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搜索到大模型,百度商业化的“惊险一跃”
文:向善财经
关于百度,最近发生了这么两件事儿。
一个是华尔街分析师重申了对百度股票的买入评级和目标价,但在该公司11月21日公布第三季度收益之前下调了第三季度收入预期。
分析师给出的理由是,线下广告支出走软,以及2G资金减少之后,给智能交通带来挑战。
另外一个是最近文心一言正式上线了专业版,并且开始收费,价格确实不贵定价59.9元/月,连续包月优惠价49.9元/月,开始初步尝试商业化变现。
乍一看,这两件事没什么关系,但深思之后不难发现,这两件事背后其实都关乎一个问题:接下来,百度商业化的成长性在哪?
过去,百度靠的是核心广告业务,今年一季度百度业绩复苏,也是因为广告超预期加速恢复,成本大幅优化,百度核心广告增长6%,超过市场预期,二季度增长的功臣,也是广告业务。
虽然核心业务复苏的确提振了市场信心,但互联网的流量格局已定,流量大盘向短视频平台倾斜也是事实,百度核心广告业务的成长性并不高。
AI投入这么多年,云计算增长乏力,百度商业化靠什么来支撑?这是百度需要为市场解答的根本问题。文心一言收费,是大模型商业化的一种尝试,只是对于二级市场来说,这样的尝试,可能还远远不够。
从搜索到大模型,百度“惊险一跃”
看了前阵子百度最新版本的文心一言的发布会,对于文心一言的能力大家心里已经有了数,毕竟参照物很明确,能不能打得过GPT4,大家都看得见。
对于百度来说,文心一言是成功的,至少从PR的角度来讲,它成功的使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大模型产品本身,而不是大模型对搜索的影响。
文心大模型发布这么久,最大的作用不是说服了市场,让大家认为百度大模型真的能打得过ChatGPT4,而是让人们逐渐淡忘了,大模型对搜索的替代,可能会导致百度的商业化多出很多变数。
搜索,与大模型不同,一个是海量信息的搜集与呈现,另外一个则是信息创造。
人们使用搜索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寻找一个个的网站,而是寻求某种问题的答案,而大模型可以更快速高效地给出答案。从体验上来说,对话式的“搜索”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意味着,知识与信息的第一入口改变了。
大模型能不能颠覆搜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不是能不能,而是何时会替代搜索。
这带来一个问题:百度牢固的现金牛业务的地基开始出现了松动,而这个松动带来的结果,则可能是百度核心业务的商业架构需要一次完全的重构。
对于百度而言,大模型越成功,商业化的压力反而可能会越大。
毕竟搜索对百度来说很重要。
战略上,百度最强的移动生态业务核心就是搜索+信息流。
百度的移动生态现金流产品,都是围绕搜索+信息流为基础构建的,其中最重要就是的搜索,因为即便是信息流产品,也是以百度APP为核心的,而百度APP最大的功能量,其实还是搜索。
财务上,智能云业务成长性不足,核心广告业务仍然是第一大现金牛业务。
从财报上来看,半年报显示,上半年营收652亿,同比增长12.3%,二季度营收341亿元,增长15%。其中,核心广告业务收入为264亿元,营收占比超过了70%。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智能云业务营收45亿,同比增长只有5%
市场担心的是,按照现有的财务增长结构和业务布局,当大模型商业化持续推进,未来的商业化能不能为百度贡献强劲的营收增长?此外,随着大量的AI研发确认为成本支出,新旧动力的转换期,如何支撑起财务上的利润表现?
这些都是百度商业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向善财经看来,百度大模型的商业化,不仅是业务上的转型,更是核心业务商业化的“惊险一跃”。
一方面,搜索业务的基本盘可能会被进一步动摇。
搜索上,百度有着绝对的份额优势,但是,如果生成式搜索逐渐取代传统搜索,那么搜索市场中360、搜狗、必应都可能会以生成式搜索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冲击传统搜索市场,守住商业化的基本盘会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是商业化变现的问题。
如果有一天大模型替代了搜索,那么百度能不能找到一个足以替代搜索商业生态的新的变现方式?
乐观的来看,在多年的研发投入以及积累下,百度完全有可能巩固文心一言的市场地位,完成“自我革命”。但真正的问题是,大模型支棱起来了,现金流业务怎么办?
核心在于成本问题。
有媒体采访过Alphabet 董事长以及分析师之后得出结论:对话式搜索的成本可能是标准关键字搜索的 10 倍以上。
也就是说,单从成本的角度来看,如果对话式搜索替代传统搜索,那么即便是能顺利地跑通商业化,成本可能也会更高。
那么,大模型商业化能不能有效覆盖这个成本,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实际上,从2020到2022年报来看,百度的净利率是在降低的。2020年为17.77%,2021年为6.10%,到了2022年为6.09%,同期的研发费用为195.1亿、249.4亿、233.2亿。天眼查APP信息显示,百度的投资占比最高的是科技领域,占比为35%。
实事求是地讲,高研发投入肯定是会影响到利润的,但目前来看,核心业务还撑得住,影响不大。
向善财经认为,潜在问题可能还是在于大模型商业化的规模。
一旦商业上大模型对搜索的替代完成,但又没能一个成本更低,毛利更高的商业化方式,那么,这些年研发投入对利润的影响会被放大。彼时,营收和利润还能不能撑得住市值,也许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大模型为核心的商业化,对百度当下的商业模式来说是颠覆性的,不像云计算、自动驾驶,是在搜索生态上做加法。
因此,关键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商业化,与打磨大模型产品一样重要。订阅收费是一种尝试,但要想支撑起整个百度的商业化,恐怕不容易。
把成长性兑现,是百度市值的最大考验
从搜索到大模型,从移动生态到AI生态,百度的商业化进程不是阶梯式的上升,而是一次跳跃,可能一飞冲天,也可能是万丈深渊。
在股价上,这种跳跃更明显一些。
2022年十月底,百度港股跌到了73.7港元的低点,后来大模型的风吹到了资本市场,百度股价一路拉升。到了2023年2月份初,最高拉升到了166港元,股价翻了一倍。
2023年这一年,是大模型的风口,同样也是大模型去魅的一年,到了11月14日收盘,百度港股股价跌至103.8港元。
从百度港股价格的变化来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如今的百度市值中,AI的成长性溢价是不多的。市场看涨看跌更多的可能还是在于看营收、利润的基本面。
从股价曲线上来看,2023年的两个爬升节点,都是在一季报和半年报发布后,而一季报和半年报中,百度营收增长表现都还是不错的。
所以,接下来的三季报,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华尔街分析师调低第三季度收入预期,可能意味着市场并不看好百度三季度业绩表现,这也可能是百度股价继续向下的原因之一。
向善财经认为,百度接下来的三季度财报有几个核心的看点:
一是核心业务的增长。
百度的核心广告业务可能会短期回暖,这能改善营收以及利润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前的那个百度又回来了,因为整个广告行业的长期基本面没有改善。
基本面在于两点:需求端的情况并没有改善,结构上的变化并没有消失。
需求端,还是得看大环境怎么样,企业复苏得怎么样,这不是由百度自身因素决定的。目前消费市场低迷,广告业务的增长前景也不明朗。
结构上的变化是,互联网的流量大盘已经不在搜索商业,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分走的蛋糕只会越来越大,面对这一点,即便是百度有搜索+信息流,也不能改变大局。
第二是云计算业务的增长表现。
作为百度第二曲线业务,云计算业务“如成”。什么叫“如成”?虽然正向盈利了,但依旧挑不起来大梁,外界认为,能挑大梁的还得是大模型,但现实却是发布会越开,股价越往下掉。
所以,现阶段百度在商业化增长上真正能打的牌不多,云计算业务能不能站稳,第二曲线的地位能不能坐实,很关键。
第三,大模型能不能从成长性兑现为真金白银。
从大的金融周期来看,美联储仍在加息周期,整个科技股的市值都在往下走,这是因为现在的二级市场,是不太爱看成长性的,更偏向现金流强的公司,更看重当下业务的变现率。
道理很简单,科技公司的估值里有很多成长估值,这部估值其实就是未来公司将要挣到的利润,而市场越是加息,那么未来货币贬值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公司未来挣到的钱实际上是缩水的。
所以,对于大型科技公司来说,当下能挣到的钱越多,那么公司的估值自然就越高。这可能也是为什么iPhone15销量大跌,苹果股价跌得也就越厉害。
对于百度来说,也是如此。
文心大模型发布这么久了,真正能给百度商业化带来多少增长,可能才是后续市场对于百度重新估值的关键所在。
订阅付费是一种商业化的尝试,同时也似乎表明百度在急切地寻求一种能够落地的商业化的方式。挖掘大模型当下的商业化空间,对百度来说可能更为重要,因为这可能会更多地改善二级市场的表现。
从财务上来看,百度确实也需要在传统的广告业务之外找到另外一个核心支柱,云计算、自动驾驶这些业务都很难在短期内成长为参天大树,那么大模型能吗?
市场显然需要一个答案。
事实上,收费这件事儿做起来很容易,但要成为业务变现支柱可能也不太容易。向善财经认为,当前大模型付费,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
其实不只是文心一言收费,GPT4也收费。但订阅收费不一定是大模型商业化的最优解。
大模型虽然有生产力,但用户群体还是相对较窄,用户的学习成本也高。而且同样都是收费,对于专业性稍微强一些的领域,人们可能也更倾向于用能力更强的GPT4。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尝鲜体验或者是简单的文案生成,目前的3.5版本已经够用,也没有必要付费。
这也是产品特性的问题,虽然都是内容平台,但相比优爱腾,大模型缺乏独家内容,大家都还是想白嫖的。所以,在财务上,订阅付费的贡献可能并不大,真正的商业化还是要看B端的接受程度。
这其实又回到了以前智能云商业化路落地的路子,以前是AI现在是大模型,以前用AI云计算做过的事情,又要用大模型重做一边。
到头来,还是回到了To B 的逻辑上。成本替代效应究竟怎么样?能不能真正地帮企业去优化生产成本?这才是商业化能否兑现的关键。
结语:
对于大模型,市场最失望的其实还是没能有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但要说谁家的大模型能够站出来,全面超过GPT,我想这个希望还是要放在百度身上。
毕竟,如果连百度都做不好大模型,那么还能有谁能够站得出来呢?
百度是有技术基因的,也是一家有坚持有理想的科技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市场也应该多一些耐心和期待。接下来大模型的舞台交给百度,交给Robin,假以时日,也许终将会给出一个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