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墙模式的 中国媒体付费墙的转型与展望
国外知名报业的付费墙探索,已为国内媒体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经验,且在近几年“知识付费”浪潮的带动下,“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的用户观念也已初步形成。未来国内媒体的付费墙实践,宜以“专业化”、“服务化”、“定制化”为导向,充分利用新兴网络技术,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1.内容生产专业化
如上所述,高质量内容产品是付费墙持续运营的支撑,能否提供有独特价值的在线内容,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付费意愿。对综合性媒体来说,需要努力完成采编团队的数字化革命,培养既有专业主义精神、又具互联网思维的新型媒体团队,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尽可能在报道呈现形式上精益求精。比如《纽约时报》针对特纳尔溪雪崩事件的报道,便是将影音、图片、视频、动画与1.8万字的特稿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三维式网络新闻”,一举斩获普利策奖。而对地方性媒体来说,利用就近采编的优势,深耕本地新闻,用“做大稿”的态度报道小事,同时做足本地服务性信息,为读者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或可使其在地方“多报多网”格局中超群拔类。
2.付费产品服务化
由单纯的内容产品向服务化产品的思维转变,也更有益于媒体从“大而广”转向“小而美”,以满足每一个用户的不同需求。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描述过以每个用户的需求为核心的新闻业的新模式:不仅新闻是定制化的,广告也被定制化了。在新闻的付费问题上,相比一般的新闻内容付费,用户也更愿意为符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新闻或服务付费,如果媒体有能力落实差异化战略,做好内容服务领域的细分,同时发掘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将能够锁定忠实的付费用户。当然,这不意味着付费产品不再重视内容质量——内容依然是媒体的基础和核心,但在生产内容的同时,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新兴技术,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或进一步为受众提供专业服务,是媒体付费产品可拓展的思路。
3.付费读者会员化
如何定义读者的身份,不仅关系到读者会不会付钱,而且关系到读者能付钱多久。倘若只将读者视为“待宰的羔羊”,而不努力与读者建立联系,媒体与读者之间便始终是交易关系,毫无“黏度”可言,读者也会随时流向其他具备优质内容的竞争者。因此,媒体需转变观念,将读者视为具备独特个性与交往需求的个体,以会员化运营思路对待付费读者,比如利用邮件进行意见征询、定期在某个城市举办读者沙龙、适当邀请读者参观“新闻编辑室”、与编辑记者面谈等,努力将付费用户培养成“超级粉丝”,并利用读者的自发宣传扩大知名度,进而拉拢更多用户关注、注册甚至付费。
4.收费渠道多元化
若想让用户心甘情愿付费,优质内容固然是支撑,收费策略同样至关重要。面对初具付费观念的国内受众,国内媒体或可借鉴荷兰在线新闻平台Blendle的做法。读者在使用Blendle公司网站或者客户端时,可以根据感兴趣的话题创建自己的内容流,每当点击某一内容的标题时,就会为浏览支付少许费用,在感兴趣的内容流中,读者的点击次数自然会上升。更有趣的是,如果读者读完某篇新闻后不满意,只要提供合理的反馈信息,便可获得退款。这种模式能直观地降低读者付费阅读的心理负担,减少其对内容付费的抵触心理。此外,媒体还可尝试更为多元的收费渠道,比如《纽约时报》与星巴克公司的合作——凡是通过星巴克门店无线网络上网的用户,每天可以免费阅读15篇《纽约时报》网站上的文章,而拥有星巴克星享卡的会员则可免费阅读《纽约时报》App上的部分文章,《纽约时报》凭此可获得更多的流量及收入。
总的来说,中外媒体的付费墙探索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中国媒体囿于制度性约束,在付费墙转型上也更显坎坷。其实,在思考如何实现报业“复兴”时,有一个不容回避的自问——互联网时代,报业可以坚守并发扬的优势是什么,需要变革的传统有哪些?倘若怀抱这一疑问,细究付费墙墙角之下的肌理纹路,其实会发现,付费墙不只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媒体转型的思路:以精确数据了解受众、以市场思维聚拢受众、以优质内容俘获受众、以个性关怀留住受众。而这套思路的实现,恰恰需要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
建起付费墙本身并不是目的,实现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逆势上扬才是目的,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席卷而来,对报业既是冲击,也是机遇。是被动应对、坐以待毙,还是乘浪而上,摸索出更多的全新盈利模式,在每位报人心中答案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