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运营部职责(「回顾」产品和运营岗位是怎么来的?)
「回顾」产品和运营岗位是怎么来的?

【回顾】产品和运营岗位是怎么来的?
运营是妈,产品是爹,想要啥果都能往出结~~~
产品岗的吹牛逼圆润程度和意淫连绵不绝,孕育了互联网公司天使轮能不能成立。虽然事后PPT上的“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解决了行业什么问题”等等耳光,在每一轮融资都会一个调调。但没这个岗位的话,互联网企业大佬的大忽悠连个吹牛B的原点都没有(所以很多初创公司,老板就是产品经理,首席大忽悠)。
有一天,公司不能造血,吹的牛逼又圆不回去怎么办?运营大佬出马,分分钟百万级DAU,随随便便各种流量变现和营收模式,一出现在XX战略会上,管尼玛能不能实现,先填到BP里,屁颠屁颠的ABCDEFG轮融资再说!大忽悠老板再次心里美滋滋~
以上2个岗位,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对融资吹泡泡起到了决定性助推作用。互联网行业寡头时代,开始背负业绩指标,结果导向,产品与运营两位兄弟难免成为背锅侠(项目裁撤第一波N+1,连转岗换项目都成了脱坑成功)。
现今,产品与运营,越来越趋近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切割开了。面临唯一输入:资源&时间,面临唯一输出:营收&用户增长。CEO和VP们,已经懒得再去当裁判,到底是留存的问题,还是拉新的问题。。。。。
当然,从垂直的产品岗和运营岗,到融合型产品运营角色,最起码是能扛起指标的leader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将来再详细聊。
作为第一篇分享,咱们先给刚入坑的新韭菜,哦不,是新同学们聊聊这2个岗位的前世今生,爱恨情仇,相爱相杀,水乳交融,直到嘿嘿嘿~
上古3G时期,有本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不是标准的产品经理”!
2008年左右,很难找到两个相同的产品经理JD,就连“本科以上学历”都不敢放到JD上,怕错失“人才”。成为“种子”产品经理的大神,有程序员转的,项目经理转的,美术转的,老板助理转的、还有用软件多了不解恨,直接起义当产品经理的。输出的PRD更是“众国造”,甚至有手绘扫描输出的大神。
不过在从国内抄国外,小厂抄大厂,各种“微创新”和“螺旋迭代”大战中,早就了一批有想法,有创意,有执行的高端骨干产品经理,他们,摸到了用户需求的本质,逐渐能“自创招式”,开宗立派。
运营同学弱弱的问了一句,那运营岗是啥时候有标准HC的呢?呵呵呵,往事不堪回首。。。最早的运营同学和销售是近亲,信仰执行力大神:“没有垃圾产品,只有垃圾运营”,“没有运营不好的产品,只有不会运营的产品”,怎么样,是不是超有画面感?
同样的,在指标效果大战中,总有机制的大神,善于掌握用户增长规律,营收变现手段,将运营细分到: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渠道运营、XX运营等等。不过精细化带来的后果就是运营人员的迅速扩张,以及技能范围的缩小。运营基础岗的JD,从原来的“万金油”角色,已经退化到任何杂活儿,都可以叫XX运营专员/经理,使很多刚入坑的运营同学,完全看不到成长路径。
好吧,从4G时代开始,产品与运营同学进入了相爱相杀,相互甩锅的大混战时代。到底是产品设计SB,还是运营愚蠢?在每次绩效总结的时候,总有屋顶高的证据证明对方的愚蠢。
方案阶段我们都认为自己能代表用户,执行阶段我们都认为资源不足与对方拖后腿,总结阶段:看着数据一脸懵逼,然后努力的用“数据分析法”甩锅
看着两派撕逼,产品更能代表用户,还是运营更能代表用户?技术团队笑而不语,而决策的“大脑袋”往往看心情去压大还是压小。
互联网在此阶段,是个美好的阶段,百花齐放的阶段。产品团队细分越来越清楚,运营团队岗位职责越来越明确,连HR都不用费脑,无论是招聘还是裁员。简直是外科手术似的精准打击。
扩招逐渐收紧,JD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岗的产品、运营指标也是高出天际,考核分分钟让你滚蛋!
所以,单一的留存“讨好用户”,还是单一的“唯增长论”,在营收低迷,商业化困难的情况下,可能产品与运营连吵架的机会都没有,直接“无价值”的滚蛋~
经济大吹泡泡的时代,共享经济共享韭菜时代结束了。摆在所有企业面前就一个字“钱”!产品的可商业化,运营的商业化,远远大于“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营收的问题,这两个兄弟就无法解决工资的问题。
所以,产品设计时就要“向上设计”,闭环产品模式到商业模式,而不是“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运营设计时,就要考虑流量到哪里去?用户ARPU从哪里来?而不是等到产品上线再说。
为了避免设计偏颇,落入不断填坑的噩梦。产品与运营必须合二为一,从设计,到执行,到迭代。否则必将在最终结果上,被轰的渣渣都不剩!
大家可以去招聘网站上看看,“产品运营”负责人的岗位,越来越多。企业管理为了避免“打官司”、“拆指标”,已经越来越倾向一个岗位,同时对用户与营收负责,将产品与运营负责人合二为一,更有甚者将开发团队也融到“产品运营”负责范围。
那么,你准备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