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们,失去“全网最低价”
来源|晓芳说职场
用一句话解释,低价之于直播电商的意义:没有“全网最低价”,就没有今天的李佳琦。
以李佳琦为代表的电商主播,曾经是消费者的民选代言人。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将主播送上牌桌,后者向品牌谈判出更优质的商品,更优惠的价格。拿到全网最低价,就是超头部主播生存的命脉。
但随着直播带货,这门生意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存量时代,头部主播失去“全网最低价”也早非头回了。
更何况,所谓“全网最低价”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它不过是“收割”消费者的幌子而已。
01是降价还是抬价?
直播间的价格战已被诟病许久。
品牌商想要登上直播间,尤其是头部主播的直播间,价格让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每年双十一,李佳琦打造的微纪录片《所有女生的offer》,展现与各大品牌方谈判砍价的过程,受到一众网友的盛赞。从片中不难发现,作为头部主播的李佳琦对于价格的话语权重很大。
而其曾主导的“全网最低价”是一个动态循环。通过打低价牌,聚拢粉丝,再通过粉丝基础与品牌方争夺定价权,如此反复循环,“全网最低价”得以成立。
不可否认,在李佳琦的破圈历程,甚至是整个达人直播、直播电商的发展过程中,低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助推作用。
但当头部主播地位稳固,流量开始呈现出马太效应,“全网最低价”也开始有些变味。
有抖音平台主播曾公开承认,“某品牌新品系列是我们直播间达人首发,而且是全网最低的价格,我们同时签署了保价协议,90天内全平台都不能比我们价格低。”
“比如官方旗舰店标价50块钱的一款国货洗面奶,基本上普通达人主播佣金15%-20%,大主播可以要求30%起加坑位费,再加要求最低价并签署保价协议。”
“保价协议就会要求,其他主播售价不能低于她的售价,如果这时候,有别的活动出现,比如我们自己贴钱低于这个价格,也会被按住。”
这位抖音平台主播,进一步解释道:
“哪怕我贴的是我自己的佣金。比如大主播卖一单赚20元,我体量小佣金少,卖一单赚15元,我补贴给粉丝10元,只赚5元。在我补贴了10元之后,价格低于大主播卖的价格,那么我可能就会被品牌拉黑,也可能被其他在大主播那边买贵了的粉丝骂。”实际上,这样的案例很常见。
抖音知名主播“疯狂小杨哥”直播间,两位主播“大杨哥”和“小杨哥”直指李佳琦控价导致其直播间产品被下架。
其中,小杨哥曾指着美ONE某商品称,“比他低了之后不能卖,马上就得下(架),为什么,因为我们破价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全网最低”是头部主播的核心竞争力,往往都会签这类协议。为了执行这类协议,品牌方就必须和自己的众多经销商签订价格协议。
所以,一个“全网最低价格协议”,背后其实是无数个“不能低于这个价格”的“抬价协议”,反而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02直播与“最低价”
“全网最低”虽是头部主播的核心竞争力,但“全网最低价”这条路是很难一直走下去的。
回顾电商行业发展,包括淘宝、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早期都是靠低价取胜的,后来渐渐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这一招失灵了,纷纷踏上转型之路,阿里后来就主推的是天猫。
有专业人士认为,行业之所以早期强调“全网最低价”,是基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考虑的。“要想长期吸引消费者聚集,一定得有个噱头,光新鲜还不行,一定得是实惠,价格低。”但这只适合早期积累用户,往后走必须得靠其他的方法取胜。
很多品牌选择头部主播是为了求曝光,低价是变相拿宣传推广进行补贴,但长期看,品牌方不会甘于保本卖货,不求利润。过分宣传“最低价”,也会迫使主播不断退而求其次,直至把自家招牌给砸了。
而且,破价无疑是对品牌的伤害,“直接会影响一些市场策略、消费者感官等。”某MCN机构负责人表示:
“实际上,现在随着直播电商的普及,折扣大促等越来越日常化。我们有时候跟品牌聊,他们说现在利润已经被压到底了,比如某一防晒霜产品,之前是150元,现在日常价就降到了98元。大促如果还卖98元,大家不会愿意去买,但品牌没办法再低了。再降价,他的品牌价值也会开始降低。”
业内人士透露,真正牢固的商业模式,一定是能够让多方实现利益共享的有利模式,靠单方的补贴牺牲,是不可能长久的。
去年双11李佳琦直播间,其实已经不再强调“全网最低价”这个发家的杀手锏了,更多的是用赠品、小样来吸引消费者,让不少消费者直呼“各种优惠券叠加七七八八,费脑子”、“李佳琦失去了最低价,走入了‘送小样’的套路”中。
03“真低价”可遇不可求
近年来,“双11”的优惠规则,经常被批评“比奥数题更难”。因为消费者发现,不同的优惠组合会带来不同的结算价格。
今年,即使不做“奥数题”,有些优惠也很隐蔽,普通消费者不一定找得到。
比如,有的商家在产品页面上提醒“直播间选购更便宜”,但当消费者进入直播间后,发现并没有优惠——原来,只有在直播间联系客服后,才能获得优惠券,使用优惠券下单,才有折扣。
“下单时找准‘全网低价’的闪电标识,就能买到全网最低价的商品”——这是某电商平台给出的选购诀窍。可记者注意到,这条“诀窍”有个限定条件:只能保证在消费者下单的这个时段,该商品才有“全网最低价”的优势。
深谙“双11”规则的资深“剁手族”陈小姐提醒,某个时段的“全网最低价”未必是真正的“全网最低价”。
“如今的‘双11’与10多年前的完全不同,一件商品价格多变,‘最低价’可遇不可求。”
具体来看,以往“双11”的“最低价”自11月11日零时起执行,现在“双11”活动长达数周,不同平台会不断推出不同的营销活动和促销组合,同一件商品在同一个平台,不同日期的价格都不一样,消费者若非全程跟踪,很难知道哪个时间点或哪场促销中价格最便宜。
而且,“最便宜”可能就在某天甚至几小时中,消费者如果想等待下一次机会,又可能错过了“最便宜”。
正因为此,陈小姐认为平台用“闪电标识”和“特定时段”来宣传“全网最低价”,其实是玩了文字游戏——
消费者只能享受到某一时间段的“全网最低价”,却不能保证这一“全网最低价”是整个“双11”活动期间的“全网最低价”。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找到真正的“全网最低价”呢?
陈小姐坦言很难,“‘双11’期间的促销太多了,今天可能是平台补贴直降,明天可能是直播间领优惠券促销,后天又是跨店满减或专项品类大促……总的来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花大量时间精力,也未必能‘全网最低’。”
她建议,消费者可以选择那些提供“价格保护”服务的商家和店铺。“价格保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平台跟踪商品价格变化,承诺为买贵了的消费者提供“补差价”服务。
不过,“价格保护”也不是万能的。平台跟踪的价格是商品标价,但在保价期间,有不同形式的促销,导致同一件商品标价相同但最终结算价格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是否“补差价”,解释权往往在平台。
因此,消费者千万不要被“全网最低价”这个标签迷惑,选购时既要货比三家,更要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