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无人机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从技术角度定义可以分为:无人固定翼飞机、无人垂直起降飞机、无人飞艇、无人直升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伞翼机等。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对作战环境要求低、战场生存能力较强等优点。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那些太“愚钝、肮脏或危险”的任务。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机技术。
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采用油动平台,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在高海拔地区作业时,因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飞行过程中容易产生供氧量不足的状况,造成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飞行不够平稳,从而导致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下降,目前的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最大工作海拔为4500m,为此,提出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通过增加燃油动力系统增氧装置,提升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动力系统,使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最大工作海拔达到6000m以上。
现有的,为此,提出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包括无人机外壳体,所述无人机外壳体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无人机支架,所述无人机外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无人机机翼外壳体,所述无人机机翼外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固定架,所述氧气罐固定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所述氧气罐的顶部连通有第一氧气通管,所述第一氧气通管远离氧气罐的一端连通有第二氧气通管,所述无人机外壳体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内燃机,所述内燃机的左端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无人机旋叶,所述内燃机的右侧通过通气管连通有混气罐,所述混气罐的右侧连通有供氧管,所述供氧管的表面套设有电磁阀阀体,所述供氧管远离混气罐的一端连通有储气罐,所述储气罐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压强传感器,所述无人机外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进气罩,所述进气罩的内腔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所述无人机外壳体内腔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飞控设备,所述无人机外壳体内腔的右侧且位于飞控设备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蓄电设备,所述无人机外壳体内腔左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油箱,所述油箱的左侧通过油管与内燃机连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蓄电设备的电性输出端与飞控设备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压强传感器的电性输出端与飞控设备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飞控设备的电性输出端与电磁阀阀体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储气罐的底部通过支撑架与无人机外壳体固定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氧气通管靠近无人机外壳体的一端贯穿无人机外壳体并与储气罐相连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底端与混气罐相连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无人机外壳体底部的左侧贯穿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顶部与内燃机相连通。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氧气罐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氧气罐分别位于两个无人机机翼外壳体底部的两侧。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磁阀阀体的电性输入端与蓄电设备的电性输出端电性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氧气罐固定架的内腔开设有气管通槽,所述气管通槽的直径大于第一氧气通管的直径,所述第一氧气通管的顶端贯穿气管通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无人机机翼外壳体的底部加装四个氧气罐,氧气罐通过第一氧气通管和第二氧气通管将氧气输送至储气罐的内腔,再通过控制电磁阀阀体,使储气罐内腔的氧气通过供氧管送入混气罐内,进而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达到了提升燃烧效率,增加续航的目的,同时减少发动机积碳,降低维护频次,间接提高飞行安全系数,确保高海拔地区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能正常点火预热,能够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提升机动性能,提高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效载荷并延长滞空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示意图。
图中:1、无人机外壳体;2、气管通槽;3、无人机支架;4、氧气罐;5、氧气罐固定架;6、无人机机翼外壳体;7、无人机旋叶;8、转动轴;9、内燃机;10、排气管;11、第一氧气通管;12、混气罐;13、电磁阀阀体;14、供氧管;15、压强传感器;16、储气罐;17、飞控设备;18、蓄电设备;19、第二氧气通管;20、支撑架;21、进气罩;22、进气口;23、进气管;24、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高海拔环境的无人机增氧装置,包括无人机外壳体1,无人机外壳体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无人机支架3,无人机外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无人机机翼外壳体6,无人机机翼外壳体6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固定架5,氧气罐固定架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氧气罐4,氧气罐4的顶部连通有第一氧气通管11,第一氧气通管11远离氧气罐4的一端连通有第二氧气通管19,无人机外壳体1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内燃机9,内燃机9的左端转动连接有转动轴8,转动轴8的左端固定安装有无人机旋叶7,内燃机9的右侧通过通气管连通有混气罐12,混气罐12的右侧连通有供氧管14,供氧管14的表面套设有电磁阀阀体13,供氧管14远离混气罐12的一端连通有储气罐16,储气罐1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压强传感器15,无人机外壳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进气罩21,进气罩21的内腔开设有进气口22,进气口22的顶部连通有进气管23,无人机外壳体1内腔的右侧固定安装有飞控设备17,无人机外壳体1内腔的右侧且位于飞控设备17的左侧固定安装有蓄电设备18,无人机外壳体1内腔左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油箱24,油箱24的左侧通过油管与内燃机9连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蓄电设备18的电性输出端与飞控设备17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压强传感器15的电性输出端与飞控设备17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飞控设备17的电性输出端与电磁阀阀体13的电性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以上设置,可以实时监测储气罐16内腔的压强,压强数据信号通管线缆传输给飞控设备17,经过飞控设备17的数据处理、分析,进而控制电磁阀阀体13调节供氧管14的流量,使烟气释放量与燃油气雾的匹配量达到合适的数值,从而保护内燃机9免受积碳困扰。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储气罐16的底部通过支撑架20与无人机外壳体1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架20的设置,可以大大提高储气罐16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第二氧气通管19靠近无人机外壳体1的一端贯穿无人机外壳体1并与储气罐16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进气管23的底端与混气罐12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无人机外壳体1底部的左侧贯穿有排气管10,排气管10的顶部与内燃机9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氧气罐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氧气罐4分别位于两个无人机机翼外壳体6底部的两侧,通过以上设置,能够在为内燃机9供氧的同时,不改变飞机气动性能。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电磁阀阀体13的电性输入端与蓄电设备18的电性输出端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氧气罐固定架5的内腔开设有气管通槽2,气管通槽2的直径大于第一氧气通管11的直径,第一氧气通管11的顶端贯穿气管通槽2。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蓄电设备18采用锂电池电源。
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通过在无人机机翼外壳体6的底部加装四个氧气罐4,氧气罐4通过第一氧气通管11和第二氧气通管19将氧气输送至储气罐16的内腔,再通过控制电磁阀阀体13,使储气罐16内腔的氧气通过供氧管14送入混气罐12内,进而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达到了提升燃烧效率,增加续航的目的,同时减少发动机积碳,降低维护频次,间接提高飞行安全系数,确保高海拔地区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能正常点火预热,能够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提升机动性能,提高油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有效载荷并延长滞空时间,压强传感器15实时监测储气罐16内腔的压强,压强数据信号通管线缆传输给飞控设备17,经过飞控设备17的数据处理、分析,进而控制电磁阀阀体13调节供氧管14的流量,使烟气释放量与燃油气雾的匹配量达到合适的数值,从而保护内燃机9免受积碳困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