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师7大技能:梳理指标体系
大家好,我是爱学习的小xiong熊妹。
有小伙伴问:除了分析方法,数据分析师还要掌握哪些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梳理指标体系了。在招聘的时候,这是数据分析师的一项硬技能要求。
那么该如何梳理呢?今天简单分享一下。
一、什么是指标体系
用一系列指标来描述业务,即为指标体系。业务很复杂,用一两个指标很难说清楚的时候,就需要指标体系来描述。比如一个拉新活动:注册APP后领5元券购物,整个业务流程很长,因此需要很多指标才能描述(如下图)。
有些业务看似很简单,也需要搭建指标体系。比如内容审核,看起来只需三步:
打开一条视频
标准:是否有问题
有问题的,标注问题类型
但是实际情况下:
待审核的内容很多,审核员也很多,存在工作分配问题
工作量大了就可能出现排队,存在审批效率问题
审核可能出错,可能出现投诉和重申,存在质量问题
因此,也需要好几个指标,来系统描述业务情况。二、为什么要梳理指标体系
常见的有2种情况:新上线的业务,要新设监控指标
老业务,有一堆零散的指标,没有条理
这时候,就需要数据分析师主动进行梳理,搞清楚:到底哪个指标才是关键
到底指标之间是啥逻辑关系
到底该怎么呈现指标更合适
那么,该怎么梳理呢?三、基础梳理方法
梳理指标体系,要抓四个关键:第一:用户操作流程
第二:业务运作流程
第三:数据采集多少(得有数才行!)
第四:考核业务的KPI是什么(这是关键指标)
还拿拉新活动举例子,文章开头展示的是用户操作流程。常规的考核业务KPI,通常有两部分:拉新人数(考核数量)、拉新后消费人数(考核质量)。有趣的是:虽然流程很长,可实际业务能做的动作却很少——换一张优惠券/改个海报而已。其他都是常规购物流程,拉新部门管不了。因此设计指标体系就相对简单。整体情况:拉新人数、拉新后总消费人数、拉新后用券消费人数转化漏斗情况:从拉新活动页面到最终用券消费的转化漏斗四、梳理指标例子之二
上边的例子,是典型的用户操作流程复杂,业务运作流程简单。有可能实际情况是反过来的:用户操作流程简单,业务运作流程复杂。比如内容审核,用户操作只有2步,但是业务运作是很复杂的(如下图)。考核的KPI指标,可能有审核总量,正确率,延迟率三个,因此要描述流程,可能需要一大堆指标,分别描述:整体情况:总进件量、已分配数量(审核队列中数量)、已完成数量、正确数量。
延迟情况:有延迟风险件数,已二次分配数、二次分配后完成数,实际延迟件数。
出错情况:错误数量、错误率、二次复核完成数、二次复核完成率,二次错误数量。
注意,这里有些指标是不能直接记录的,需要定规则,做计算。比如何为“延迟风险”?可能需要先有个延迟的定义(比如分配后30min内必须审完,超30min算延迟),再结合平均审核时间(比如5分钟)。那么一个审核件分配完大于20min未审,可定为延迟风险。这些定义和规则,都是需要和业务部门沟通确认的。这样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可用性。五、梳理指标体系要点
从上边两个例子对比可以看出,梳理指标体系要点在于:理解用户/业务流程。实际上,上边还是简单流程,因为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其他流程相关性小。牵一发动全身的流程才是最复杂的。比如上一个促销活动:要做广告吸引用户
要关注用户实际消费
要关注商品库存
缺货了要调货,不理想要加码投放
用户流程与业务流程都很复杂,自然要搞很多指标才能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