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辛巴杜的实验:破窗效应  

陈sir
陈sir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33 浏览

一家生意十分兴隆的理发店的门窗破了一角。因为比较忙,老板还没来得及顾上修理它。有天晚上,一个小男孩路过这里,看到那扇已经破了一个角的窗户,一时手痒,便捡起一块石头砸了过去。这一下,大半截玻璃稀里哗啦的掉落下来。小男孩在店老板走到门口时,恰好消失在街角。虽然知道很有必要将破了的窗户修理好,但因为依旧很忙,老板还是没有理会破了大半截的窗户。

又过了几天,小男孩再次从理发店门口经过,看见破窗依然在,小男孩又捡起石头砸了一回。这一次,窗户上仅剩的半截玻璃都碎了。当气愤的老板听到玻璃被打碎的声音后,跑到门口时, 小男孩早已不见了踪影。

不得已,老板只好更换了新的窗子。在这之后,为了防止小男孩再次出现打破玻璃,店老板悄悄地在店门口守了很多个夜晚,却再没有看到过那个砸玻璃的小男孩。玻璃窗修好后,再也没人来丢石头砸窗子了。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其最早出现在克洛德•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的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第一节,因而他被称为“破窗之父”。

破窗效应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规定的行为,有关部门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更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

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个别的、轻微的,但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的过错”,并坚持严格依法管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就可能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破窗效应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发布于 2022-07-01 21:30

免责声明:

本文由 陈sir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