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真的能驱逐良币吗
格雷欣法则也叫“劣币驱逐良币”定律。这后一名称更能显示其在硬币(金银货币)时代的一种规律性货币流通现象,从而作为一条著名经济定律被写入经济学著作之中。但随着硬币退出货币舞台,这种现象也早已消失,因而它也逐渐被人遗忘。然而,我们却发现,其实在硬币与纸币共同使用时,或两种纸币同时流通时,该法则仍会以某种方式发挥其作用。
但也有一些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反现象,如在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与港币的博弈。在香港市场,如果以港币的流通性、可自由兑换性及币值较高的情况来看,港元应为“良币”,而以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币值较低及流通范围小则称之为“劣币”。自央行同意香港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后,人民币在香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香港零售业的发展,激活了香港的经济。而且随着香港各行业商人抱有对内地民众到香港旅游带来无限商机的憧憬,除了不少服装及化妆品连锁店以一兑一汇价吸引旅客购物外,越来越多的商户表示欢迎使用人民币,兑换率要比正常汇价还要优惠。
一般来说,在银行,港元与人民币的汇价比价是100:106,如果以一比一兑换,使用人民币可获得超过6%的折扣。如果香港的店铺都这样大量使用人民币,那么港元自然会退出市场,即劣币驱逐了良币。
这种结论真的能应验吗?香港的报纸在报头上印有“只售港元六元,人民币六元”,而且其他报纸杂志都能以同样的方式用人民币来付款。对于精打细算的香港市民来说,选择人民币付款肯定是上乘的做法,但是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香港的报摊,报贩们都表示不欢迎顾客使用人民币,甚至于表明只收港元,原因是报贩向代理商交涉时手续十分麻烦。收取人民币后,需向出版社报数,查证后才获准以人民币兑换成港元。因涉及汇率差价,如果人民币的金额大,代理商就会质疑报贩“虚报”,怀疑报贩从中赚取汇率的差价,因此,除非顾客强烈要求,否则报贩只会收取港币。而且购报读者多为香港人,买一张报纸差价又小,因此,人们也就不在乎一定要收港元了。
这样一来,由于交易费用或信息费用的存在,最后还是良币驱逐了劣币。如果交易费用不存在,那么格雷欣法则当然可以大放光彩。在交易费用存在的情况下,用优币的人可以将物价压低,用劣币的人亦可能要加价,正是这种讨价还价,用任何一种货币也就没有区别了。
劣币驱逐良币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是良币与劣币的名义价值(面额)应当固定,并按固定比价使用;二是当时货币流通总量超过实际需要。这两条,可以从金银复本位制和通货膨胀时期的事例得到证明。
金银复本位制典型的一种是欧美多数国家曾实行的双本位制。其特征是金、银两种货币都为主币,并按法定比价,以金1:银15来进行流通。但这是不稳定的制度,由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金银以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实际价值可能脱离法定比价,例如金银市场比价成1:20,这时人们就会贮藏金币,使用银币购物;反之,则贮藏银币,使用金币购物。因此,市场上实际流通的往往只剩下价值低的那种货币,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流通的货币量过多。当实际需求大于或等于良币与劣币相加总量时,良币和劣币均能顺利完成其流通手段的职能,因为人们在交易瞬间,并不在意货币本身的内在价值。但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不断上涨,这时人们使用良币购物就会感到吃亏,于是会更多地使用劣币购物,造成多余货币均为劣币,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目前,社会中经常会看到盗版光盘代替正版光盘,欺骗驱逐诚实,好的东西往往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取代,是因为劣币代替良币吗?其实并非如此。
盗版光盘市场越打击越繁荣,为什么?从光盘使用来说,由于现代光盘制作技术的普及简便,无论是正版的还是盗版的光盘并没有多少质量差别的。但是从两者的价格上来说,由于正版光盘强调知识产权的成本,追求巨大的超额利润,使得正版光盘售价十分昂贵,这就为盗版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即使政府对盗版光盘的制作贩卖行为打击十分严厉,但受暴利之驱使,盗版者仍然会冒着巨大风险从事盗版光盘的交易。而购买盗版光盘,消费者则只是花微小成本就可以获得正版光盘之效用,盗版光盘市场自然就繁荣起来。
股市上为什么欺骗行为会盛行?并不在于这种行为有市场,而在于相应的制度对这种行为打击处罚不严厉,市场上欺骗行为所获得的收益往往会大大地超过可能受到惩罚的成本,特别是对这种欺骗行为的惩罚成本微乎其微时,市场上的欺骗行为也就盛行了。
由此可知,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其本义就是当两种货币名义价值相等而实际价值不同,买方将率先用掉实际价值低的货币,而保存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所以,劣币驱逐良币中的“驱逐”含义是从买方角度来说的。反过来看,卖方将尽可能要求对方用良币付款,而拒绝接受劣币。分清买方与卖方这点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发生意义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