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领导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共享领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20世纪 2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福莱特(MaryP.Follett)于 1924年在其著作《创造性的经验》中提到“情境规律”,指出在解决群体利益冲突时,用“共享的权利”代替“统治的权利”,用共同行动代替强制,变服从命令为服从“情境规律”。这一思想虽与后来的共享领导具有极大相似性,但萌芽期更多强调权力的共享。20世纪 70年代领导替代理论(克尔,杰迈尔,1978)提出当组织管理制度明确、员工任务清晰、个体有自主意识且善于自我激励时,就会出现员工对领导者的替代现象,传统单一领导者的效能会被削弱。随着理论的发展,学者对共享领导的关注开始从“共享什么”逐渐转变为“什么条件下共享”,Jackson(2000)指出“共享”并不存在于个体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总之,早期理论的发展为共享领导提供了先验理论支撑,但对于共享领导的本质并没有明确解释。
直到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随着“共享”思想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科学合理的界定“共享领导”的内涵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综观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共享领导”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在群体水平上呈现出来的一种变革型领导(Avilioetal.,1996)。之后的研究认可这一观点,并揭示了“共享领导”是在高度发达的团队背景下产生的,其本质是推动组织变革,强调“领导是由团队整体来履行的,而不只是由一名被任命的领导者来履行”(Pearce,1997;Gradyetal.,1997;Perryetal.,1999)。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认为相对于变革型领导,“共享领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成立,虽然二者形成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组织变革,但是共享领导更加强调团队情境下的形成和效用。2003年Pearce&Conger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共享领导是一种由团队整体共享和参与团队领导的过程,并提出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共享领导的定义,将其界定为“一个团队中个体间的交互的、动态的影响过程,通过团队成员彼此引导来达成团队目标、领导职责广泛分布于团队成员之间,而不是集中在某个领导手上”。可见,共享领导具有三个特点:
1)多中心性。共享领导强调领导核心不再局限于单个被任命的领导,领导力来源于整个团队而非个人。
2)合作性。共享领导模糊了领导者边界,不再强调领导和下属二元关系的存在,而是重视团队成员间的横向沟通与联系。
3)情境性。共享领导的形成与团队所处的组织环境、团队自身的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特定的组织环境和团队因素下,才能促使团队成员有效履行其领导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