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使产品快速脱模的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banjing
banjing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1 浏览

[0001]本发明涉及塑胶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能使产品快速脱模的塑胶模具。背景技术:[0002]模具合模后,注塑机进行射胶注塑,注塑材料经模具热流道口,注塑到由模具前模模芯,后模模芯,滑块等组成得模具产品型腔。经过一定时间保压冷却,产品已成型。模具开模,前后模分开。前模开模后,产品由于缩收粘住后模,需要人工手动操作,人工脱模很烦琐,又存在安全隐患。[0003]经过检索发现,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7841948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备简易的快速脱模机构的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模具面板、热流道板、前模、前模模芯、后模模芯、后模、顶针面板、顶针底板和模具底板,所述热流道板内设置有热流道喷咀,所述热流道喷咀包括咀身、咀头和咀芯和固定环,所述咀身内设有一轴向通孔,所述固定环套设在所述咀身上,所述咀头内缠绕有电磁线圈;所述咀头的前端伸入到所述前模模芯中,所述后模模芯上对应咀头前端的位置处设置有盲孔,所述盲孔内设置与盲孔滑动配合的推杆,所述推杆由铁磁性材料制成。上述技术方案可避免产品由于缩收粘住后模,保证顺利完成产品脱模顶出工序。[0004]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本发明人发现,通过通电的电磁线圈在模具开模时来磁吸推杆从而实现脱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电能来保证电磁线圈对的推杆的磁吸力,使用成本较高,并且电磁线圈等部件需要安装在咀头的位置处,因此需要重新制造对应的模具才能进行使用,增加了模具的制造成本。技术实现要素:[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产品快速脱模的塑胶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通电的电磁线圈在模具开模时来磁吸推杆从而实现脱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多的电能来保证电磁线圈对的推杆的磁吸力,使用成本较高,并且电磁线圈等部件需要安装在咀头的位置处,因此需要重新制造对应的模具才能进行使用,增加了模具的制造成本的问题。[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能使产品快速脱模的塑胶模具包括上模板、与上模板固定连接的上模、下模板以及与下模板固定连接的下模,所述上模板由升降机构驱动升降以实现上模和下模的开模和合模,当上模和下模合模时形成一用于成型塑胶制品的模腔,所述模腔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塑胶制品推出模腔的顶板,所述顶板与贯穿上模或下模的顶杆固定连接,顶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移动复位机构,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上移进行开模时,其中的一个移动复位机构用于驱动位于下侧的移动板朝向所述下模移动,其中的另一个移动复位机构用于驱动位于上侧的移动板朝向所述上模移动,且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上移到一定位置后,所有的移动复位机构停止对移动板的驱动且使移动板相对于上模或下模复位。[0007]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移动复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模板或所述上模板上的筒体,所述筒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所述筒体的内部设置有穿过缺口与所述移动板连接的连杆,所述连杆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与工字件连接,所述上模板或所述下模板上固定连接有可插入到所述筒体内的移动杆,位于筒体内的所述移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u型杆,所述u型杆的横向段穿过一横移板,所述横移板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与所述u型杆的竖向段连接,所述横移板朝向所述工字件的一端成型有活动限位块,所述筒体的内部远离所述工字件的一端成型有固定限位块。[0008]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活动限位块呈朝向所述连杆的侧面为斜面而相对的另一侧面为平面的形状。[0009]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限位块呈朝向所述横移板的侧面为斜面而相对的另一侧面为平面的形状。[0010]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拉簧,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为压簧。[0011]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当上模和下模处于合模状态时,所述横移板与所述固定限位块的间距大于所述移动板与上模或下模的间距。[0012]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贯穿所述上模板和上模的注塑管。[0013]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位于上侧的所述顶板上开设有用于使注塑管穿过的通孔。[0014]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工字件以及所述连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移动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筒体与所述下模板或所述上模板可拆卸连接。[0015]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工字件以及所述连杆通过螺栓组件连接,所述连杆的端部成型有翼板,所述翼板通过螺栓组件与所述移动板连接,所述筒体的端部成型有翻边,所述翻边通过螺栓组件与所述下模板或所述上模板连接。[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0017]1、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移动复位机构,可以实现升降机构驱动上模上移进行开模时,其中的一个移动复位机构用于驱动位于下侧的移动板朝向所述下模移动,其中的另一个移动复位机构用于驱动位于上侧的移动板朝向所述上模移动,从而完成对塑胶制品的脱模与取模,且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上移到一定位置后,所有的移动复位机构停止对移动板的驱动且使移动板相对于上模或下模复位,可以方便的对模腔喷涂脱模剂,在进行开模的同时完成了脱模与取模的操作,较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0018]2、移动复位机构结构巧妙,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即可实现在开模的同时完成脱模与顶板的复位,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耗费其它能源,且结构也较为简单,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均较低;[0019]3、移动复位机构可以直接安装在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且安装在上模和下模的外部,因此本发明可以直接对现有的模具结构进行改进,利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0020]图1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上模和下模处于合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2是图1中ⅰ处的放大图。[0022]图3是图1中ⅱ处的放大图。[0023]图4是图1的主视外形图。[0024]图5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上模和下模处于刚开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6是图5中ⅲ处的放大图。[0026]图7是图5中ⅳ处的放大图。[0027]图8是图5的主视外形图。[0028]图9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上模和下模处于开模状态且可将塑胶制品9 取出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10是图9中ⅴ处的放大图。[0030]图11是图9中ⅵ处的放大图。[0031]图12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上模和下模处于完全开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13是图12中ⅶ处的放大图。[0033]图14是图12中ⅷ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0035]如图1-14所示,一种能使产品快速脱模的塑胶模具,包括上模板3、与上模板3固定连接的上模4、下模板1以及与下模板1固定连接的下模2,所述上模板3由升降机构驱动升降以实现上模4和下模2的开模和合模,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上模4实现升降的升降机构为现有技术中广泛存在的技术,故在此不再详细说明该升降机构的具体结构,当上模4和下模2合模时形成一用于成型塑胶制品9的模腔,所述模腔的上下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将塑胶制品9推出模腔的顶板7,所述顶板7与贯穿上模4或下模2的顶杆6固定连接,顶杆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板5,所述上模板3和下模板1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移动复位机构8,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4上移进行开模时,其中的一个移动复位机构8用于驱动位于下侧的移动板5朝向所述下模2移动,其中的另一个移动复位机构8用于驱动位于上侧的移动板5朝向所述上模4移动,且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4上移到一定位置后,所有的移动复位机构8停止对移动板5的驱动且使移动板5相对于上模4或下模2复位。[0036]具体的,所述移动复位机构8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模板1或所述上模板3上的筒体81,所述筒体81的侧壁上开设有缺口82,所述筒体81的内部设置有穿过缺口82与所述移动板5连接的连杆83,所述连杆83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85与工字件84连接,所述上模板3或所述下模板1上固定连接有可插入到所述筒体81内的移动杆89,位于筒体81内的所述移动杆89的端部固定连接有u型杆86,所述u型杆86的横向段穿过一横移板87,所述横移板87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811与所述u型杆86的竖向段连接,所述横移板 87朝向所述工字件84的一端成型有活动限位块88,所述筒体81的内部远离所述工字件84的一端成型有固定限位块810,所述活动限位块88呈朝向所述连杆83的侧面为斜面而相对的另一侧面为平面的形状,所述固定限位块810 呈朝向所述横移板87的侧面为斜面而相对的另一侧面为平面的形状。[0037]在本发明中,如图1-4所示,当塑胶制品9在上模4和下模2形成的模腔内成型完成后,则通过升降驱动驱动上模板3上移,带着上模4上移,从而使上模4和下模2开始逐渐的开模,如图5-8所示,上模板3的上移,如图6所示,则带着与上模板3固定连接的移动杆89上移,如图7所示,也带着与上模板3固定连接的筒体81上移;移动杆89上移的过程中带着u型杆 86上移,带着横移板87上移,带着活动限位块88上移,由于活动限位块88 与工字件84处于卡接限位的状态,也带着工字件84上移,由于第一弹性复位件85的作用,则使第一弹性复位件85处于拉伸状态的同时也带着连杆83 上移,从而带着位于下侧的移动板5上移,最终带着位于下侧的顶板7上移,使位于模腔内的塑胶制品9能够逐渐的相对于下模2朝向移动,从而最终完成塑胶制品9与下模2的脱模;与此同时,如图7所示,与上模板3连接的筒体81的上移,带着筒体81的上移,由于相对的移动杆89固定连接在下模板1上,因此移动杆89不移动,由于相对的活动限位块88与工字件84处于卡接限位的状态,则也使工字件84不移动,通过第一弹性复位件85的作用,则使第一弹性复位件85处于拉伸状态且使连杆83相对于上模4下移,使位于上侧的移动板5相对于上模4下移,最终使位于上侧的顶板7相对于上模4 下移,从而实现塑胶制品9相对于上模4的下移,以使塑胶制品9最终与上模4完成脱模;如图9所示,当塑胶制品9完成漏出到模腔的外部时,此时可供工人进行塑胶制品9的取出,操作方便;如图12所示,当上模4处于完全开模的状态时,如图13和14所示,移动杆89带着横移板87逐渐的朝向固定限位块810移动后并最终使横移板87的端部与固定限位块810接触,从而使横移板87朝向远离工字件84的方向移动,也带着活动限位块88朝向远离工字件84的方向移动,最终使活动限位块88与工字件84相互脱离,活动限位块88与工字件84不再处于相互卡接限位的状态,由于第一弹性复位件 85的作用,则带着工字件84和连杆83复位,从而使移动板5相对于上模4 和下模2复位,最终使位于上下侧的顶板7相对于上模4和下模2复位,此时可方便的往模腔内喷入脱模剂,供下一次的合模使用,当需要再次合模时,则升降机构驱动上模板3下移并完成上模4和下模2的合模,在此过程中,移动杆89也带着横移板87和活动限位块88朝向工字件84移动,并且当横移板87不再与固定限位块810接触后,则通过第二弹性复位件811的作用,此时的横移板87也带着活动限位块88处于复位的状态,如图1-3所示,当上模4和下模2再次合模时,此时的活动限位块88再次的与工字件84接触并完成两者之间的相互卡接限位,由此能够循环的实现升降机构驱动上模4 上移进行开模时,其中的一个移动复位机构8用于驱动位于下侧的移动板5 朝向所述下模2移动,其中的另一个移动复位机构8用于驱动位于上侧的移动板5朝向所述上模4移动,且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4上移到一定位置后,所有的移动复位机构8停止对移动板5的驱动且使移动板5相对于上模4或下模2复位的功能。[0038]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移动复位机构8,可以实现升降机构驱动上模4上移进行开模时,其中的一个移动复位机构8用于驱动位于下侧的移动板5朝向所述下模2移动,其中的另一个移动复位机构8用于驱动位于上侧的移动板5朝向所述上模4移动,从而完成对塑胶制品9的脱模与取模,且当升降机构驱动上模4上移到一定位置后,所有的移动复位机构8停止对移动板5的驱动且使移动板5相对于上模4或下模2复位,可以方便的对模腔喷涂脱模剂,在进行开模的同时完成了脱模与取模的操作,较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移动复位机构8结构巧妙,通过简单的机械结构即可实现在开模的同时完成脱模与顶板7的复位,在此过程中不需要耗费其它能源,且结构也较为简单,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均较低;而且,移动复位机构8可以直接安装在上模板3和下模板1之间,且安装在上模4和下模2的外部,因此本发明可以直接对现有的模具结构进行改进,利于推广使用。[0039]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5为拉簧,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811为压簧。[0040]进一步的,当上模4和下模2处于合模状态时,所述横移板87与所述固定限位块810的间距大于所述移动板5与上模4或下模2的间距,当上模板3 还在处于上移状态进行开模时,此时的移动板5先与上模4或下模2接触,此时的顶板7也停止了移动,从而方便取模。[0041]具体的,本发明还包括贯穿所述上模板3和上模4的注塑管10,位于上侧的所述顶板7上开设有用于使注塑管10穿过的通孔。[004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工字件84以及所述连杆83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杆83与所述移动板5可拆卸连接,所述筒体 81与所述下模板1或所述上模板3可拆卸连接,更具体的,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8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工字件84以及所述连杆83通过螺栓组件连接,所述连杆83的端部成型有翼板,所述翼板通过螺栓组件与所述移动板5连接,所述筒体81的端部成型有翻边,所述翻边通过螺栓组件与所述下模板1或所述上模板3连接。[0043]当需要对第一弹性复位件85进行更换时,则可以卸掉筒体81、连杆83,从而再卸掉第一弹性复位件85并重新安装新的第一弹性复位件85,依次来方便的对第一弹性复位件85进行更换。[00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004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004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发布于 2023-01-07 03:2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banjing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