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卷、认知固化,手机影像升级的破局点在哪
作者|吕玥
当下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影像时代”。从过去更多依靠文字来获取信息,到现在看图片、视频、直播,在这场由“阅读”进阶为“观览”的传播革命中,手机始终是最关键的推动者。
对手机厂商而言,影像既是吸引消费者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其冲击高端、创造品牌溢价的差异化优势来源。从90年代的功能机到后来iPhone引领的智能机,大家在影像上的投入从不停歇,近几年更是“卷”出了新高度,影像手机甚至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品类。
而对消费者来说,手机拍摄是一路从“时尚潮流”,成为了“基本功能”。但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人对技术参数仍不甚了解,体感上又似乎没有太多差异,很难说出A品牌的手机拍照会比B品牌好在哪。
这不禁让人疑惑:一边是行业努力卷, 一边是大众没认知,手机行业该怎么破局?
如《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扉页所写:“能紧紧抓住摄影者的正是照片本身”,要让手机的影像性能实力被看到,得先从使用手机的人出发。展开一场能展出精美照片,且大家愿意分享作品背后故事、展开话题讨论的活动,其实就能站在人人参与的“广场”上,去释放手机影像的多重价值。
01 面向用户,做广泛吸睛又一呼百应的活动
提到“广场”,从平台角度去想,肯定会想到微博。作为至今无相似产品可替代的社交媒体,微博聚集着最多元化立场、层次最丰富的人群,具备极强的注意力聚合和话题衍生传播能力。所以我们时常能看到一条热点新闻,在微博内可以快速传遍全国各地。
当然,大平台上每天都有无数话题活动在快速传播。如何让“广场”更聚焦于手机影像这一主题?
在全民摄影师的时代,没有什么会比举办一场人人可参与的摄影大赛能更快吸睛、一呼百应的玩法。
从去年6月开始,微博就举办了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的“微博手机影像年”的活动,累计话题阅读量达400亿+,征集图片量309万+,参赛作品全站互动量达到了4042万+。
如此巨量的规模,肯定不只是借助平台“先天”传播能力。仔细去看这次活动,我们发现其从策划到落地有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活动面向所有年满18岁用户征集影像作品,换句话说就是普通人可无门槛参与,任何手机都能上场。
其实以前手机厂商也会举办摄影活动,但更多只在自有社区内进行征集。非自有用户的认知非常有限,也参与不了,这相当于是把很多潜在消费者挡在了门外。而在微博的活动中,本就习惯了随时随地随心地记录和分享生活的用户,一键即可参与其中。
而且同为“用户”的媒体、明星也都能加入进来,他们兼具意见领袖的身份,让活动影响力进行多轮扩张。比如去年9月时,微博手机影像年活动就联合人民日报与全国30家省级媒体共同进行“大美中国”主题影像征集,吸引了更多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二是活动中还设置了风光、人像、街影等相当多个主题赛道,整体来看都非常贴近生活。
多主题的设置是活动具备专业性和公平性的体现,微博手机影像年活动面向广大普通用户,肯定要考虑到大众的喜好和专长。同时活动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挥空间和表现舞台,社交媒体的强互动性完全突出。用户的创作不设限,相当于是活动引领着用户,主动去将各大手机影像的独特优势进行放大。
三是在活动中,微博不忘加入专业人士的背书。
活动中,微博邀请了知名媒体人、业界知名摄影师、跨界人气大V、专业垂直媒体组成评审团队,包括三度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最高奖荷赛奖评委的黄文、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汤辉等摄影领域专业的从业者都参与其中评选作品,这更显出此次活动真正具备专业主义和权威性。
四是此次活动不仅在线上进行,还跨端去到了线下,做活动的补充和话题的衍生。
在线下举办的“光与万物”主题影展中,前去现场的更多人在更具氛围感、更观览性的场景中,欣赏到了各种风格和视角的摄影作品。同时,这次影展还特别创意地运用了动态效果,去还原拍下照片时的精彩一瞬,让照片更有生命力,也更放大了手机影像的魅力。
一场活动,就是一次全民可参与的摄影展,每个手机用户和每部手机也都有机会成为展览中的主角。参与进来,品牌就能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自然更能提升人们的认知。
02 手机厂商来到台前用照片讲动人故事
用户在社交媒体发起的活动中积极参与,其实也是将手机厂商参与活动的必要性体现了出来。
过去,手机只要满足通讯需求即可,消费者根据自身消费能力挑选就行。但现在大家都是“十八般武艺”,各种功能叠加,参数竞赛不得不打响。但问题在于这种“竞赛”对用户来说,理解门槛非常高,此时列出数据越多,消费者反而越没有耐心。
而有了“微博手机影像年”这个舞台,用户们习惯用影像去分享和创作,手机厂商无需刻意植入,就会被用户自然而然地带到了台前。从一张张兼具专业性、深刻构思和内涵的照片中,手机影像性能和实力就被完全呈现了出来。
比如在活动中,获得年度金奖的《高山牧羊人》,是用户“摄影师路子野”用OPPO手机记录了牧羊人在积雪覆盖的山坡上驱赶大群黑头羊的场景。看似平常,却在天空、积雪的白与大山的黑形成的强烈对比下,形成了电影般高级质感。
而获得7月最佳影像作品之一的《我与麦哲伦星云的合影》,则是用户“行摄歪杰”用vivo手机交出的一份专业级摄影作品。不寻常的场景和画面,人、树与星空之间的交融,都使照片极具哲思性。
《高山牧羊人》《我与麦哲伦星云的合影》
除了专业性体现,对手机厂商而言,现在还是一个从提供工具,过渡到了满足需求的新阶段。品牌的突破点,就是要对颗粒度更细、更内化的情感需求作回应。让用户明确感受到“品牌是懂我的”,这是当下最为难能可贵的营销效果,也是过去手机厂商做简单直白的品牌广告所无法实现的。
而照片不同,那种影像中的留白和“不可说”的韵味,是其最具价值的部分。每一张照片,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世界,一个情感载体,一个时代记忆的印记。通过微博手机影像年活动中的一张张照片,我们更深入共情于大众的情感和心声,也能移情于手机品牌,感受到其内涵的人文关怀。
比如作品《黑裙子》是用户“北山荒秃”在八哥突然降落面前时,用iPhone拍下了小鸟抖动羽毛如舞蹈演员着裙舞动的瞬间。《贩卖黄昏》的创作者“-Anlee”在粉色的落日余晖中,用华为手机拍下了街边的水果商贩,讲出了生活中简单场景的诗意和美好,捕捉到了平凡生活的不凡时刻。
《黑裙子》《贩卖黄昏》
在长达半年的活动中,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等等主流品牌的手机,都拍出了精巧绝妙的作品,讲出了打动人心的好故事,也都成为了好故事的一部分。各大手机厂商曾经的和当下正在主推的代表产品同台亮相,亮眼摄影表现都历历在目。
而更重要的是,不同手机的独特影像性能也得以具像化呈现。在绚烂的烟花、生动的微笑中,你会直观感受苹果手机影像对真实性的高度还原;江面泛舟的人物剪影,让华为在人文方面的厚重韵味呼之欲出;从记录童年美好到家人温暖景相伴,小米手机已完全融入了生活……当影像特质变得清晰可感,一旦对上消费者独特的口味,或是带来心底的一丝触动,就会使这一手机品牌成为消费者的不二之选。
普通用户并不是真的需要手机既当显微镜又当望远镜,好的影像能力,其实就是为生活中的万千情绪提供表达窗口。以大赛的形式激励大众参与,再借大众之手拍出好故事,你会发现在活动中,手机厂商们都回归了拍摄的初心,那就是让大家记录当下的美。
03 推动行业,走进“技术x人文”时代
技术进步能让影像更清晰,却始终无法独自去赋予影像灵魂。自从有摄影技术以来,摄影美学艺术靠的就不是硬件参数,所以即使是在相机像素及色彩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仍会有许多不朽的照片流传下来。
不论是以活动聚集海量用户打开摄像头参与其中,还是展出一众优秀摄影作品,微博手机影像年活动,始终展现出的是对人文的关注——活动人人参与、共同评赏,满足美学需求;让手机厂商作为主角,展现技术在运用中,去理解和关注人、社会以及生活。
能够正确理解摄影技术内涵所在的品牌,会提供更受大众认可的摄影体验过程。就如同当下众多新消费品牌都是以需求端来反哺供给端,借助微博手机影像年活动,各大手机品牌也能找到一个洞察窗口,更好地理解当下大众的需求和喜好,洞察未来需求变化趋势,据此进行进一步的研发和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生产,从而撬动更大的市场。
而如果是从品牌营销方面看,平台上有创作力、有才华的用户们,会通过活动去帮助手机厂商证明其手机摄影的无限可能。据悉,微博手机影像年会作为微博的一个固定活动IP常态化去做,这也意味着手机厂商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稳定的品牌营销阵地,收获众多有内容创作力的合作伙伴,继续释放更多创意内容、社交互动带来的营销价值。
回顾手机影像的发展,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的相互驱动,始终始终可见——21世纪初夏普发布世界上第一款内置摄像头的手机,大家有了便携拍照的可能。2010年iPhone 4问世,手机拍出的照片开始变得清晰、细腻。而后手机踏上了“双摄”、“三摄”之路,像素一路从11万提升至上亿,算法、芯片齐上阵,你我才有了低成本去接触专业摄影的可能。
手机厂商们的积极探索驱动行业一步步向前,终是开启了一个全民皆摄影师的新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手机品牌和消费者其实都不应只局限在视频、短剧、直播中寻找生活色彩。正如罗曼·罗兰认为艺术的伟大意义在于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充分发掘手机影像这种艺术的强大心智影响力。
而微博手机影像活动,正是在充分释放这种力量的一种典型方式,它作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技术与艺术的桥梁,让消费者在其中探索与发现,让手机厂商找到展示品牌实力与创新精神的舞台,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推动变革和注入活力的契机。
打动人心,激发变化,触动行业。此时再回看开头提出的“行业内卷、认知固化,手机影像升级如何破局”问题,答案已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