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故事

julianx
julianx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50 浏览

  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在农村创业的案例,学习他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分享的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一

  大学生养殖蚯蚓收入百万

  不做城里人,回乡当农民。现年28岁的刘军,2011年7月从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在城里高薪就职的机会,毅然回到信丰老家,在嘉定镇龙舌村养起了蚯蚓。经过几年的打拼,刘军不仅成了当地的致富能手,还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无害化处理过的猪粪养殖蚯蚓改良土壤,使原本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稀土尾砂地,转化为平整松软的肥沃土地。凭着在一项目上的突破,刘军夺得了2013年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冠军。

  不顾劝说 放弃高薪回乡养殖蚯蚓

  3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信丰县嘉定镇龙舌村一处叫阿厦塘的山坳里,刘军的信丰县归根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就在这里。近百亩集中连片的土地上,一畦畦标准的蚯蚓床整齐有序。刘军正手持锄头,和工人一起翻垄挖收蚯蚓。

  刘军说,这种蚯蚓名叫“大平2号”,不仅可以用来喂养泥鳅、鳗鱼、甲鱼、石蛙等,还可药用,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此外,这种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强,每月可挖收一次,市场价位根据季节需求而定,一般为每公斤16元到30元不等。目前,仅蚯蚓养殖,刘军的年收入达百万元。

  3年前,刘军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乡养起了蚯蚓,成了村里人眼中的另类。父母好不容易供他读完大学,当然希望他能留在城里工作,而自己却不顾父母及亲友的劝说,放弃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最终回到老家承包土地养殖蚯蚓。一时间,父母骂他是不孝儿。左邻右舍也对他冷嘲热讽:“一个大学研究生,好不容易丢下锄头到城里生活,现在又回乡下当农民,这书不就白念了!”

  刘军没有被困难和流言吓倒,而是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在家乡广袤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重大突破 稀土尾砂地变废为宝

  刘军说,在中国,养殖蚯蚓的人不少,尤其是北方,几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养殖蚯蚓。在大学时,他研究的课题就跟这有关。

  2010年暑假,刘军获悉信丰生猪养殖规模大,每天所产生的猪粪有几千吨,而这些猪粪除了部分用于果园、菜园、稻田作肥料外,大多被排在山涧河道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污染。既然有这么多的猪粪,何不把它利用起来养殖蚯蚓?

  返回学校后,刘军开始着手相关研究,成功掌握了猪粪无害化处理技术。2011年7月,返回家乡的刘军,把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猪粪用来饲养蚯蚓,结果取得成功。经不断摸索和技术改进,刘军用猪粪养殖蚯蚓,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比国内其他用牛粪养殖蚯蚓的产量高出近一倍。刘军所掌握的这项技术,一举攻破了“猪粪难以养殖蚯蚓”这一课题。而更让刘军感到欣喜的是,用猪粪养殖过蚯蚓的土地,土质变得暗黑,异常肥沃松软。刘军于是把目光瞄准了当地的一些稀土尾砂地。当年冬,刘军租赁了嘉定镇龙舌村阿夏塘一块100多亩的稀土尾砂地进行实验。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原本几十亩寸草不生、沟壑纵横的稀土尾砂地,现已成为平整松软的肥沃土地。从此,刘军把技术示范基地设在这里,昔日这块超百亩的稀土尾砂地在逐步消失,而今成为了一处“聚宝盆”。刘军这一治理稀土尾砂地的办法,得到了赣州市矿管、水土等部门的高度赞扬。

  今年1月,在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总决赛中,刘军的“用猪粪来养蚯蚓,再用蚯蚓来改善土质”创业项目,征服了在场评委,从入围决赛的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冠军,并赢得10万元创业奖金。

  自行钻研 脐橙专用肥将投放使用

  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研发的多个创业项目获得成功,江西、山东、广东、湖南、河南等地的多所农业大学,邀请刘军前往授课,介绍返乡创业的成功经验及课题交流。刘军两名学弟,大学毕业后也慕名前来,辅助刘军一起研发新的项目。

  一些信丰本地及周边的菜农、果农、苗农都纷纷前往刘军的养殖基地,收购他养殖蚯蚓后的猪粪。刘军开始思量,赣南是脐橙之乡,但目前仍没有专供脐橙使用的肥料。于是,刘军经过配方改良,研发出了脐橙专用肥。目前,该专用肥项目的研发,已通过了江西省科技厅专家的评审。为了使该专用肥能尽快生产投入使用,刘军目前正在基地内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并与信丰当地一家大型果业公司达成协议,创办一个大学生创业基地。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成立创业团队,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

  刘军透露,目前,国内已有多所农业大学的老师向他引荐人才,其中有不少大学生已签订了工作意向。刘军说,创业基地建成后,脐橙专用肥很快会生产出来,并投放到市场。

  心怀梦想 搭平台携乡亲共同致富

  刘军成功创业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专栏的关注。3月2日,该专栏派出两名记者,从刘军就读的山东农业大学开始拍摄,一路南下,经南昌、吉安等地寻访客户,最终到达信丰,直至3月18日结束行程返回北京。全程采访,详细记录了刘军返乡创业的创业故事。

  刘军说,返乡创业的想法,在大学时期就有了,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但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近两年来,刘军在创业打拼的同时,没有忘记帮助当地乡亲。附近村民在种养殖方面遇到了什么问题,只要找到他,刘军都会提供无偿帮助。无法指导解决的,他就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联系有关专家前来指导。

  2011年,刘军种植象草饲养蝗虫取得成功,经本报报道后,不少省内外的农户打电话或慕名前来,找到刘军咨询饲养技术,他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大家。与此同时,刘军的生态科技示范基地招聘了不少当地的中老年人及妇女任员工,每月工资两三千元,让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刘军表示,自己返乡创业,当时就认准了一个理:“身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摆放好自己的位置,不管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特别是《若干意见》出台后,中央给了赣南老区人民许多优惠政策,这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二

  女大学生回乡养兔当兔王

  “农民自主创业之星”、“农村青年创业奖”、“市级龙头企业”……在“养兔大户”李艳简易的办公室的墙上,张贴着数十种由省、合肥市及蜀山区颁发的荣誉奖状。 “学校老师告诉我,女孩子要自立自强! ”李艳说,在2002年进入合肥炮兵学院开始智能控制专业学习时起,就认定中国农业大有作为。2005年12月,经常关注农业信息的李艳被央视7套《致富经》栏目的一个介绍养獭兔节目深深吸引。于是,李艳放弃了原本可以成为白领阶层的机会,在父母的支持下,毅然选择了回南岗乡创业。

  锄草、平整土地、搭建兔舍、修建兔笼……2006年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刚走出校门的李艳,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草地上,开始了人生的“起跳”。为节省开支,几乎所有的活都由她一个人来干。给记者带路的蜀山区创业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介绍,李艳起步创业时条件十分艰苦,没资金盖兔舍,兔子繁殖多了时,就“人畜共住一间房,人畜共用一杯水”。 “这孩子有毛病,脑子进水了。 ”面对村民和同学的不理解甚至嘲讽,李艳报以微笑。

  一张20多年前的简易木板单人床,一个破旧立柜,一块粗布做窗帘,一台旧电风扇,房间堆满养兔设备、兔药……很难想像,这就是李艳的“卧室”。在李艳“卧室”的东边,是一排李艳亲手盖起来的兔舍。在2号兔舍的西头,记者发现一个狭小空间放着一张破旧办公桌。“还有人在这种难闻的气味里值班吗?”见记者十分疑惑,李艳很腼腆:“刚开始半年,为了近距离观察和照顾兔子,我就在这里住。”心酸的场景,让记者读懂了李艳的艰辛和执著。令人欣喜的是,李艳的努力带来了初步的成功:目前兔舍7幢,兔笼6000个,发展养殖户500余户,基地8处,中玉獭兔品牌开始扬名。如今熟悉和信赖李艳的人,都给了她一个贴切的评价:李艳完成了从大学生到“嫦娥兔王”的转型。

  晚上10点,秋雨愈下愈大,李艳手机仍响个不停。 “现在咨询的农户很多,刚才就是滁州一位养兔大学生打来的。 ”李艳自信地告诉记者,为了解答500多农户养兔中的难题,她经常通过手机、彩信和视频等方式与农户交流,解答农户疑难问题。 “今后我想在延伸产业链的基础上,走獭兔深加工的路子,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李艳一边抚摸笼中的兔子,一边告诉记者,她希望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力度能再大点,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行列。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相关内容

  

  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三

  大学生回家养猪致富

  龙波:与猪为伍其乐无穷。

  龙波、200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企业管理系、创业项目:养猪、创造财富:2000万元。

  在大学生猪倌龙波的养猪场里,像这样对猪弹吉他唱歌,已是司空见惯。从养猪的第一天起,龙波就提出了快乐养猪,养快乐猪的新理念。在这里,一头成年母猪的食量从一顿十几斤减少到一斤至一斤半,减了食量的猪却没有减重。一个人可以轻松地饲养1000多头猪,这是人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龙波的这种理念,颠覆了人们沿袭几千年的养猪模式。他成了当地养殖界的一个传奇人物。

  对猪弹吉他唱歌,外人感到啼笑皆非,但龙波的女朋友王旭,却觉得是一件乐事。

  龙波的女朋友 王旭:“龙波有时候还跟我在猪场里面弹一下吉他,我听了,猪也听了。”

  这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学生猪倌,是怎样快乐养猪,养快乐猪的呢?

  2000年上半年,在四川农业大学读了四年本科的龙波就要毕业了。当同学们都忙着四处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 -回家养猪。

  龙波的大学同学 谢强:“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前途不大。”

  成都市市民 左方金:“各行各业都大有前途,看怎么去开创,怎么发展。”

  成都市市民 叶池华:“挣了钱就对。”

  龙波家境贫寒,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靠饲养5头母猪的收入,供龙波完成了大学学业。儿子能跳出农门,做一个体面的城里人,是龙波父母的最大心愿。得知龙波要回家养猪,父亲火冒三丈。

  龙波的父亲 龙义富:“我都会养猪,你回来养猪,你何必读大学你。养猪说起来都不好听。自己的儿子考上大学了,回来养猪,老百姓说句不好听的,没有本事。”

  龙波回家养猪,并不是一时冲动,这与他上大学期间的一次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读大二的时候,龙波曾到学校的养猪场勤工俭学,在那里,他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龙波:“我一去根本不知道这是猪场。你在这个猪场的任何一个地方,你就是躺下去打一个滚站起来,那衣服都是很干净的,哎呀我就感觉你看,别人养猪都养成这个样子了。”

  从小目睹父母养猪,在龙波的印象中,这是一种又累又脏的活。而大学里自动化养猪场的状况与父母在家里的养猪,有着天壤之别。

  龙波:“从中我就发现,这个养猪业还有很大的空间,它落后,它传统,它就有发展空间了。”

  也就从那个时候起,龙波产生了养猪的念头。自己上的又是农业大学,有很深的畜牧养殖理论基础。更加令他高兴的是,女朋友王旭也支持自己的选择。王旭是成都市人,在大学里比龙波低一年级。

  王旭:“他会经常跟我讲,他对农村的感情。我和他慢慢的就有这种感觉。我们的农村,很多人不愿意回去,我们有知识有技术,我们回去做,肯定是能够做好的。”

  龙波:“她说哥你放心,你先回去干着,我毕业之后就回来和你一起养猪,哎呀,我听了这个,我劲就大了。”

  没想到,信心百倍的龙波却迈不进父母内心的门槛。他苦闷,父母更苦闷。 在这段时间,女朋友王旭成了龙波最大的精神支柱。

  龙波:“她每次都要告诉我,她说哥没事,她说你等我,她说我毕业就和你一起养猪。”

  王旭:“有时候被爱情冲婚头脑了都不考虑那么多了。”

  2001年,王旭大学刚刚毕业,父亲已经托人给她安排好了银行的工作。这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但王旭却感到左右为难,一连几天她都没敢说出自己的打算。最后,她终于说出了要跟龙波一起养猪的事。

  王旭:“我爸妈第一反映就是是不是龙波是个骗子,我脑袋是不是有问题了。因为那个太扫面子的事情了。”

  三天后,王旭却做出了令父母出乎意料的选择。

  王旭:“把我的小包提着。然后我给爸妈深深地鞠了一躬,就是说对不起,这么多年,你们辛勤地养育了我,但是我现在不得不让你们伤心失望了。当我拿着包,走出家门,把那个门砰地一声关上的时候,我听见我妈妈在家里面哭了。”

  王旭找到龙波后,经过周密的筹划,建一个小型的养猪场大约需要10万元钱。在大学里勤工俭学,两人积攒了8万元钱。可剩下的2万元钱又到哪里去找呢?

  2001年8月,龙波和王旭批发了牙刷、牙膏和一些劳保用品,在新都区的一家建筑工地上摆起了地摊,想挣够建猪场差的2万元钱。

  一天中午,一辆小车突然停在了他们的摊位前,从车里下来的一个人,使正在吆喝着卖货的龙波和王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龙波:“我心里一乐,来生意了,结果下来一个人,我一下子就傻了。”

  王旭:“我看到我爸爸下来了,当时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跑,就赶快跑掉,让爸爸看见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肯定会很伤心,很难过的。”

  这个时候,王旭离家出走已经半年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父亲相见,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

  龙波:“然后他就看着我们两个,话都不说,热泪盈眶,他就问他女儿,他说你是不是一定要跟他在一起,王旭当时说不出话,就点头,使劲点头。”

  王旭:“我爸就什么都没说了,他就从包里拿了3000块钱给我,他说你拿去吧,他说你还是回去看一下你妈妈,他说自从你走了以后,她基本上每天都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

  王旭没有接受父亲的3000元钱,父亲却接受了她的选择。

  摆了8个月的地摊,他们终于攒够了2万元钱。出于无奈,龙波的父母也勉强同意了他们养猪。2002年11月,龙波投资10万元钱,利用自家的1亩自留地,建起了一个养猪场,养了30头母猪。

  龙波:“建好猪场那天晚上,我就和王旭我们两个人在猪场中间,站了很久,我拉着她的手。”

  王旭:“虽说它不大,但是我们觉得我们的事业肯定能够从这个不到一亩地的养殖场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看着身边沉浸在喜悦中的王旭,龙波却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如果养不好猪,不仅对不起自己的努力,更对不起女友的一片痴情。

  养猪场建起之后,龙波和王旭的做法,却让龙波的父母感到极其的不理解,甚至非常气愤。一头母猪,居然一顿只喂1斤到1斤半的饲料。还提出了什么快乐养猪的口号。

  龙波的父亲 龙义富:“你卖猪你要对得起猪,你给它吃那么一点,怎么对得起猪呢,你猪都对不起,还能赚了钱。”

  养猪是一件繁琐而又劳累的活,挣的是辛苦钱,又怎么能轻松快乐呢?龙波的父亲养了十几年猪,其中的辛苦,他有很深的体会。

  龙波的父亲 龙义富:“要切猪草要煮,要把它煮烂。母猪吃二三十斤,一锅吗,一大锅。”

  龙波:“有的根本没什么营养,也就胀胀肚子。”

  从开始养猪起,龙波和王旭就想改变传统的饲养方法。王旭学的是营养学专业,她请教了一些专家教授,从营养学的角度尝试着给猪搭配饲料。他们决定从饲喂方法上寻找改变的突破口。

  王旭:“按照它这个每天猪所需要的,比如说需要多少的蛋白质,多少能量。比如说,一些玉米缺少某些东西,那么给它搭配一些进去就可以了。”

  龙波:“像这个一碗,就是一斤多一点,可以喂一头成年母猪,两百多斤重,一顿就够了。这个我们喂一顿大概也就是8毛钱。”

  龙波和王旭用自己搭配的饲料喂猪,一顿不超过1斤半,照样长得很好。但是,他们的这种饲喂方法却让龙波的父母忧心忡忡。

  龙波:“我把猪喂了。我父母他们两个又偷偷过来,帮我把那个猪又喂一遍,又补料。”

  龙波的父亲 龙义富:“也不放心呀我们,猪那么大就吃那么一点点。”

  龙波:“后来我把钥匙都拿走了。”

  2003年春天,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快乐养猪的龙波和王旭变得恐慌起来。他们饲养的第一头怀孕的母猪,到了该分娩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动静。

  龙波:“我爸妈早就说了,那样喂养是不可能下仔的,什么什么的,我们也很担心。”

  王旭:“挺害怕的,害怕万一失败或者产了死胎怎么办。”

  尽管他们的饲养方法,从理论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毕竟没有人实践过。如果这次出现了异常,龙波和王旭心中理想的养猪王国,将会轰然倒塌。两天以后,怀孕的母猪顺利分娩,所有的担心都变成了一场虚惊。

  龙波:“那一窝下了10多个,还大个大个的,就比我爸妈那边的猪还大个。”

  事实验证了他们的养猪方法,父亲不但接受了儿子的饲养理念,而且也开始按照龙波的方法养猪了。

  龙波的父亲 龙义富:“像原来这个猪你起码要喂一个多小时,我现在喂10多分钟就喂完了,就轻松,随时干干净净可以喂猪。”

  王旭:“我们的标准是一个工人,就可以管60头母猪或者1200头肥猪,那么应该说,是他们都觉得工作起来都很轻松愉快的。”

  2005年10月,龙波又投资100多万元钱,建造了一个年出栏量可达2000头商品猪的大型养猪场,年创产值200多万。并形成了快乐养猪,养快乐猪的理念。在龙波的养猪场里,规定饲养员每天至少跟猪亲近三次。

  养猪场场长 王东:“我每天来三遍,早中晚,它只要听到我的声音,听到我的脚步声,它就感觉到我要来了。它全都抬着头等着我给它们刷,跟它们谈谈话,他们就感到很愉快,很高兴。”

  龙波:“猪的这个情绪好,有利于它的健康。如果它每天很郁闷就很容易生病。”

  快乐养猪的饲养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不仅当地的村民找到龙波,要求跟他一起快乐养猪,全国其它地方的一些养殖户也慕名而来。龙波除了给养殖户们提供仔猪,还进行技术培训。

  成都市新都区养猪户 黄桂琴:“现在喂6个母猪,还有2个亲猪。我还要带孙子,还要种田,我还要喂猪,我就觉得,我养猪轻松的很。”

  山东省淄博市养猪户 戴涛:“让我们当地的养殖户也能够轻松快乐地养猪,也能够轻松快乐地赚钱。”

  现在,除了这个占地40亩的大型养猪场之外,龙波还在全国其他省市与人合作,建有12个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达到了2万多头。他的事业正逐步迈向成功,但龙波的心里始终有个愿望- - -女朋友王旭的父母,能来自己的养猪场看一看。龙波一直盼望着这一天。

  在农村养殖致富创业案例四

  返乡大学生种植姬松茸远俏日韩

  乡情档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于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2003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农学专业,到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乡领头创办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7月7日,天刚蒙蒙亮,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的菌农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点,菌农们将刚采的满筐菌子,陆续背到加工基地。

  “别看这菌子小,都已销到韩国、日本去了呢!”农户杨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过磅称上,“52.5斤!今天还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记账的小会计赵廷艳说:“自6月中旬开采菌子以来,目前已收鲜菌50多吨了。”

  不远处,一台崭新的食用菌清洗机正在流水作业。值班村民谭志先喜笑颜开:“每天上午7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里人上班没两样了!”

  农户们所从事的与食用菌相关的产业,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走出来的大学生。

  黎富平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回归故里发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龙县龙广镇小场坝村从贫困村迈步小康村,带动全县龙广、洒雨、平乐、普坪等乡镇180余户农户,辐射带动就业2000余人,发展大棚615个,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领头羊】带着乡亲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从贵州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了兴义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当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属企业生产技术部副经理、研发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胆承包了食用菌厂。“没想到,第二年除了还清赊欠租金,居然还赚了二三十万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乡年轻人都出门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让出门的年轻人在家门口就能做事,还可以照顾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场坝村。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经反复调研考察,黎富平认定,发展姬松茸这种珍稀菌子是条路子。

  发挥专业特长和人脉优势,2010年12月,黎富平领头,与村民合伙成立“安龙农望合作社”,当年试种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200亩,发展9个大棚,仅干货就卖得17万元。

  1亩菌子能增收万元以上!村里一下像砸开了锅,2012年,就有4户有条件的农户参与,亩收入上万元。

  没有资金,合作社便统一为农户提供菌种,并协助农户从农行获得每户5万元的小额贷款,合作社提供担保,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没有技术,合作社就从菌农中选出6人作为蹲点协调技术员分片包户服务。

  “这种集约化种植模式很受乡亲们欢迎。”黎富平说,每年5月底菌子开始生长,一直持续到10月底。一个大棚月产量可达5吨,盛产期每天采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发展到83个大棚,32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占七成以上,今年已发展到150多户。

  合作社“统分结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上政府的扶贫政策支持,激发了村民生产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壮大。

  2014年,扶贫部门提供园区农户的扶贫贴息贷款高达19.5万元,且每建一个大棚提供3000元的补助资金。

  黎富平所说的“二次返利”,即农户第一次收益为,出售鲜菌扣除合作社赊销的种植材料、菌种等后的收入;第二次收益为,每个生产周期结束,将合作社经营利润的60%反补给农户,目前,已返利给农户120多万元。

  2014年,合作社带动117余户农户,发展大棚306个,实现产值1745万元,菌农户均纯收入4.2万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区已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农业示范园区,有菌种生产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链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达80吨。

  产品除销往国内北京、上海等地外,还出口到韩国、泰国、日本等地。

  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将姬松茸干品带到泰国和法国博览会参展,好评如潮,并与贵州省农科院合资成立“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壮大,园区在壮大,黎富平的梦想也在大:3至5年内把大棚发展到3000个,并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让更多农民致富。

  【贫困户】从不愿种到我要种

  7月8日上午,在小场坝村的义龙食用菌园区,胡丹云刚一采摘完姬松茸,就忙着去大棚浇水。

  “1个大棚能产8000多斤,去年种3个大棚,净赚4万多元!”胡丹云的脸上掠过丝丝喜悦,今年又扩种了5个大棚。

  胡丹云一家五口,3亩地,种的包谷,仅仅够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动员村民种菌,胡丹云怕种了卖不出去,不愿意种。

  2013年,妻子廖美云来到合作社打工,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诉他,看看菌农大筐大筐的菌子卖出去,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收进“荷包袋”。

  胡丹云跑到种菌基地实地“考察”后,了解到一亩地可建两个大棚,一个棚前期投入1.5—2万元;贫困村民1亩地可得3000元扶贫资金补助,合作社还可提供担保,协助小额贷款5万元,并有扶贫部门提供5%的贴息;合作社不但统一提供菌种、技术,还负责统一收购销售。

  2014年,胡丹云种了3个大棚,产菌2万多斤,又得2万多元的红利。

  【种植大户】种得多赚得多

  “每天5:30开始摘菌,7:00选菌、洗菌,下午4:30又开始采第二拨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点钟,交到合作社。”种植大户张启平说,“苦得很,但很开心。”

  张启平家有28个大棚,是基地种菌最多的一户,也是加入农望合作社种菌时间最长的一户。

  现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仅妻子、儿子和儿媳,几乎全家上阵,而且请了3个固定长工,临时工多时达几十上百个。

  合作社刚成立时,张启平投了1万多元,试着跟种了1.5亩,建了3个大棚,2013年就赚了4万多元。

  尝到甜头的他,2014年就扩建到10个大棚。今年,张启平索性将房子做了抵押,贷款20多万元,发展的大棚28个。

  目前,在张启平的带动下,果药村就有8户农户参与种菌,户均纯收入超过4万元。

  【小场坝村】贫困村成小康村

  小场坝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贫困户300多户,农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里,发起成立合作社发展食用菌,种1亩菌子能增收上万元。

  小场坝村村主任韦忠平介绍,自从有了菌子产业,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贫困户数减少了两成,现在是70多户。低保户人口数减少近一半人;过去村里到处都是瓦房和草房,现在95%以上的村民都盖起了砖瓦,就连村民思想观念也都有了改变。

  “当初发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转土地,涉及100多户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种菌子能当饭吃!”黎富平说,他是挨家挨户做的思想工作,而现在村民主动种菌的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韦忠平说,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到菌子产业中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其中从事菌子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场坝村被认定为小康村。


发布于 2022-06-13 22:59

免责声明:

本文由 julianx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推荐内容

8个稳赚的女性创业 可以关注这些创业项目
天津适合做生意的项目
10平米小店适合的生意
10万以内做什么生意最好
女人做什么生意好
适合乡镇做的生意有什么
广州适合做的小生意
零元做生意挣钱致富的项目
千元可做的小生意
工作室的经营范围一般是什么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