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掉队,互联网金手指对在线医疗束手无措

紫禁城
紫禁城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5 浏览

从千团大战、在线旅游,到外卖平台、网约车,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补贴来培育用户习惯,通过“烧钱”获得规模效应,经过互联网的点石成金,无数传统行业或者被颠覆,或者焕然一新。

然而,互联网之手,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却难以有所作为。

互联网医疗三大巨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背靠雄厚资本,在疫情红利之后,也无一不面临市值下跌。

2021年2月16日,平安好医生市值突破1700亿港币,然而,时至今日,其市值已经跌至仅615亿元。

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最成功的医药电商。作为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杰出代表,将电商模式移植至医药领域,也再次复制成功。

以京东健康为例,2021年上半年,公司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为118亿元,占总收入比例高达86.76%。阿里健康营收达155.18亿元人民币,其中,医药电商平台收入达132.16亿元,占比约85%。

成熟的电商模式,背靠国内两大最成功的电商平台,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医药电商发展迅猛。

与二者相比,平安好医生的医药电商景气度远远不如。平安好医生的健康商城板块营收37.14亿元。

平安投入巨大的是在线医疗。

好医生真的贵?

与电商业务相比,在线医疗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平安好医生上半年财报显示:净亏损8.79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的2.13亿元净亏损额度扩大312.4%。

亏损增长,除履约成本提升之外,投入在线医疗,平安好医生需要在供给端为用户提供更好服务,加大名医供给端投入。

互联网金手指对在线医疗束手无措。

与教育行业类似,低频刚需,很多线下场景难以为线上取代。而且严重依赖人力,边际成本难以降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优质医生资源有限,平安好医生采用双医模式,类似在线教育中的双师模式。利用人力成本更低的助理人员负责非诊疗工作,从而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然而,教培行业可以利用大师课形成规模效应,医疗却只能一对一。即便无限“压榨” 名医,每天每人能接待的患者依旧有限。

这就意味着,短期内持续亏损,长期内难以盈利。

为此,平安好医生大力拓展外部医生资源,目前平台已有累计超过3.8万来自全国的医生。

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对资源进行调配。闲时的医疗资源,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这自然有助于解决部分就医问题。

问题在于:如何保证给我看病的真的是个合格的医生?

如果说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影响的是企业盈利,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影响是整个行业的可持续。

平安好医生一直寄希望于AI医疗,且对外宣称准确率在98%。然而,AI医疗的实际应用还仅停留在分诊和辅助上,离实际诊断还很远。

在线教育之战,烧钱之后,并无赢家。在线医疗,在政策约束和技术手段之下,更是难有作为。

 平安好医生,离不开平安

背靠中国平安这棵大树,平安好医生自然好乘凉。

截至2021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累计注册用户数达到4亿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近5500万人,增长率为15.7%。其中,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近一年内累计付费用户数达3210万人,同比增长69.6%。

在4亿注册用户中,其中有超过两亿的平安集团体系内的用户。平安好医生则通过平安集团旗下众多子公司APP中的插件为其引流。如平安金管家将“问医生”入口放在醒目位置。点击页面后,可通过健康导航,完成问诊、买药。

同一系统下的引流无可厚非,淘宝、京东都在页面设置流量位和开辟入口,吸引原有C端用户。

然而,根据2020年数据,公司前五大客户依然来自于平安系附属公司或其紧密关联方,其中第一大客户平安寿险全年采购额达到15.86亿元,占比营收总额超过20%。

2015年及2016年以及截至2017年9月,平安好医生的前五大客户分别贡献收益占总收益的75.6%,40%及31.4%。在黑猫投诉平台,不少平安前职员反映强制购买体检卡等平安好医生产品。

对B端企业客户的依赖,盈利难,同自我造血能力差一样,一直是横亘在平安好医生眼前的大山。2021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为人民币11.04亿元,较2020年上半年的人民币6.79亿元增加62.6%。

急速上涨的营销费用,即将触顶的用户增长,对平安好医生而言,C端用户的付费习惯尚待形成。

互联网医疗模式探索

2014年,阿里巴巴斥资1.71亿美元控股中信21世纪股份有限公司,而后更名为“阿里健康”;2018年,平安好医生成功在港股融资11亿美元,成为“互联网医疗第一股”;2020年,京东健康在港股上市,也就是互联网医疗“三巨头”。

三巨头的共同之处在于,想要搭建完整闭环,以打通诊前、诊中和诊后整个看病流程。

然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医药电商营收占比均超85%,与其说是在线医疗,倒不如说是电商。投入在线医疗的平安好医生,也难以找到高效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医疗绝不仅仅是把线上服务转移到线上,而是创造更多服务模式。微医控股在4月份一度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然而,微医同样面临连续亏损状态。

与三巨头不同,微医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底,平台连接过内超过95%以上的三级甲等医院,平台注册医生超过27万名。

然而,随着大型公立医院自建互联网医院,微医模式同样面临考验。其上市申请依然未能通过聆讯。

8月底,赴港递交招股书的智云健康再次引发业内关注。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共50万家。2020年全年我国共注册6.1万家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3.3%;2021年上半年注册数量为14万家,同比增长115.4%。

字节也想要分一杯羹。2020年5月,字节跳动以5亿元人民币收购百科名医,直接对标百度健康医典和腾讯医典。同年11月,其在北京成立“松果门诊”;12月10日,字节跳动并购小荷医疗。

2020年底,字节跳动成立专门负责大健康业务的极光部门,该部门由前百度副总裁吴海峰带领,对外统一品牌为“小荷健康”。综合线上、线下,字节试图构建完整闭环。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在2013—2015年前后也一度站在风口,但随后便进入寒冬。人人都相信这是个巨大市场,但没有人知道到底何时才能实现。

-END-

发布于 2023-01-14 04:01

免责声明:

本文由 紫禁城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