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互联网这场“能源危机”?
关于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主要是想引出一个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而不是所谓的“指导性”的文章。由于现在业内人员跳槽频率太高,外加公司名气小说出去装不了哔,经常也需要兼一下运营岗。在做了两方面工作之后,我自然而然也要面对“大众化”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我的产品用户少;一个是为什么我们订阅号粉少、阅读量少。
在经过了和业内老司机探讨、自己设计各种方法测试、资源的互推互换、切换文风、到处查资料等等一系列折腾以后,个人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互联网行(虽然我一直强调我们是游戏行)似乎是发生了“能源危机”,尤其是对于我们初创小公司小项目来说,这场“能源危机”影响颇大,而且是一种可以从推广、运营一直蔓延到产品甚至蔓延到决策层的大麻烦。
一、“天然气”一样的付费流量
目前来说,无论是视频站的贴片广告,还是朋友圈广告,又或者是门户网站的广告位,这些都是目前品牌营销获得流量的常见办法。在目前这个品牌本身营销内容不算高的大前提下,这样的付费流量就相当于互联网营销领域的“天然气”。
然而目前这样的传统互联网付费广告,效果和性价比不断在下降(根据著名的3秒理论)。同时优秀的流量越来越少(你根本分不出来哪些是水分,哪些是高质量的,有的门户很出名,但是广告效果垃圾的要死)。而且入坑互联网行的企业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我说,整个数字推广系统面临着一场“能源危机”。
二、一些数据
粗略的从一些第三方机构(非互联网机构,因为感觉那里面一拧能拧出不少水来)弄到一些数据。
流量获取的成本是越来越高,微信朋友圈的CPM(每获取1000个用户曝光的所需成本)约为180元,也就是你每让1000个用户看到你的广告,就要花180元,而且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用户看到了,不知道转化率有多少的前提下哦,亲。
另外一方面,就算流量花钱弄来了,投资回报率和转化率也在不断下降。广告的点击率,软件的下载率以及商品的成单率也只有万分之几到千分之几来回(本人亲测的结果大约是千分之7,是游戏类产品,其他行业可能稍有出入)。
嗯,就算是拿下了天猫的首页,外加卖的产品是限时爆款,这样的组合,转化率也只有10%左右。
就算是现在炒的特别火的“网红”的概念,顶尖网红推广和他领域相关的产品,(例如若风推广鼠标键盘),转化率的最高值也只有20%。
也就是说推广上大概有80%以上的钱是无效的,甚至可能更多。因为优质流量难找,也就罢了,最关键的是,优质流量不仅难找,而且“看似优质”的流量特别多,各种鱼龙混杂。比如某APP在游久挂广告,然而每天给他们带来的点击就60以下……怕的不是目标难找,是不仅目标不好找,而是半道各种冒充的,而且这些冒充的还真都是些大牌(虽然都是些对你没什么帮助的大牌),这样是最容易被骗到的。
三、我们如何面对这场“能源危机”?
实话是我真不知道。
然而我相信科学总是相通的,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我们能否从自然科学中找到一些启示来想办法增加推广转化率呢?
既然我把流量比作了“能源”,那么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用能源干的最多的事情,或许是“做功”吧。
根据热力学原理,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任何热机不能全部地,连续不断地把所接受的热量转变为功。同理,我认为推广的转化率是不可能达到100%的。
但是能量上是有提高做功转化率的方法的,比如减少摩擦和各种阻力;原料的更完全燃烧。
对应到我们的工作中是否可以理解为,减少和用户们的隔阂,让产品更加亲切更加接地气;宣传推广的时间段和位置更加精细和符合用户习惯。
另外根据欧美公司的内容营销习惯,总结出来有几点我也觉得可以参考一下。首先是内容的定位明确,比如红牛就是能量饮料,G2A.COM就是个卖游戏的网站;第二是内容“个性”,比如G2A.com“嘶吼”型的广告,可口可乐红,百事可乐蓝,任天堂的可爱风格;最后是内容的连贯性,也就是内容个性上的保持,比如“使命召唤”系列一直走的是写实战争射击类游戏,“旺旺”食品多年以来的“浮夸风”广告等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李红袖(微信订阅号:Qinghua_Game)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