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方式的概念
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简称LP)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究项目中提出来的。它们在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对比后,认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是最适用于现代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称之为精益生产,以针对美国大量生产方式过于臃肿的弊病。精益生产综合了大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和高质量产品的低成本生产。。
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益,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行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就是追求卓越的过程,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其目标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地追求七个“零”的终极目标。
精益生产给了我们一个理念,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的执行确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不同的企业在行业特点上不尽相同,就拿流程行业和离散行业来说,流程行业,比如化工,医药,金属等,一般偏好设备管理,如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因为在流程型行业需要运用到一系列的特定设备,这些设备的状况极大的影响着产品的质量;而离散行业,比如机械,电子等,LAYOUT,生产线的排布,以及工序都是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离散行业注重标准化,JIT(JustInTime),看板以及零库存。
简单而言,企业运用精益生产切忌生搬硬套,而应该灵活运用。比如很多人一提到要推行精益,就要追求“单件流”,但是“单件流”是否就是最高效的方式,至少现在看来还没有哪家企业能够给出活生生的例子,“单件流”需要强大的工序流程控制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如果生产模式没有足够的支撑,贸然推行“单件流”必将造成极大的阻碍和重大损失。
很多人都将精益称为一种文化,尤其是当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的时候,必然会提到这点,确实,如果说TPS是实际的模式和方法,那么精益确实更像理论和愿景。正如制慧网那篇热门博文所说的一样,当精益成为一种文化,学习精益必须要重新塑造企业文化。
精益生产方式是围绕着最大限度利用公司的职工、协作厂商与资产的固有能力的综合哲学体系。这个体系要求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环境并对问题不断改进改善,要求各个环节都是最卓越的,而这些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职能界限。
精益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品质——寻找、纠正和解决问题;
(2)柔性——小批量、单件流;
(3)投放市场时间——把开发时间减至最小;
(4)产品多元化——缩短产品周期、减小规模效益影响;
(5)效率——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
(6)适应性——标准尺寸总成、协调合作;
(7)学习——不断改善。
“零浪费”为精益生产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PICQMDS七个方面,目标细述为:
“零”转产工时浪费(Products·多品种混流生产)
将加工工序的品种切换与装配线的转产时间浪费降为“零”或接近为“零”。
“零”库存(Inventory·消减库存)
将加工与装配相连接流水化,消除中间库存,变市场预估生产为接单同步生产,将产品库存降为零。
“零”浪费(Cost·全面成本控制)
消除多余制造、搬运、等待的浪费,实现零浪费。
“零”不良(Quality·高品质)
不良不是在检查位检出,而应该在产生的源头消除它,追求零不良。
“零”故障(Maintenance·提高运转率)
消除机械设备的故障停机,实现零故障。
“零”停滞(Delivery·快速反应、短交期)
最大限度地压缩前置时间(Leadtime)。为此要消除中间停滞,实现“零”停滞。
“零”灾害(Safety·安全第一)
对人、工厂、产品进行全面的安全预防检查,实行安全巡查制度。
6S管理与精益生产的关系
在精益生产体系构造中,可以看出精益生产的两个基础分别是意识变革和6S管理,两者缺一不可。所谓意识变革,是指对认为理所当然的事物提出质疑,寻找更加合理的途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的发生。
精益生产有自己独特的意识、方法与技巧。例如,精益生产强调生产过程“一个流”,强调柔性生产,还强调一个人操作多个岗位等。但是,实现精益生产过程依靠的仍然是现场的全面改善,而现场的全面改善则是从6S管理开始的。精益生产中追求的“7个0”的目标都与6S管理有关。确切地说,没有6S管理,精益生产根本无法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