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的制作方法

xmchn7908
xmchn7908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50 浏览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拉膜机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背景技术:[0002]在人们的生活中大多数物品都需要塑料膜进行包装,在塑料膜包装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拉膜机构;[0003]但是现有的拉膜机构往往固定效果不好,在使用时不便于对膜进行定位,使得塑料膜包装较为繁琐。技术实现要素:[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拉膜机构往往固定效果不好,在使用时不便于对膜进行定位,使得塑料膜包装较为繁琐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6]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板,两个竖板相互靠近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同一个辊轴,辊轴的外侧套设有塑料膜,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膜限位元件和固定块,且底座的顶部滑动安装有膜夹持元件,膜夹持元件与膜限位元件相配合,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块上均开设有限位孔,两个限位孔内滑动安装有同一个滑杆,固定块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操作杆,底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死点限位块和第二死点限位块,操作杆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滑杆上设置有转轴,转轴滑动安装于第一滑槽内,底座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滑块,操作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传动杆的一端,传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操作杆与膜夹持元件相配合。[0007]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滑块,第二滑块的顶部与膜夹持元件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滑块可以带动膜夹持元件移动。[0008]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第三滑槽相接通的传动腔,传动腔的一侧内壁上转动安装有齿轮,传动腔的一侧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第一齿杆,第一齿杆与第二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齿杆与齿轮相啮合,齿轮可以带动第一齿杆移动。[0009]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一侧开设有与传动腔相接通的第四滑槽,第四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齿杆,第二齿杆的一侧与滑杆固定连接,且第二齿杆与齿轮相啮合,第二齿杆可以带动齿轮转动。[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内固定连接有滑动杆,第一滑块上开设有滑动孔,滑动杆滑动安装于滑动孔内,且滑动杆的外侧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一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槽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弹簧可以将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一滑块上。[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0012](1)本方案通过弹簧与第一滑块相配合,传动杆和滑杆与操作杆相配合,第一死点限位块和第二死点限位块与操作杆相配合,使得弹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一滑块上进一步的对操作杆进行限位;[0013](2)本方案通过第二滑块与膜夹持元件相配合,第二齿杆齿轮与第一齿杆相配合,使得膜夹持元件便于移动;[001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操作杆便于对膜进行拉动,且固定效果好,简便实用,提升塑料膜包装的效率。附图说明[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的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的第二齿杆结构示意图。[0019]图中:1底座、2竖板、3辊轴、4塑料膜、5膜限位元件、6固定块、7膜夹持元件、8限位块、9滑杆、10操作杆、11第一死点限位块、12转轴、13第二死点限位块、14第一滑块、15传动杆、16第二滑块、17齿轮、18第一齿杆、19第二齿杆、20滑动杆、21弹簧。具体实施方式[0020]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0021]实施例一[0022]参照图1-4,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板2,两个竖板2相互靠近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同一个辊轴3,辊轴3的外侧套设有塑料膜4,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膜限位元件5和固定块6,且底座1的顶部滑动安装有膜夹持元件7,膜夹持元件7与膜限位元件5相配合,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8,两个限位块8上均开设有限位孔,两个限位孔内滑动安装有同一个滑杆9,固定块6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操作杆10,底座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死点限位块11和第二死点限位块13,操作杆1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滑杆9上设置有转轴12,转轴12滑动安装于第一滑槽内,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滑块14,操作杆1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传动杆15的一端,传动杆15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14转动连接,操作杆10与膜夹持元件7相配合。[0023]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的顶部与膜夹持元件7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滑块16可以带动膜夹持元件7移动。[0024]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开设有与第三滑槽相接通的传动腔,传动腔的一侧内壁上转动安装有齿轮17,传动腔的一侧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第一齿杆18,第一齿杆18与第二滑块16的底部固定连接,且第一齿杆18与齿轮17相啮合,齿轮17可以带动第一齿杆18移动。[0025]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与传动腔相接通的第四滑槽,第四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齿杆19,第二齿杆19的一侧与滑杆9固定连接,且第二齿杆19与齿轮17相啮合,第二齿杆19可以带动齿轮17转动。[0026]本实施例中,第二滑槽内固定连接有滑动杆20,第一滑块14上开设有滑动孔,滑动杆20滑动安装于滑动孔内,且滑动杆20的外侧套设有弹簧21,弹簧21的一端与第一滑块14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21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槽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弹簧21可以将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一滑块14上。[0027]实施例二[0028]参照图1-4,一种利用连杆死点自锁的拉膜机构,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两个竖板2,两个竖板2相互靠近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同一个辊轴3,辊轴3的外侧套设有塑料膜4,底座1的顶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膜限位元件5和固定块6,且底座1的顶部滑动安装有膜夹持元件7,膜夹持元件7与膜限位元件5相配合,底座1的一侧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8,两个限位块8上均开设有限位孔,两个限位孔内滑动安装有同一个滑杆9,固定块6的一侧转动安装有操作杆10,底座1的一侧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第一死点限位块11和第二死点限位块13,操作杆1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滑杆9上设置有转轴12,转轴12滑动安装于第一滑槽内,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滑块14,操作杆10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传动杆15的一端,传动杆15的另一端与第一滑块14转动连接,操作杆10与膜夹持元件7相配合。[0029]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的顶部与膜夹持元件7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二滑块16可以带动膜夹持元件7移动。[0030]本实施例中,底座1上开设有与第三滑槽相接通的传动腔,传动腔的一侧内壁上转动安装有齿轮17,传动腔的一侧内壁上滑动安装有第一齿杆18,第一齿杆18与第二滑块16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且第一齿杆18与齿轮17相啮合,齿轮17可以带动第一齿杆18移动。[0031]本实施例中,底座1的一侧开设有与传动腔相接通的第四滑槽,第四滑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齿杆19,第二齿杆19的一侧与滑杆9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且第二齿杆19与齿轮17相啮合,第二齿杆19可以带动齿轮17转动。[0032]本实施例中,第二滑槽内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有滑动杆20,第一滑块14上开设有滑动孔,滑动杆20滑动安装于滑动孔内,且滑动杆20的外侧套设有弹簧21,弹簧21的一端与第一滑块14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弹簧21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槽的底部内壁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弹簧21可以将反作用力传递至第一滑块14上。[0033]本实施例中,在使用时,可以先推动操作杆10,使得操作杆10通过固定块6产生杠杆运动,使得操作杆10的一端带动传动杆15的一端转动移动,传动杆15的另一端转动带动第一滑块14在第二滑槽内移动并使得弹簧21形变,直至操作杆10被第二死点限位块13限制,在此过程中传动杆15带动第一滑块14在第一滑槽内复位,且弹簧21复位,在此过程中操作杆10通过第一滑槽和转轴12带动滑杆9移动,滑杆9带动第二齿杆19移动,第二齿杆19带动齿轮17转动,齿轮17带动第一齿杆18移动,第一齿杆18带动第二滑块16移动,第二滑块16带动膜夹持元件7移动,然后松开操作杆10,由于弹簧21的反作用力,使得操作杆10被限制不会松动,然后通过膜夹持元件7对塑料膜4进行夹持即可。[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施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发布于 2023-01-07 02:11

免责声明:

本文由 xmchn7908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