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帖】自组织社群经验分享,从创建到爆火再到衰落全过程

HONDA
HONDA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6 浏览

 【经验帖】自组织社群经验分享,从创建到爆火再到衰落全过程

本文介绍,自组织的17届产品岗微信社群,从创建到爆火再到衰落的全过程,以及最新的迭代规划。

【自组织社群V1.0】

背景:16年2月-6月,在校学生找实习

目标群体:17届(大三、研二等)有意向做产品经理的在校学生

主要需求:实习招聘信息、实习面试经验、实习内推、产品岗入门问题

竞争优势:信息获取成本低,精准触达

1、创建:

学习旭神去年的成功模式,在其指导下初期就建立了产品禁聊群和可聊群。禁聊群通过各种群规限制,只共享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效率。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可聊群充分释放交流需求,完全自由随意聊天,甚至允许广告、撕逼。

2、导流:

从旭神大QQ群导流来150人左右,以北邮17届为主,还有少量的16届,作为产品岗优秀生源地,北邮学生质量真心不低,全国各地大二大三就在产品Q群混,基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同时,我在多个互联网讲座、实习的微信群,尝试发一段话的广告,暴力引流。效果当然是不理想的,来加的学生相对而言基础差素质低,也就停止这么做了。如果社群初期就引入过多低质量用户,可能会压制意见领袖,没形成氛围就熄火掉的案例比比皆是。

3、成立初期

禁聊可聊2个群人数各在80-180人期间,我个人充当主要的内容输出者的角色,禁聊群发布实习信息90%以上的信息是由我产出,花费挺多时间复制粘贴。同时借助自己产品实习和面试经验上的优势,在可聊群中充当主要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话题内容。

1)禁聊群初期内容:

散招实习信息占了初期绝大多数的内容,由于是自己搜集,也就短平快些:

招聘信息原则上为3日以内发布的北上广深杭的互联网公司产品岗实习 招聘JD必须附带公司邮箱。

实习是只针对于在校学生,最快最好的信息源当然是来自于N多高校的论坛,为提高效率,我就从应届生论坛(关键词搜索产品实习)、来去实习(网站已挂)方便的转来北邮人、水木社区、饮水思源等优秀高校论坛的实习贴。当招聘内容不够时候,才考虑去拉勾、脉脉、大街、实习僧这些比较大的招聘平台,转优秀公司的实习招聘链接过来,几乎不会去转各种公众号或者实习网站的帖子。

2)禁聊群初期群规:

仅共享互联网产品岗有效信息,禁止广告等无关内容,禁止提问等任何形式对话,发错则必须及时撤回。

禁聊群初期就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禁止任何无关链接,特别是转发截图、软文、讲座、资料包文章,一般不予警告直接踢出违反者。

做的更绝的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对话、提问(例如:招聘JD没写薪资啊,这个实习地点在上海的哪个地方呀,这家公司hr很脑残),一经发现直接踢出。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禁聊群信息的纯洁,让大家获取信息成本降低,很多人也就让提醒群消息或者置顶,同时也能清除掉一些不守规矩、需求弱的成员。

当然,如果他真觉得这个群对他有效,被踢出后通常会再加进来,严格的群规很大程度上保证成员质量,但也严重挫伤了发言积极性,这也就需要可聊群发挥作用了。

3)可聊群初期内容:

初期,我作为意见领袖会引导大家讨论一些正经话题,例如如何获取知识提升自我,面试经验技巧等等,而后成员数量增长鼓励更加多元化的交流,水群、开车、互黑,甚至广告、撕逼都可以的。作为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可聊群,就是要充分释放大家聊天积极性。只要聊天活跃度起来,我个人就不用花过多时间在群里面了。

4)可聊群初期群规:

欢迎聊天,随意拉人,不禁广告。

我们是自组织,没有利益绑定,任何广告存在即合理,这是开放自由的重要标志。随意聊天,各式各样的水群互黑玩耍,只要消息量足够,发了无价值的广告,各种诱导分享的链接都能快速淹没掉,对大家没什么大影响,反正大家都是屏蔽群,闲了来看看。每个人在这里都非常的自由,也就有更多人加入进来,喜欢在这里聊天,熟悉,好心或者为存在感而去禁聊群共享有价值的信息。

4、中期迭代

社群1.0的中期后期,也就是4月、5月、6月,腾讯阿里百度网易京东等等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全国范围的暑期实习生招聘,这是17届产品群体的重要时期。大家对有效信息的需求发生变化,人员爆发式增长,整个群体活跃起来。于是,就做了这样的调整:

1)禁聊群:

重点共享互联网大公司产品岗的招聘进展、面试经验、霸面情报。

原先我搜集发布的散招实习大大减少(过了开学季供需都减少),只挑选优质公司实习信息发布,引导大家共享春招实习招聘的各种进展。于是,禁聊群常常是这样的消息:我完成了阿里xx部门的电话面试;今天晚上腾讯提前批女面试官问了xx问题;广州场的面试时间地点在xx接受霸面;腾讯的xx部门确认到武汉进行面试可能招2个人。这一下子,就和别的社群公众号微博完全区分开了,自由共享的内容优势凸显,也因此人数暴增。

2)可聊群:

自由聊天、随意广告、适度撕逼、欢迎约约。

大家在可聊群获得了充分的交流,很容易就找到发布信息的人,在大群中问问题、膜拜、互黑。人数和信息量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也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想到的事情。例如,扒皮业内的xx骗子,约架xx出言不逊的人,出现了几起网络暴力。我的应对是——不过多干预。相信群的自净功能,毕竟我们的水群量很高,日聊天信息量可以达到1000条以上,且相信这个社群的产品岗学生素质不低。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群规本来就是随意聊天,这是个自组织自运营的开放社群,你们想怎么聊就怎么聊,又没明确的归属啊!以腾讯百度京东360为主的线下校招面试,促进很多同城跨城人员的线下交流,在线下约起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所以,群规也就增加了适度撕逼,欢迎约约。

5、后期总结

1)模式成功:

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为高效信息获取慕名来到禁聊群→禁聊群严禁对话加入可聊群释放交流需求→可聊群当中混熟寻纯公益好心或者刷存在感贡献有价值的内容到禁聊群→禁聊群内容质量提升吸引更多人加入。这样,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没有主导者花费大把心思管理的情况下,形成了自由平等开放的社群,逐渐壮大良性发展。

2)复制失败:

在社群1.0后期,可聊群友实习2C方向的产品比较多,有很多运营方面问题,也有很多人转行做运营,我主观判断成员走运营方向的比例不低(未全面调研),想着毕竟产品运营不分家,岗位门槛在学生意识中都不算高,重合度肯定不会低,于是应大家要求建立了运营可聊群,也确实得到非常多群友的积极响应。

运营岗群的初期,产品方向的学生大于运营方向,为了尽快形成运营岗的主流氛围,想快速把产品群的模式完整复制成立禁聊、可聊运营群,我自己做了一个鲁莽的操作:在十余个低活跃的讲座、互联网实习僵尸群(不去高活跃群主要碍于个人面子,不好意思破坏人家生意砸场子)当中发文字广告,暴力引流,引来相当多低质量成员。

本身由于运营岗方向很多,学生很难了解全面,对运营岗的门槛过于低估,不怎么了解就说,我要去找运营岗实习(当时已经6、7月);为什么这个渠道运营岗还有这个产品运营岗的招聘JD没有要求写微信微博文案的呢(有些学生误以为运营=文案编辑)。很大部分成员不知道互联网运营岗位有哪些工作方向,每个方向具体做什么工作内容,就这样进来了。于是,产品们本来想到这里找运营大神获得自己成长开拓视野的,却变成了一味的单项输出答疑,被无聊的问题缠绕,打消产品活跃分子们讨论热情,最终结果自然也就只是很多小白打消了从事运营岗的念头不再发言而已。

运营岗可聊群的热度起不来,社群1.0的模式也就无法成立;禁聊群全成我个人搜集的实习信息,持续单向输出,无人积极共享,运营岗社群生态算是恶性循环下去,崩溃掉。最终,在7月中旬解散运营岗的禁聊可聊群,认可我们模式的原成员,加我好友,导入到禁聊②可聊②群,解决善后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群2.0期间成员岗位分化,针对运营岗的交流需求也能在原有的可聊产品大群中满足。

【自组织社群V2.0】

背景:16年7月-10月,秋季校招找工作;16年11月-17年5月,需求多样,群体分化

目标群体:17届(大四、研三等)决定从事产品经理岗位的应届生

主要需求:实习交流、秋招情报、面试经验

竞争优势:更为稀缺、全面的校招情报

1、快速扩张

7月开始,众多成员进入到实习阶段,17届的主要需求由找实习转为校招求职。成员需求的变化促使社群转型,2.0诞生。

原有的1个禁聊1个可聊群早就无法满足大家的热情,社群1.0后期新增的禁聊②可聊②两个相同模式的产品群很快都填满500人,鼓励大群分流去各种细分功能群,联合西安并新建广深港、沪宁杭、武成渝等地区可聊群。

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就要懵逼了,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群,在我看来这些群的出现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成员需求永远是群发展的动力,禁聊群人数爆满,想加的进不来,那就新建禁聊②群,可聊群也快满了,对应新建可聊②群。朋友拉朋友,禁聊②群人数成长速度远快于可聊,于是造成可聊②群的成员来自于禁聊②群的导流+可聊1群部分活跃成员+解散掉的运营群成员+当时的群主馨妹外部引流。可聊①②群没有完全沦为近乎相同的活跃成员,这主要是由群主顾梦有意识带动新人加入话题,个性化带动氛围的功劳。

到这里开始,总算用生态思维来思考社群发展了,我个人决不能管理过多群,每聊天群应该由活跃份子来做群主,做的各具特色。

2、转型初期中期

1)禁聊群转型后内容:

聊天记录、招聘信息、笔面进展、面试经验、hc情报及推测、霸面情报。

群的增加,要实现信息互通,1.0时候我在禁聊群是内容搜集发布者,而在2.0就可以完全放手,我的职责就是只将禁聊1群2群各种可聊群的聊天记录互传。校招信息不适合规模化固定渠道批量搜集,都是分散的信息,99%的内容都由群友主动发布,产生的信息足够多,经过几个月的磨合,质量也足够高。

校招环节太多了,内推、网申、内推面试、笔试、宣讲会、面试、补招太多太多环节了,是个人都会疯掉,禁聊群价值就是要整合尽可能完整有效有价值的信息。群里的老成员们,在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都很熟悉产生信任了,大家也都经过实习,能力视野获得成长,能够产出相当高质量的内容,很多内容对成员能起到极大的帮助。

诸如:

8月微店就有大规模产品岗电话和线下面试了,APP方向一面面试官xx特点,电话问了对微店的看法、淘宝与微店的比较、最喜欢的app、性格优缺点等问题;360的笔试是x月x日,58同城和有道笔试都在明天下午,珍爱网笔试在下周日;明天北京xx地点有xx公司的面试,据说是群面+专业面+总监面+hr面一天搞定;推测阿里校招平台型产品headcount是5个,听说蚂蚁菜鸟阿里云不招产品,高德招1个偏地图数据;更正楼上信息,阿里产品内推今天下午有面试,是菜鸟的,偏数据运营,面完状态就变成已回绝;网易武汉现场不接受霸面,京东深圳现场接受霸面且有成功霸上的;腾讯武汉产品策划和运营传言15个hc,至少会有sng手机QQ和QQ空间、mig电脑管家、cdg微信朋友圈广告等;腾讯第二批城市广州群面接受霸面简历产品200份挑了10个左右,单面没有霸面成功的,酒店里清场巡逻监控的比春招严太多了,有勇士通过货梯上到801房间交上简历了但没后续。

不可思议吧?大家能无偿共享这么多类型的高质量信息,只要信息足够多,哪怕是主观推测转述谣言的,通过互相更正,积极的讨论,只要综合足够多的情报,就能对个人求职产生极大的价值。群成员在校招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策略,这是2.0禁聊群的核心竞争力。

2)禁聊群转型后群规:

严禁对话、严禁广告、禁止不经发布人允许转本群信息到外部、改群名片为公司/学校-真实姓名定时清理未改群名片者。

依旧是保持严格的禁止对话广告,不过,对于有进行内容共享的生产者或者可聊群熟人是双重标准的。

谁说群规一定要冷酷无情大义灭亲呢?因为我们是自组织,没有什么品牌没有绝对的公平性,对于贡献者和活跃者,在禁聊群中理所当然的友好些,会@其提醒或者私聊提醒下,一般不会因其误发消息而踢掉。

新增不允许转信息到外部,其实是背离当时的自由共享理念,将禁聊群内容变得封闭,这实属无奈之举。

在7、8月校招内推期,群友积极的提供渠道帮大家内推,于是出现了激起民愤的事件:潜在我们禁聊群的个别公众号运营者不经允许将群友私人邮箱暴露(xx公众号为大家带来福利了,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截图,回复后台即可得到我们对接的xx公司内部员工),直接导致该群友的工作邮箱被低质量简历塞满,影响工作也影响正常的内推。这么个好心人牺牲时间贡献资源却遭遇不幸的事件,引起群内大讨伐,我担心本事件影响群内热心奉献自由共享的氛围,立马上了两条新群规,明确指出不经允许发到自己公众号牟利将遭到众多群友讨伐举报,同时清理不改群名片者。

事件后续也发酵为积极共享的生产者对无为伸手党的讨伐,思考之后,我个人也就打消了建立禁聊③群的计划,开始更严格执行群规,以不认真改群名片为主要依据清理成员提高门槛,半月时间里,两个禁聊群大概清掉70个,质量明显提升,群名片规范程度极高,也就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退1个,立马被拉入1个人的局面,禁聊群内容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

3)可聊群与功能群结合:

可聊群规为:自由聊天、随意广告、适度撕逼、欢迎约约。

我仅仅掌控着产品的禁聊两个群,其他的多个可聊群,各种细分功能都是由活跃分子担任群主,这就是自组织的魅力,没有绝对的物质利益和强关系,通过活跃的成员使得十几个群互联,形成真正的17届大产品圈。可聊1群太过于火爆了,分流出来可聊2群,由馨妹拉人,顾梦活跃氛围维护着,快速的形成高频活跃群。

两个主要的产品可聊群最高峰时候每天各1500+条消息。7、8月暑期多数人在实习,外地学生去北京实习人数很大,线下约的需求也集中爆发。大家对于求职招聘有各种各样细分需求,大群太过于杂乱不适宜深度讨论,这就衍生了更多的功能群。

优秀的功能群当然欢迎来可聊群宣传,也有人主动新建群的,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人,社群内的群没有什么主从之分,只因为里面活跃分子都互相认识,可聊群与功能群之间通过活跃分子形成了弱关系链接。

比如:

灰原组建的线上模拟群面的群,请了hr和工作的产品当面试官; 浩男的北京产品玩乐群线下约得很开心; 文浩牵头在北京多地搞了线下的模拟群面; 还有笔试题交流,面试题交流的深度讨论; 认真讨论长久活跃的永恒群; 薇薇运营很久非常成熟的西安互联网高校群; 以及因9月会有大量二线城市的面试且大家有明确城市就业倾向而建立的广深港、沪宁杭、武成渝地区可聊群。

3、衰落及困局

当社群规模足够庞大,成员固化,停止扩张之时,也就意味必将迈入衰退期,像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样难以逃脱。

9月是社群的活跃峰值,成员需求快速变化的转折月,我采取了分流到地区可聊群和功能群,满足多样化交流需求的策略,产生的副作用自然是原先超高频的可聊①②群活跃度降低。几乎所有成员,在9月的互联网秋招战场中厮杀,毕竟今年产品岗行情很糟糕,优秀且好运的人能在十一之前拿到如意的offer停止面试,进入到学校论文、毕业旅行、提前实习的分化。多数人还是需要继续奋战或者及时转行,心态的变化,让17届产品求职者的全国范围交流需求极大程度减弱,需要寻找更适合自己当前阶段当前心态的新圈子。

另外,原先可聊群有大量吹捧、奶人的风气(当时群消息量足够多能够自净掉,多数人不会太在意),但在9月末期多数人心态发生变化,看到这种聊天很多人会远离不愿意参与。寒冬之下,互联网产品岗招聘需求的地域差异更为明显,北京校招新群的成立,也就标志着全国可聊群时代的结束,其活跃度断崖式下跌。

社群发展必须适应成员需求的变化,社群2.0也该结束了。我当前策略是:不解散2.0的群适当进行维护,开始储备人员探索3.0模式。

【自组织社群V3.0】

17年6月-18年10月,产品经理同行社交

目标群体:工作0-3年产品经理

主要需求:娱乐交友(约饭、唱k、旅游等)、知识成长(线上问答讨论、线上线下讲座课程活动等)、其他低频需求(租房、跳槽、征婚等)

竞争优势:自组织的成长、社交活动

1、重构探索

10月开始,已有不少17届学生拿了offer确定了城市,学生群体与已工作者的互联网产品圈重合度较小,应届生迅速融入当地互联网社会圈子的需求强烈。灰原10月就首开深圳群,我便决定从现有17届产品群导流到新建的城市可聊群进行3.0社群的筹备探索,已建:北京90后产品群、杭州90后产品群、深圳互联网群、广州互联网群。

2、入群门槛

要求17届需凭offer邮件截图或照片(只漏出姓名公司岗位,其他信息自行马赛克)证明身份,提高准入门槛。对于已工作者,发LinkedIn或者脉脉的个人中心页面截图,或者熟人有信任背书直接邀请,不拘泥于形式。保持长期的准入门槛,有意识引入高质量成员。

由于我自身资源的原因,17届学生远大于已经参加工作者,初期我自己时间原因还不能组织很多的线下活动,所以社群优势难以体现,对已工作者的信任建立需要一定时间。

3、未来计划

社群3.0的核心定位在于,有人情味的社交,因此要最大程度的增大线下见面互动的机会,只要有了互动便有连接,相信自组织可以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美好的事情。

16年11月-12月,各群人数预计都控制在80-180人,线上带动相对正经的聊天讨论氛围。

16年12月开始,探索线下活动的模式,打算组织Design Hackthon、模拟商战游戏、狼人杀,这三种高互动性的活动,摸清组织成本、适宜群体、受众收益。例如:Design Hackthon(产品设计中的黑客马拉松)物料成本低(便利贴、场地、电脑),适合初级产品人学习锻炼(前台产品为主),互动性强(协作、争论、妥协、展示、问答),题目灵活(可由工作实际需求作为题目),收益多样(发起人可以获得解决方案或可行的创意,成员锻炼产品思维)。

16年12月-17年6月,分享活动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豆瓣、someet等平台的活动,让大家借助这些丰富多样的高质量活动在线下约起,产生信任,同时低频次的由群里活跃分子组织几场线下活动。自组织成长类的活动耗费组织者的精力是挺大的,又没有物质利益驱动,所以需要前期大量的信任积累。

17年7月-18年10月,线下举办多场活动,很多人愿意牵头组织线下活动,各城市群成员人数已达到较大规模(350人以上),禁聊群活跃起来,主要共享活动平台及自组织的线下活动,次要共享线上学习型课程及活动,根据成员需求补充性的共享低频信息(租房、跳槽、征婚等)。

4、社群模式

参加线下活动或被群成员推荐进入禁聊群→释放交流需求融入可聊群产生信任→在禁聊群获得有价值信息并参加线上线下活动→牵头组织或者积极共享有价值活动信息到禁聊群→其他渠道推荐朋友参加活动或加入社群。

5、总结

最后,我们自组织社群核心的3条:

变化:社群必须适应成员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自下而上推动发展。 互联:打破层级,去中心化,群之间尽可能的开放互通。 自由:保证自由平等的氛围,减少干预,相信社群的自净能力。

 

作者:tables,我的微信duxiaodx,欢迎交朋友哈。

本文由 @tables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发布于 2023-01-16 02:14

免责声明:

本文由 HONDA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