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和GPT比有什么差异”?——“我们比他们差”。
来源|数科星球
开发者、创作者被“被动”拉入生态,全网都在找不同。
如果说,最近生成式AI圈子在干嘛,那么很多人都在和OpenAI找不同。在新的发布会已公之于众后,很多在今年拿到投资的AI项目已“哭晕在厕所”。
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是这么说的——投资人:你们和OpenAI什么差异?创业者:差异是我们比ChatGPT差。
在这种压力下,几乎所有的团队都在“找不同”。
比如,上面的情况。就是一家公司,在猜测“切尔西”对会不会赢球的话题中,在和GPT-4对比。不过,在社交媒体中,上述种种尝试,似乎有种“螳臂当车”之感。因为,人们快“玩疯”了。
这就让人产生了一个联想:难道ChatGPT要“大一统”了?生成式AI市场没得做了吗?
“玩法”的背后是其他项目的“覆灭”
“覆灭”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真切切正在发生的事实。
比如“头像类”App
一位网友要求 GPT-4(和 DALL-E)润色自己和狗的照片,然后他瞬间就生成了 3D 风格的插图。
这种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张。
家庭照也可以进行二次创作
这实际取代了很多照相馆和PS软件功能,更大的打击是一些风格转换类图片App。因为,目前这些功能都可以用GPT独立完成了。
当然,家庭类的照片,还不至和亲人,还有自己的宠物。比如下面这张素描图,就把宠物的实拍照片转变为了铅笔素描版。
语音方面,它也颠覆了市场
这相当于,扫灭了以往的语音软件市场。试想一下,每天都与GPT联系一段时间口语,那么将很快掌握一门语言。
对国内,目前在小升初、初升高等场景中,越来越要求英语口语的背景下,这个功能可谓“毁天灭地”型的更新。
图片识别自带分析结果
在图片识别类,它已经不满足于“看图识字”,而是附带分析功能。比如,人们将门诊报告输入,就得到了问诊的结果。
(via:https://x.com/lvwzhen/status/1722794087466893597?s=20)
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有人利用GPT构建出了“咪蒙体”。然后通过漫画的形式加以展现,这让人联想到了此前“咪蒙”大火特火的场景。(不知拍短剧的“咪蒙”作何感想)
此外,还有Coding等场景,大同小异就不一一赘述了。
对智能硬件的影响
如果认为GPT只颠覆了软件逻辑,那就显得“格局”小了。因为,还有“无屏”手机正在研发之中。
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大模型”手机迥然不同。
这种手机又叫“AI Pin”,至少目前的功能是自动翻译、通话和音乐播放。不过,比较有意思的趋势是,它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可穿戴设备,并大幅取代手机的使用场景。从逻辑上说,如果AI的“眼睛”、“耳朵”足够多,那么确实也不需要手机提供服务。
构建个人GPT成本低廉
GPT“统一”市场的逻辑,不光在功能强大,还在于成本低廉。目前,对普通人而言,只需要投喂个人社交媒体语料,无需代码,一个个人版GPT就可以生成了。
比如一个网友投喂了自己的数据,居然生成了“爱骂街”的GPT。
(Via:https://x.com/dotey/status/1723045338968215782?s=20)
有人用15分钟,构建出了“研究助理”。
https://x.com/Artifexx/status/1722884734571905033?s=20
这些个人版GPT,目前被批量上传到GitHub等平台中。据统计,在过去的4个小时内,就上线了4000多个应用。而这个数据还在以每20分钟,持续更新中。
虽然产品中,存在重复率高的问题,但应用上传数量很多。对各家应用商店而言,这个消息可能是晴天霹雳的。因为可能再过几天,它困难就会成为最大的应用商店了,并且开发者数量几乎是海量的。
简而言之,若论以“builder”构建出的GPT效果如何,那么一句话得以概括:即“Better than me”。
对企业级市场的影响
上面,我们讨论了新版GPT对应用商店、图片软件、类GPT应用、游戏和智能硬件(手机)的影响。不过,对企业级市场而言,最大的对手可能还不是OpenAI。
比如,微软。
via:https://x.com/kajikent/status/1633079203351662593?s=20
目前,由于快速的上线,微软的CRM相关应用已经可以“根据客户数据”回复电子邮件,在邮件中,内容还可以包括所售商品的名称、商品数量和价格。
还有,To B产品中构建 CRM 聊天机器人,已成为“标配”。一些网友表示:“纳德拉的反应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对于营销软件行业,GPT也可以制定自动化营销策略,以及帮助企业主规避政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Salesforce等公司就已将GPT融入企业级产品之中。比如,用户就可以通过Salesforce Einstein GPT 的高级 AI 集成改造 CRM,使CRM具有新的功能。
对于开发规模更小的“SaaS”类产品而言,SaaS类公司的生存空间被明显挤占。甚至一些网友抱怨:“GPT Builder的更新让他们刚刚推出的SaaS就过时了”。
虽然,“SaaS”已死的论断过于武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去的游戏规则已经变了——如今已经有压根不是SaaS行业的开发者加入其中,这个数量并已海量增加中。
新的变化是,过去的GPT已深入参与至代码写作过程中,而新的GPT接口赋能了“看”、“听”、“说”和“脑”的功能。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更多客户可能会涌入由微软、Salesforce等公司的平台中,而中小SaaS软件则很有可能彻底沦为通道工具。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级服务的变化在国内也将由相关大厂推动。具体的影响路径,可能类似于上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