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擦亮眼睛,切忌爱屋及乌

lynlyn
lynlyn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65 浏览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效应”“以点概面效应”。

晕轮效应,概括起来说,是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晕轮的迷雾:乱花渐欲迷人眼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对卡列宁钟情时,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样美好,甚至连他耳朵上的那颗痣也显得那么协调,不可缺少。但当她对卡列宁生厌时,就觉得对方的一切都那么丑恶,而耳朵上那颗痣则特别刺眼、恶心。这种心理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晕轮效应”在作祟。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当他遇到被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时,为她的美丽而心动,以至于疯狂地爱上了她。在普希金眼里,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结婚后,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诗读给娜坦丽听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相反,她却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玩,参加晚会、舞会。普希金为了她抛弃了诗歌创作,弄得债台高筑,甚至还为了她与别人决斗而牺牲了生命。

普希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断,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面的了解,否则就会误入“晕轮效应”的陷阱。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通过上面的故事,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星总是有那么多绯闻了,人们总是对媒体关于明星的丑闻爆料十分感兴趣,对此津津乐道,然而事实上,人们所看到的关于明星的形象都是媒体所展现给人们的那圈“月晕”,或许这些故事只是媒体的断章取义,与事实的真相相距十万八千里。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小青年穿着打扮花哨、怪异,上了年纪的人就会看不顺眼,就会觉得他们是没有出息的败家子;年轻人选择恋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考究人的内心,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好处,往往就会认为他的全部都可能是好的;认为一个人某一项决定是正确的,往往就坚信他今后也一定是正确的。

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概全、爱屋及乌的错误想法,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反之,晕轮效应也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

以貌取人,犹如门缝里看人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不错。对一个外表邋遢丑陋的人,人们则倾向于认为他各方面都低劣。

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看不到优秀背面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是不正确的知觉。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识人要看内心,不要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更不要让以貌取人来操纵着我们的判断结果。评价一个人,需要多方面考察,从整体上来下结论。

从整体上看人,就是要从德、识、才、学、体这五个基本方面,也就是按人才所构成的基本要素来评定。五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不能只见一点而忽略了其他几点。这就需要用整体性的综合思维方式,把事物经分析之后的各个方面、层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去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告诉人们,识人知人时采取不同的认识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从上往下看,会把人看矮了;如果从下往上看,会把人看高了;如果从近往远看,会把人看小了;至于门缝里看人,会将人看扁了的。

只有把人的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和主流,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貌取人。要看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对待事业、家庭和自身的态度如何,对待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如何,在喜怒哀乐时的情绪表现如何,在得志和失意时的表现又如何,又是如何对待金钱、名誉、地位等东西,只有在尽可能多地了解和了解透彻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对一个人的正确的认识。

趋利避害,用好“晕轮”双刃剑

汉代扬雄曾说:“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行为举止轻率,就会招致罪过;衣饰相貌不整,就会招致羞辱。”这句话的确非常有道理。古往今来,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如果你仅凭外表就判定一个人,恐怕就会看错人,从而闹出笑话,甚至惹出麻烦,生出事端来。

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他的品位、地位等方面,但是光以外貌取人,难免会犯错误。有时候,身份显赫的人为了保持低调而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穿戴平平让你一点都看不出来,如果你一不小心“狗眼看人低”就会得罪人;有时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了人们趋炎附势的心理,装出一副衣冠楚楚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上当受骗。

有时以貌取人会识错人,要想准确地看人,就必须从其他方面着手,而不是光以貌就能决定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品质的。一只还是两只眼睛看人,将操纵着你是否有正确的选择。

客观上讲,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顶“光环”。

既然我们知道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那么,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考虑全面。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还有可取之处,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而导致的错误。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晕轮效应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麦哲伦如何利用了晕轮效应而成功地获得西班牙国王的帮助。

在哥伦布航海成功后,为表明自己与投机者或骗子不同,麦哲伦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帕雷伊洛将地图摆在国王面前,历数了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种种好处。结果,国王果然被说服了,使麦哲伦成功地得到资助,进行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然而,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了他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纬度有诸多偏差。

可见,西班牙国王之所以资助麦哲伦,并不是因为麦哲伦本人或帕雷伊洛的劝说内容,只是因为他认为帕雷伊洛作为专家,其建议一定值得信赖。所以,适当地运用晕轮效应,也将有助于我们积极的发展。

此外,在认识或接触其他人和事物的时候,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障碍。

总之,我们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晕轮效应,辩证地对待我们心中的“光环”,理性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取下有色眼镜,走出晕轮迷雾

晕轮效应会使我们戴有色眼镜看人,评价一个人往往带有感情色彩,这样对周围的人就会难免做出偏颇的、错误的评价,这对人际交往是非常有害的。

为了避免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避免晕轮效应蒙蔽自己的头脑,有如下几点方法: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一项心理实验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分。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扩大自己的光环,照亮成功的道路

晕轮效应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正确、理智地看待晕轮效应,规避其不利的一面,善用其有利的一面,让晕轮效应为己所用。

我们可以利用晕轮效应的有利面,在人际交往或是求职面试等场合中,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以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扩大自己的“光环”。

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面试的成功。

曾经有一位刘丽小姐在参加她现在就职的单位招聘时,她的主动让招聘考官记忆犹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刘丽小姐到当地的人才市场上去寻找工作时,发现人才市场中心有一家招聘摊位前挤满了求职人员,刘丽于是也挤过去看看,此时她发现这家单位正好也招聘自己想要寻找的秘书职位。由于前来应聘的人特别多,再加上当时正值酷暑期间,大厅内温度非常高,众多求职者的嘈杂声也让招聘考官心烦意乱。

就在招聘考官决定当天暂时停止招聘时,他突然发现整个大厅里的嘈杂声没有了,当招聘考官正要站起来看个究竟时,招聘考官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是前来应聘的一个女孩子,在大厅内主动地帮助维持秩序。招聘考官听到这话,心头一震:自己从事招聘工作这么多年了,还从来没有遇见过类似的主动工作行为呢,像这种积极性、主动性强烈的女孩现在的确很少见,这种行为难道不正是一个秘书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吗?

于是,这位招聘考官立即停止手头的工作,并让旁边的工作人员把正在大厅后面维持秩序的刘丽小姐叫到自己的面前,向她询问她为什么能够主动站出来维持大厅的秩序,同时戴上眼镜仔细地看了刘丽提交给他的求职介绍信。刘丽拂了拂额前的头发,然后面带微笑地说:“没什么,我也是求职队伍中的一员,维持好求职秩序和环境,是每一位求职人员应该做的事情,况且您也需要清静一些来阅读我们的求职材料。”

经过一番问答,这位招聘考官紧握刘丽的双手,并向她表示感谢。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刘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的求职成功者。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刘丽这种看似无意但积极主动的行为,增加了她的“光环”,她的这种行为正是一个秘书应该具备的,她做到了,从而帮助她求职成功。

作为求职者来说,很难正确把握招聘考官的心理,但是,在面试中,求职者要做一个细心人,不失时机地把握招聘考官当前心里想的是什么,当前最想做什么等,然后主动地根据主考官的思路把事情提前做好,就能在求职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往往会让招聘考官对你产生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自己求职成功,这就是“晕轮效应”的反映。

一定要记住,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避免被外在的“光环”蒙蔽而上当受骗;但同时也要注意包装自己的形象和企业产品,扩大“光环”带来的优势,让成功之路更加平坦。

发布于 2022-07-01 09:3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lynlyn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