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铜仁路上有座80多岁的“绿房子”
铜仁路333号这座四层建筑,因其独特的绿色外立面而被称为“绿房子”。从外观看来,建筑简洁干净,并无过多装饰,但深入其中,从一个个细节中,你会发现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里,探寻下这座老建筑的前世今生吧↓
建筑本身:犹如一艘大轮船
该建筑是一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花园住宅,建筑面积约1689平方米,于1938年7月竣工。因整幢建筑外墙贴绿色釉面砖,老上海人习惯称其为“绿房子”。建筑绿色的釉面砖外墙,弧形大铜窗以及大平台上统长的铜栏杆,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大轮船,其优美的“船弦”弧线和直线组成的“船体”立面,简洁而又有动感。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流线型线条表现得十分流畅,具有强烈的现代感。
这座建筑格局独特,装修考究,设备先进,建成时为沪上著名的私人住宅之一。建筑置于宅基的北面,四周有围墙,紧贴北京西路,在住宅的南面留出了大片花园,小汽车可以在里面行驶。
主楼坐北朝南布置,底层为门房、花房、弹子房和大厅,中间有条过街楼道;二层为衣帽间、餐厅、日光室、书房;三层为起居室、餐厅、卧室、梳妆室;四层同为起居室、卧室等。
整座建筑室内设施先进,底层大厅装有弹簧地板、玻璃天棚,楼梯过道走廊采用大理石砌筑,煤卫冷暖装置齐全。大理石铺砌的流线型楼梯,铸铜扶手,玻璃贴面做的楼梯护栏,内墙立面嵌有铜制暖气片,建筑装饰也是十分新颖别致。
这座建筑二楼的起居客厅、餐厅等房间向内收进,朝南处有宽敞的生活露台,面积达70余平方米。厅前装有一排满堂的落地长窗,使室外露台和外面的庭园融为一体,满目美景尽收眼底。
露台的外侧西首,有一座宽大、颇有气派的室外旋梯,由此二楼可直接走向庭园。室内室外,楼上楼下,都交融贯通。三楼卧室再次向内收进,退让出一个面积约40平方米的露台。
顶层露台被半圆形的雨篷划分为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各层露台层层迭落,都向着花园,与自然空间有机结合,构成室内室外空间的统一。
主楼前占地1367m²的大草坪,周围种植冬青等树木,宽敞大气,同时也把主楼建筑衬托出来。
建筑故事:房主视绿色为幸运色
“绿房子”的主人原来从事颜料经营,因开发军绿色颜料而致富,故视绿色为幸运色,1938年,在此处建造住宅,要求设计师采用绿色为建筑主色调,因此成就了如今著名的“绿房子”。
建筑设计图纸等相关照片
建筑修缮:拆除搭建 恢复原有形体
2022年,经过精心修缮的“绿房子”作为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之家”投入使用,综合了对外交流展示、项目小团队办公等功能。
底层门厅和弧形主楼梯修缮后
本次修缮为保护建筑原有总体环境,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扩大花园绿化面积,恢复了建筑的原有形体,拆除后期搭建,重点修缮建筑外墙釉面砖、钢门窗等特色部位。修缮后,再现了原始门厅和弧形主楼梯、中部车道、南侧套间等重点室内空间。通过加固原结构,延续建筑寿命,并增加消防、空调等设备设施,提升建筑使用的安全、空间品质和舒适度。
洞石修复
铸铁扶手修复
本次保护修缮特色和难点包括对定制电梯等原物的保护修缮,以及对外立面绿色面砖、室内外钢窗、室内黄洞石墙面、地面红缸砖、楼梯大理石与铜制栏杆的扶手、顶面与楼层顶板的隔声保温软木层、水磨石窗台板、长条窄木地板、石材踢脚板、瓷砖踢脚板、马赛克地面、内墙油性涂料、木护壁等特色装饰材料的保护、修复与更新。
建筑打卡点
古董电梯
如今,走进“绿房子”,一部4层4站的古董电梯仍在正常运行,除更换过灯具以外,其他样式仍保留原样。不同于方方正正的现代电梯形状,这座电梯的轿厢呈荷叶状,轿门厅门为弧形连接,独特而罕见。电梯面积仅半个平方米左右,一次限乘3人;电梯内还配有镜子,可供乘坐者利用短暂时间整理衣冠,每个细节都隐藏着设计者的心思。
阳光房
每层的主卧里都设置有一个阳光房,可以在室内欣赏花园的景色。特别是四楼顶层的阳光房,它用了12块淡绿色的压花玻璃,强调采光的同时,也注意柔化烈日,很好诠释了阳光房的设计理念。
周边打卡点
南京西路1418号建筑
这里原为旅沪德侨住宅。建筑为仿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砖混结构3层,占地面积4361平方米,两幢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室内格局相似。
地址:静安区南京西路1418号
史量才旧居
地址:铜仁路257号
这是一幢优雅的花园住宅,建筑面积2494平方米,园地面积2276平方米,它的主人曾是过去上海报界巨头、《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住宅高三层,二层有粗大的立克壁柱,廊厅很宽敞,墙侧有壁炉,整幢房子的廊厅地面和楼梯及扶手都采用米色花纹的大理石。
周边旅游路线推荐
西康公园→史量才旧居→吴同文旧居(绿房子)→静安公园→蔡元培故居陈列馆→元利当铺旧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