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挂“专家号”:权威效应

hms
hms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42 浏览

名词点击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概括来讲,由于权威的地位、名望、可信度等特征,从而使人们在心理上和行动上服从、就范、改变态度,就是权威效应。

经典案例

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系曾做过一次有趣的“闻气味”实验。“冈斯·施米特博士是当代世界闻名的化学家,这次被特邀到美国来研究某些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人员如此作了简短介绍后,施米特博士向在座的学生们解释说自己正在研究一种新物质的特性,其中特别使他感兴趣的是,这种物质的扩散速度极快,人们能够马上闻到它们的气味。为了让大家信服,他特意邀请大家一起来做试验。说着,他就从包里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并要求学生们一起来闻这种物质的气味。他说:“现在我就拔出瓶塞,这种物质马上就会从瓶子里挥发出来。这种物质是完全无害的,不过有那么一点气味,就与我们厨房里闻到的气味差不多。这个瓶子里装的是样品,气味很强烈,大家很容易闻到。只是,我有个要求,你们一旦闻到气味,请立刻把手举起来。”他让大家做好准备后,就拔出瓶塞,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闻气味。不久就看见同学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依次都举起了手。事实上,瓶子里面的不过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

这个实验证明,人们总认为权威的就是正确的,于是就会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以为这样就会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医院挂号时,人们都喜欢挂专家号,觉得专家看病效果更好;在演讲中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就容易得到听众的信服;在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代言某种产品,就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等。这些例子无疑都是人们对权威的依赖心理在作怪,因为人们心里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安全感,而权威人物更容易得到认可,因此人们更愿意接纳权威感强的人和事。

想想看,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家里不是很听话,而到了学校却对老师言听计从? 其实这也是一种“权威效应”。因为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是“权威人物”,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人生阅历方面,教师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学生中确立自己的“权威”、充分发挥“权威效应”,那么就可以有效地贯彻执行自己的教学理念。

智慧启示

通过呈现权威资料、引用权威人士的言论等方法,常常可以左右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形成新的认知。这就意味着权威感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判断。设想一下,当你和他人谈话时,如果引用对方所熟知的权威人士的话会怎么样。例如,如果你说:“听说你崇拜奥巴马,知道吗,他曾经说过……”很快你就会发现,当对方听到这些话语时,似乎彼此的共同语言一下增加了,沟通也更加顺畅了,而且对方对你的观点也变得更加重视。

发布于 2022-07-01 21:28

免责声明:

本文由 hms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