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稽查的11个异常指标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异常变化
1.计算公式:指数值=一般纳税人专用票使用量-一般纳税人上月专用票使用量。
2.问题指出: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大幅增加,除正常业务变更外,可能存在虚开发票的情况。
3.警告值: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超过上月30%(含)且超过上月10份
4.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购销合同是否真实,检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否与签订的合同相符,现场检查库存。主要检查存货“原材料”、“产成品”、“货币资金”、“银行存款”、“现金”、“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等科目。对于临时增量采购的专用发票,还应审查合同的履行情况。
二。期末存货与实收资本的差异不正常
1.计算公式:纳税人期末存货金额与实收资本的比率。
2.问题指出:纳税人期末存货大于实收资本,生产经营不正常,可能存在存货商品不真实、出售商品后无收益结转等问题。
3.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短期贷款、长期贷款等期末贷方余额是否存在。已显著增加的,查询变化原因,并要求纳税人提供相应证据说明其资金的合法来源;当场检查库存是否与书相符。
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异常变化
1.计算公式:指标值=税负变动率;税负变动率=(当期税负-以前税负)/以前税负* 100%;税负=应纳税额/应纳税销售收入*100%。
2.问题指向:纳税人自身税负变化过大,可能存在表外业务、纳税义务已实现但收入未结转、取得的进项税额不符合规定、在税收优惠政策期间购买的货物未取得可抵扣进项税额发票或虚开发票等问题。
3.警告值:30%
4.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的销售业务,从原始凭证到会计凭证、销售、应收账款、货币资金、存货等,与其他期间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查明异常变化的原因,核实是否有遗漏、隐瞒或虚报收入的情况。检查企业固定资产的扣除是否合理,购入的存货是否用于员工福利、个人消费、对外投资、捐赠等。
四.纳税人期末存货与当期累计收入的差额不正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期末存货-当期累计收入)/当期累计收入。
2.问题指出: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的期末存货与当期累计收入的对比不正常,可能存在存货商品不真实、出售商品后无收入结转等问题。
3.警告值:50%
4.检查要点:核对“库存商品”科目,结合“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其他应付款”进行分析。如果“库存商品”科目的余额大于“预收账款”、“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贷方余额,可能会出现收入核算不足的问题。实地核查纳税人的库存是否真实,是否与原始凭证和账户数据一致。
V .进项税大于进项税控制金额
1.计算公式:指标值=(当期进项税/进项税控制额-1)* 100;进项税额控制金额=(本期期末存货金额-本期期初存货金额+本期主营业务成本)*本期外购商品税率+本期运费进项税额合计。
2.问题指出:纳税人申报的进项税额与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对比。申报的进项税额大于进项税额控制额的,可能存在虚假进项税额,应检查纳税人是否购买固定资产进行抵扣;用于非应税项目、免税项目、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应税服务以及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是否按规定转出;是否存在获取虚假发票等抵扣凭证的问题。
3.警告值:10%
4.检查重点:检查纳税人“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科目的变动情况,判断不符合抵扣标准的外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进项税额抵扣,结合“营业外支出”和“待处理财产损失溢余”的变动情况,判断存货损失是否转出进项税额;结合增值税申报表附表2分析运费、农产品等变动情况,解释是否虚假抵扣进项税。实地查看原材料等存货的收发记录,确定用于非应税项目的存货是否作为进项税转出;检查购买的存货是否用于员工福利、个人消费、免费赠品等。,但进项税不转出;检查农产品发票的开具情况、卖家信息和付款情况,判断是否有虚假开仓。
VI .预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20%以上
1.计算公式:评估期预收账款余额/评估期销售收入总额。
2.问题指出:预收账款比例过大,可能存在未及时确认销售收入的行为。
3.警告值:20%
4.检查重点:检查重点纳税人的合同是否真实,资金是否真实入账。深入了解企业的行业规律,判断是否存在销售收入未及时确认的情况。
VII .纳税人销售变化率和应纳税变化率弹性系数异常
1.计算公式:指标值=销售变动率/应纳税变动率;销售变化率=(当前销售-以前销售)/以前销售;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应纳税额-上期应纳税额)/上期应纳税额。
2、问题指向: 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实现销售收入而不计提销项税额或扩大抵扣范围而多抵进项的问题。正常情况下两者应基本同步增长,弹性系数应接近1。若弹性系数>1且二者都为正数行业内纳税人可能存在本企业将自产产品或外购货物用于集体福利、在建工程等,不计收入或未做进项税额转出等问题;当弹性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