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存款是什么(解读互联网存款到底是啥)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互联网存款”一说,当在互联网上存款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概念。
很多人可能都在各大平台上(比如陆金所、京东金融、支付宝等等)看到过这样的产品。比如长这样的:
粗一看,这个和以往去线下网点买的存款产品差不多啊,也是定期5年,利率貌似高一点点。
很多人不禁会问,近期所有的平台全部下架了这些互联网存款产品,为什么呢?平台在担心什么?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听我慢慢道来。
01
在国内,银行是特许金融牌照,只有银行可以揽储吸存,很多理财公司去吸收投资人的钱,最后都会被定性为“非法吸存”。
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不恶性竞争,央行会规定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意思是,各大银行你们都不要造次啊!价格是严格管控了的,大家都差不多,谁也不要冒头!
于是,这么多年来,不管是存工行、农行、建行,大家的收益差距都不大,最多就是这家多送你一桶油,那家给你多送一袋米一类的,再就是看银行客户经理谁的本事更强,与客户关系好坏了。
像我爸这种保守型投资者,唯一信任的就是银行存款。找个本儿,记下每一笔存款的到期时间,以及可以拿到的利息。
如果临时要用钱,一翻本子,还有一个月就到期了,舍不得舍不得,现在不能取!宁愿不花钱,也要把利息全部拿到手再说。
0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到来,基金、保险、贷款、存款,革命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一些走在行业前列的互联网银行,成为第一波“吃螃蟹”的银行。
和以往线下的存款不一样,互联网存款主打什么卖点?
以前的存款几万起存,好,我的10块就可以开始存。
以前的存款到期了才能取,提前取出来只能按照活期利息计算,好,我的灵活存取,期限一个月,三个月,也可以按照约定的利率给你算利息。
以前的存款还要去网点搞个存款凭证,好,我完全纯在线操作,不用跑银行,好多渠道可以一键存入。
于是,互联网存款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害怕P2P高风险,又有一些互联网投资理财的年轻人。
当p2p狗血离场时,互联网存款逐步开始承接了很多投资者的资金。这些互联网银行的存款规模一下子就几十、几百亿的快速上涨。
这在很多中小银行眼里,那简直就是红了眼,内心羡慕嫉妒恨啊。
他们的内心os是:几十号人辛辛苦苦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拉存款,一年存款增速根本不咋动,依托互联网渠道,这些新银行竟然来钱这么快!赶紧上马,我们也要搞!
于是,一边是急寻安全投资渠道的客户,一边是急需扩大存款规模的中小银行,一拍即合,市场喷发。
03
理一理,互联网存管迅猛发展的背后,谁最受益?谁又最吃亏呢?
首先看客户,普通人投资时很大程度上看收益与风险,如果还能体验很好,效率很高,那当然首选。从客户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存款OK的。
其次看银行,参与互联网存款业务的主要是中小银行,尤其是小城商行与民营银行,以往各家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都非常高,也就是说他们付出的利息成本很低,而如今成本上涨到了5%左右,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想赚得多,又想规模大,哪有那么容易啊!面对着互联网化的滚滚浪潮,很多中小银行不得不上……
第三看国有大行,作为规模和实力都很大的大行来说,由于网点多吸储能力强,这些几十亿几百亿的存款搬家,面对他们几万亿的规模来说,虽然有那么点点波澜,但暂时还无法构成巨大的威胁,要说吃亏,还说不上。
第四还要看看互联网平台,不管是存款还是贷款,人家把广告位给谁不给谁,哪个力推哪个不力推,哪个放在主页,哪个放到下面一点,这些都是平台说了算,他们稳赚引流费用,一般来说,按照存款规模的千分之2-3左右,比如一家银行存款规模10个亿,平台的引流费用就可以高达两三百万。
也就是说,整体来看,互联网平台才是“稳坐钓鱼台”的人,那么多家银行都找上门来合作,何乐而不为。
而要说吃亏,中小银行也就是成本上涨,大不了贷款利率也跟着上涨嘛,少赚点还可以可以赚的,大银行有一部分存款搬家,但还构不成威胁,尚可。
04
那这样看来,平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什么平台一夜之间都下架了?这么香的钱大家为啥不赚了?
这就要回到金融作为国之重器,作为经济的血液,一切都要在监管的规范之下行动。
在马爸爸爆出近年以来最惊天的炸雷之后,监管内心是震怒的:这么多年来,我们给你的金融创新开了多少绿灯,让你默默赚了多少钱,你现在来说,我们没有金融系统性风险,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系统……
这不,一把接着一把的大刀,朝互联网金融毫不留情的砍了下来。
先是互联网小贷,这些大厂再也不能无限制放大杠杆了,再是互联网存款,人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曾公开表示,近年来,多家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平台推出存款产品。
“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此类金融业务,属‘无照驾驶’的非法金融活动,也应纳入金融监管范围。”
蚂蚁赶紧带头下架所有互联网存款产品,其他平台一看,哎哟,这信号很强烈啊,再赚钱也不能做了啊。
当然,背后肯定有很多大家都看不到的窗口指导、规范文件,有一个说法是“曾经有一个监管的领导,面对面给一家银行的负责人看了文件,负责人心领神会,默默撤掉了所有平台上的贷款产品”。
05
那监管到底害怕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决绝的砍掉这些业务?
其实,孙天琦说得很明白:
(一)部分银行互联网平台存款增长迅速,规模较高。有的中小银行从今年4月才开通互联网平台存款业务,短短几个月时间已吸收存款200多亿元,占其各项存款的比例快速攀升至25%。某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总额甚至占到其各项存款的70%。
(二)部分银行依靠互联网平台吸储,存款结构大变。某家银行的储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在2019年末时仅为36%,而目前这一比例已经飙升到85%,平台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达83%,主要是异地个人储蓄存款,平台存款已成为存款的主要来源。
(三)部分高风险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吸收存款,有的占存款的比例已达70%。这些高风险机构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互联网平台存款占比过高进一步增加了其负债资金的不稳定性,饮鸩止渴,流动性隐患突出。
(四)部分银行依靠平台存款弥补流动性缺口,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同业融资。部分问题中小银行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同时受到挤压,依靠互联网平台存款使其得以维持存量负债周转或支撑资产扩张。如某家银行今年以来的同业负债大幅下滑,同期的互联网平台存款却实现较快增长。从更深层次看,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对同业融资的替代,实质上银行与银行间的同业关系,变成了异地储户与银行的直接关系。但是,同业风险识别能力高,储户风险识别能力低。
他提出的风险包括:
(一)互联网平台模式为客户提供了存款购买接口,实质是存款营销行为
(二)地方法人银行突破了地域限制,存款业务已拓展至全国。
(三)有意突出存款保险保障的宣传,暗示“零风险、高收益”,便于用较高利率吸引储户。
(四)互联网平台存款的特有属性,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五)提出了风险应对的新课题。
简单翻译来说,就是:
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中,互联网存款的规模占比太大,而且如今,不少中小银行的经营能力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不够,如今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渠道,在全国范围内吸存,万一哪一天"云挤兑”了可兜不住,引发的社会风险巨大,造成的破坏力比以往指数级提升。
这可是银行,不是P2P,老百姓的血汗钱交给你,可是沉甸甸的分量,不能把信用都彻底搞没了。
所以,监管要砍掉的是这种从互联网平台上存款的模式,但是,并不是说就不能做互联网存款了。各家银行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去吸收存款!当然肯定是要在本地吸存(互联网银行除外),这样风险更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