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饮食养生

ewayfree
ewayfree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16 浏览

《中医养生学》 马烈光,蒋力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4382

《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素问·平人气象论》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饮食养生,简称“食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食物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和加工利用食物,从而滋养精气、平调阴阳、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

中医尚有利用食物特性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食疗”。

一般来讲,“食养”适用于所有人群,而“食疗”主要针对疾病人群,但是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饮食养生基本理论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药物和食物皆属天然之品,二者在性能上有相通之处,同样具有形色气味质等特性。食物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属性。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食物具有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特性。

寒凉属阴,故具有寒性或凉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适用于热性体质或热证。

温热属阳,故具有温性或热性的食物大多具有散寒、助阳、温经、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寒性体质或寒证。

此外,还有一类平性食物,是指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食物,平性食物的作用比较缓和,具有补益滋养的作用,适用于普通人群。

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最基本的味,也是食物效用的抽象归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总结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一般而言,酸(涩)味食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味食物具有泻热坚阴、燥湿降逆的作用。

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淡味食物具有渗湿、利尿作用。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的是食物作用的趋向性,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

食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食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具有温、热性和辛、甘味的,质地轻薄、气味芳香的食物,大多具有升、浮的性能。

具有寒、凉性和酸、苦、咸、涩味,质地结实、气味浓厚的食物,大多具有沉、降的性能。

归经

归经,指食物对于机体特定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如同为补益之品,就有枸杞补肝、莲子补心、黄豆健脾、百合润肺、黑芝麻补肾的区分。

功效

功效,指食物作用高度概括的表述形式,往往凝练为短短数个字。

如山药健脾祛湿,鱼腥草清热祛湿,绿豆清热解毒等。

食物功效是联系性味归经和应用范围的枢纽。

食药有别

其一,食物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有水谷则生,无水谷则死;药物非日常生活必需品,无须天天服用。

其二,食物性平和,作用和缓,无毒副作用;药物则偏性相对较强,“是药三分毒”。

其三,食物作用弱,起效慢,重在久久食用;药物作用强,起效快,多按疗程间歇服用。

饮食养生作用

滋养调理作用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

饮食养生的滋养调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中医学认为构成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精、气、神,统称人身“三宝”。人体的精、气、神离不开饮食的滋养。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所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次,中医学理论体系核心部分的藏象学说,特别强调五脏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而五脏能够正常发挥其功能,也离不开饮食的滋养。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再者,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气血等物质或功能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协调,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的正常生理状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延衰益寿作用

《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

在人体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中,特别强调精在延衰益寿中的作用。《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是生命产生的本源;后天之精能够濡养全身的脏腑组织和关窍,并有化气、化血、化神的功能。

御邪防病作用

中医学认为邪气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条件。邪气或由内、或由外侵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等,从而对健康造成损害。许多食物都具有抗御邪气的功效。

中医学发病观认为正气是决定发病的主导因素,因此在未病先防中,特别强饮食调养在扶助正气中的作用。

饮食养生原则

全面膳食,合理搭配

全面膳食就是全面摄取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就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全面膳食、合理搭配的饮食养生原则。

现代研究认为,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这七大类是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

合理搭配就是在全面膳食的基础上注意各类食物所占的比例。

首先,饮食的合理搭配应是荤素搭配、以素食为主。

中国古代养生家一贯有“薄滋味,去肥浓”的素食主张。

其次,合理搭配应是“谨和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灵枢·五味论》说:“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

最后,合理搭配应是寒热适宜。寒热适宜,一方面指食物的寒热属性应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指食物入口时的温度要适宜。

唐代养生家孙思邈也曾指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千金翼方·养性》)。”

审因施膳,以人为本

审因施膳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之一,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合理选择膳食。

因人制宜

就是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生理特点进行饮食养生。

因时制宜

就是根据四时季节和昼夜晨昏的时序规律来进行饮食养生。

因地制宜

就是根据地域环境特点进行饮食养生。

食饮有节,注意宜忌

食饮有节

《吕氏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

饮食适时,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规律地进食。

《文端集·饭有十二合说》中指出:“人所最重者,食也。食所最重者,时也……当饱而食,曰非时;当饥而不食,曰非时;适当其可,谓之时。”

饮食适量,就是按照一定的量进食。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序》中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饮食宜忌

1.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主要包括食物新鲜清洁、提倡熟食、讲究进食卫生等几个方面。

《论语·乡党》曾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寿世保元·饮食》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

做到“食不语”(《论语·乡党》)及“食勿大言”(《千金翼方·养性·养性禁忌》)。

《养病庸言》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中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千金翼方·退居·饮食》所言“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

2.食宜清淡 饮食宜清淡,勿过食肥甘厚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有“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之说。

3.烹饪选择 中国烹饪历史源远流长,烹饪方法有几百种。不同的烹饪方法对食物的营养价值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4.饮食禁忌 首先是防止误食,其次是病症的饮食禁忌,最后是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饮食养生的材料

五谷为养

所谓“五谷为养”,包括大米、小麦、小米、玉米及高粱等。

薯类包括马铃薯、红薯、木薯等。

豆类主要为黄豆,还有绿豆、红小豆、豇豆、蚕豆等。

五菜为充

蔬菜是人们膳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根据蔬菜的结构性状及可食部位的不同,分为:叶菜类、根茎类、瓜果类、鲜豆类、花菜及食用蕈类等。

食用菌是指无毒副作用的新鲜或干燥真菌的子实体。

五果为助

五果助养机体,味多以酸甜为主,具补虚、生津除烦、止咳化痰、开胃消食、润肠通便等作用。包括水果、坚果等。

五畜为益

《黄帝内经》中所说之“五畜”,其实代表了所有动物源性食物,包括禽畜、鱼虾蟹等以及蛋奶等。

调味品的应用

调味品是在烹调过程中用于调和食物口味的一类原料的统称,一般用量不宜多。调味品可以在烹调中调和五味,有去腥解毒、增进食欲、促进消化之功。

发布于 2023-01-10 09:33

免责声明:

本文由 ewayfree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