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数据是什么(解读最全的运营数据指标)
运营和数据分析脱离不开关系。业务的洞悉决定了数据分析结果的上限,数据技巧只是逼近它。
每个产品和运营都应该洞察业务指标,希望通过本文,让新人对业务指标的分析有一个大概框架。文章的内容会给你「宽」和「泛」的感觉,希望对新人有帮助,老人一笑而过就行了。
用户获取
用户获取是运营的起始,用户获取接近线性思维,或者说是一个固定的流程:用户接触-用户认知-用户兴趣-用户行动/下载。每一个流程都涉及多个数据指标。
渠道到达量
俗称曝光量,即产品推广页中有多少用户浏览。它可以在应用商店,可以在朋友圈,可以在搜索引擎,只要有流量的地方,都会有渠道曝光。
曝光量是一个蛮虚荣的数字,想一想现代人,每天要接触多少信息?其中蕴含了多少推广,最后能有几个吸引到用户?更多时候,渠道到达量和营销推广费挂钩,却和效果相差甚远。
广告和营销还会考虑推广带来的品牌价值。用户虽没有点击或和产品交互,但是用户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未来的决策。然而品牌价值很难量化,在广告计算中,系统只会将用户的行为归因到最近一次的广告曝光。
广告点击量称为CTR,广告点击量/广告浏览量,除了广告,它也应用在各类推荐系统的评价中。
渠道转化率
既然广告已经曝光,那么用户应该行动起来,转化率是应用最广阔的指标。业界将转化率和成本结合,衍生出CPM,CPC,CPS,CPD,CPT等。
CPM(Cost Per Mille)指每千人成本,它按多少人看到广告计费,传统媒介比较倾向采用。CPM推广效果取决于印象,用户可能浏览也可能忽略,所以它适合在各类门户或者大流量平台采用Banner形式展现品牌性。
CPC(Cost Per Click)指每用户点击成本,按点击计价,对广告主来说,这个比CPM的土豪作派理性多了。也有很多人会认为,CPC不公平,用户虽然没有点击,但是曝光带来了品牌隐形价值,这对广告位供应方是损失。
CPA(Cost Per Action)指每行动成本,按用户行为计价,行为能是下载也能是订单购买。CPA收益高于前两者,风险也大得多,它对需求方有利对供应方不利。
以上三种是常见的推广方式,CPT按时间,CPS和CPS算在CPA的范围内。渠道推广是依赖技术的行业,用户画像越精准,内容与用户越匹配,则越容易产生收益。
还有一种指标eCPM(effective cost per mille),每一千次展示可获得收入,这是广告主预估自身收益的指标。
渠道ROI
ROI是一个广泛适用的指标,即投资回报比。
市场营销、运营活动,都是企业获利为出发点,通过利润/投资量化目标。利润的计算涉及财务,很多时候用更简单的收入作分子。当运营活动的ROI大于1,说明这个活动是成功的,能赚钱。
除了收入,ROI也能推广到其他指标,有些产品商业模式并不清晰,赚不到钱,那么收入会用其他量化指标代替。譬如注册用户量,这也就是获客成本了。
日应用下载量
App需要下载,这是一个中间态,如果不注意该环节也会流失不少用户。应用商店的产品介绍,推广文案都会影响。有些动辄几百M的产品,常将部分安装留在初次启动应用时以补丁形式完成,如各类游戏,就是怕漫长的下载时间造成玩家流失。
第三方平台下载到用户注册App,这步骤数据容易出错,主要是用户对不上。技术上通过唯一设备ID匹配。
日新增用户数
新增用户数是用户获取的核心指标。
新增用户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增长和推广增长,自然增长可以是用户邀请,用户搜索等带来的用户,而推广是运营人员强控制下增长的用户量。前者是一种细火慢炖的优化,后者是烹炸爆炒的营销。
用户获客成本
用户获取必然涉及成本,而这是运营新手最容易忽略的。获取新增用户,运营都应该知道的事
获客成本应该直接和新增用户的财务挂钩,比如地推费用,新用户礼品。但是整个产品的运营环节成本不应该计算入内。直面上的获客成本成本,微信粉丝在10~20元,产品根据不同业务形态价格差异极大。金融理财类的产品,一个有效用户成本超过四位数,非常夸张。而行业的整体获客成本仍旧在上升。
一次会话用户数
一次会话用户,指新用户下载完App,仅打开过产品一次,且该次使用时长在2分钟以内。这类用户,很大可能是黑产或者机器人,连羊毛党都算不上。
这是产品推广的灰色地带,通过各种技术刷量,获取虚假的点击量谋取收益。该指标属于风控指标,用于监管。
用户活跃
用户活跃是运营的核心阶段,不论移动端、网页端或者微信端,都有相关指标。另外一方面,现在数据分析也越来越注重用户行为,这是精细化的趋势。
日活跃用户/月活跃用户
行业默认的活跃标准是用户用过产品,广义上,网页浏览内容算「用」,在公众号下单算「用」,不限于打开APP。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用户运营,如何做好活跃用户的数据分析》。
活跃指标是用户运营的基础,可以进一步计算活跃率:某一时间段内活跃用户在总用户量的占比。按时间维度,则有日活跃率DAU、周活跃率WAU和月活跃率MAU。活跃用户数,衡量的是产品的市场体量,活跃率,看的则是产品的健康。
可仅仅打开产品,能否作为产品健康的度量?答案是否定的。成熟的运营体系,会将活跃用户再细分出新用户、活跃用户、忠诚用户、不活跃用户、流失用户、回流用户等。流失用户是长期不活跃,忠诚用户是长期活跃,回流用户是曾经不活跃或流失,后来又再次打开产品的活跃用户。
通过不同的活跃状态,将产品使用者划分出几个群体,不同群体构成了产品的总用户量。健康的产品,流失用户占比不应该过多,且新增用户量要大于流失用户量。
PV和UV
PV是互联网早期Web站点时代的指标,也可以理解为网页版活跃。PV(PageView)是页面浏览量,用户在网页的一次访问请求可以看作一个PV,用户看了十个网页,则PV为10。
UV(Unique Visitor)是一定时间内访问网页的人数,正式名称独立访客数。在同一天内,不管用户访问了多少网页,他都只算一个独立访客。怎么确认用户是不是同一个人呢?技术上通过网页缓存cookie或者IP判断。如果这两者改变了,则用户算作全新的访客。
PV和UV是很老的概念,但是数据分析绕不开他们,除了产品上各页面的浏览,在第三方平台如微信,各类营销活动都只能通过Web页实现,PV和UV便需要发光发热了。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微信浏览器不会长期保留cookie,手机端的IP也一直变动,基于此统计的UV会有误差(不是大问题,只是uv中的新访客误差较大)。这里可以通过微信提供的openid取代cookie作为uv基准,需要额外的技术支持。
用户会话次数
用户会话也叫session,是用户在时间窗口内的所有行为集合。用户打开App,搜索商品,浏览商品,下单并且支付,最后退出,整个流程算作一次会话。
会话的时间窗口没有硬性标准,网页端是约定俗成的30分钟内,在30分钟内用户不管做什么都属于一次会话。而超过30分钟,不如出去吃个饭回来再操作,或者重现打开,都属于第二次会话了。
移动端的时间窗口默认为5分钟。
用户会话次数和活跃用户数结合,能够判断用户的粘性。如果日活跃用户数为100,日会话次数为120,说明大部分用户都只访问了产品一次,产品并没有粘性。
用户会话依赖埋点采集,不记录用户的操作,是无法得知用户行为从哪里开始和结束的。另外一方面,用户会话是用户行为分析的基础。
用户访问时长
顾名思义,用户访问时长是一次会话持续的时间。不同产品类型的访问时长不等,社交肯定长于工具类产品,内容平台肯定长于金融理财,如果分析师发现做内容的产品大部分用户访问时长只有几十秒,那么最好分析一下原因。
功能使用率
除了关注活跃,运营和数据分析师也应该关注产品上的重要功能。如收藏,点赞,评论等,这些功能关系产品的发展以及用户使用深度,没有会喜欢一个每天打开产品却不再做什么的用户。
功能使用率也是一个很宽泛的范围,譬如用户浏览了一篇文章,那么浏览中有多少用户评论了,有多少用户点赞了,便能用点赞率和评论率这两个指标,然后看不同文章点赞率和评论率有没有差异,点赞率和评论率对内容运营有没有帮助,这些都属于功能使用率。又譬如视频网站,核心的功能使用率就是视频播放量和视频播放时长。
微信公众号指标即可以单独说,也能把它作为产品的功能延伸看待。图文送达率,转化分享率,二次转化分享率,关注者增量等和本文其他指标一脉相承。只是第三方数据多有不便,更多分析依赖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