公教育的财报中,这关乎到合同负债有究竟有多少能够确认为营收。
2019至2021年,公司退费率分别为44.14%、46.54%、68.46%,可见过去几年退费率一直在增长。相对应的营收方面,2021年到2023年中报显示,中公教育的营收分别为48.56亿、22.27亿以及17.28亿,营收逐年下滑。
合同负债上,三年中报显示,分别为42.29亿、47.83亿、33.72亿。可以看到,上半年,合同负债占营收的比例很高。
这可能意味着,2022年、2023年上半年有相当一部分的合同负债有转化为营收。
按照财报中的确认收入的政策:“协议班收入于完成培训服务时将不予退费部分确认为收入;可退费部分则根据协议约定,在满足不退费条件时确认为收入。”也就是说,没有转为营收的这部分合同负债,要么是还没有完成服务确认,要么可能就是成为了退款。
合同负债与营收的差值有多大呢?2022上半年年是25.13亿,2023年上半年是16.44亿。
对于一般的经营型企业来说,合同负债本质上其实不是负债,而是潜在的营收,但对于中公教育来说,由于退费的原因,合同负债中未被确认为营收的部分,其实更像是一种“无息负债”。
换言之,对于有“退费协议班”的教育机构来说,部分未确认的为营收的合同负债,其实更像到期就要还的“借款”。
这个“借款”,中公不得不还。
由此来看,即便是取得18亿的信托贷款,在退费这件事上,中公教育可能还是有一定压力。如何妥善处理这件事,可能关乎公司未来的经营和发展。
考公的退费问题, 本身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考公的费用并不低,“不过包退”的协议班费用更是达几万块,这个费用对于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一笔小支出,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如果考公上岸,这个钱花的也值了,毕竟稳定的工作下,这笔支出还能挣回来。
问题在于,考公“上岸”的毕竟是少数,如果未能通过考试,费用又迟迟不退,那么学员面临的可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压力。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可能也会影响到后续的就业、择业问题。
所以,对于教育机构来说,这个费用必须退,哪怕是向信托贷款。
这次发布的公告中,信托贷款的抵押物都是中公及子公司名下的财产,颇有“背水一战”的意味。接下来中公能不能打赢这场“硬仗”,颇为关键。
难走考公“独木桥”,中公教育亟待一场“战略转型”
中公教育有没有“翻身”的机会?不仅有,而且这个机会看起来不错。虽然考公业务营收下滑了,但整个职业教育的基本面还是在增长的。
我们来看另外一家上市公司粉笔的业绩。
2021年上半年,粉笔营收18.85亿,2022年受黑天鹅影响营收下滑23%,来到14.5亿。2023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5.9%,回到了16.8亿。
可以看到,2023年上半年,粉笔的营收是有回升的。
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教师招录培训几个核心业务收入上,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3.7亿,中公教育为11.7亿。与中公教育不同的是,粉笔更偏重线上,另外粉笔图书销售业务也有23%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中公教育,粉笔的公务员招录业务占比更高,中公教育占比39%,粉笔则是67%。
粉笔的业绩回暖说明两件事:
人们考公的热情并没有衰减,反而在增加,随着社会职业竞争烈度上升,未来业务的增长仍然有空间。
粉笔线上业务更强,增长会更好看一些,而中公教育偏重线下,导致2021年打破2022年,业务营收的抗风险能力更差一些。反过来看,也就意味着依然有线上化增长的空间。
上半年财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粉笔在线培训业务营收7.3亿,占比49%,线下培训业务营收6.9亿,占比36%。中公教育线上培训收入6.42亿,占比37%,面授培训收入10.66亿,占比63%。
所以,对于中公教育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线上业务占比,可能是提升经营业绩的一个方向。天眼查APP显示,公司毛利率表现稳定,线上业务增加,也有望进一步提升毛利率表现。
对于目前的中公教育来说,二级市场关心的点在于,怎么走出“退费”泥淖,改变现有的业务增长模式?
另外,公考、考研等品类上拿下了行业第一的位置之后,中公教育未来的增长空间在哪?
虽然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在增加,但录取越来越难,成功上岸的人越来越少。长期来看,考公这条“独木桥”越来越难走,那么新的机会就在于开拓新的业务场景,挖掘新增量。
互联网江湖认为,摆在中公教育面前的选择有两个:
一是转型新业务,新赛道。就像新东方转型做东方甄选,从0到1,在另外的领域再造一个“中公”。
这个方向上风险很大,要从0到1的做起来不容易,新东方恰好站在了直播带货的风口,于是东方甄选成功了,这里面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中公教育要复制成功,难度很大。
另一个方向是,还做教育,但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战略调整。
一方面,优化产品解构,调整增长策略,进一步降低对协议班产品的“增长依赖”。另一方面,将加大投入到职业技能培训等增长业务,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近年来随着考生数量的增加,考公竞争烈度进一步上升,整体通过率下滑的背景之下,退费率高的问题会一直存在。因此,通过进一步优化产品的组合,有望进一步改善收入确认的不达预期的问题。
中公教育不缺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缺经营管理的能力,这意味着新品类新业务发展有肥沃的土壤。比如进一步挖掘事业单位业务的增量以及开拓多元化职业教育新市场。
无论是中公教育也好,粉笔也罢,核心都是通过教育解决就业需求的问题,相比公务员、事业编,市场对于中高端的专业职业人才需求量更大。
而且,专业职业教育的最大竞争优势是与产业融合比较深,而教育机构往往能够最先看到市场对职业人才人才的实际需求。这也是第三方机构的优势所在。
在这个方向上,中公教育其实也有一些布局和规划。中公教育方面曾对《财经》记者表示,未来的发展策略会分为“招录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三步走。接下来,在职业培训、产教融合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能够带来多少增量,十分关键。
结语:
过去的中公教育,缔造出一个“考公”培训的增长神话,但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整个行业已然走到了新的转折点。
站在这个转折点,战略调整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从过去的“高举高打”到未来精细化经营的转变是中公教育需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变。
接下来,中公教育如何讲好下一个增长故事,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