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黑客 | 微信读书用户裂变之路
拥有超过10亿用户量的微信,带动着腾讯生态的所有的亲戚,内部产品拼命的厮杀与挣扎,都只为了能够看到明天的日出。
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一些关于自己读书时长的图片与撒“红包”的链接,这些链接引发了我的注意,探其究竟后,这些出现在朋友圈时长与红包链接正是腾讯的“干儿子”,微信“小表弟”微信读书的用户增长“套路”。
微信读书是附加在微信生态圈内一支不那么重要的产品,起步阶段吸引不到任何人的注意,但,现在的微信读书如后起之秀般地强悍,疯狂着挥动着魔爪让用户死死的贴近在自己的产品内。
根据《QuestMobile:2018年移动互联网报告》指出,微信读书2018年的用户活跃比2017年活跃度增长93%,而掌阅和QQ阅读同比增幅仅在10%左右,到底是何种的原因,让微信读书仅一年时间就变为了一支如此爆发量的产品?
笔者近日仔细的研究了微信读书在各个产品功能上使用的“黑科技”,今天就让我解刨下微信读书到底是使用什么样裂变方式,使得源源不断的用户注册微信读书,并使得用户活跃度如此之高。
增长黑客方式一:基于社交增长的行为纽带
腾讯几乎所有的产品从出生那刻起就带有社交基因属性,微信读书作为腾讯的一员,自此也不例外,微信读书在书城推荐、阅读页面、想法圈及读书时长排行榜都隐约嵌入了社交的因素,而社交的行为纽带是打通内外部增长最佳好的方法。
社交增长纽带一:组队抽取无限卡
无限阅读卡是微信读书近期推出的裂变增长活动,是指用无限卡可以随意看任何书籍,不需要另行付费,对于每周长时间阅读的爱好者来讲,是一个不错的读书福利。
微信读书赠送无限卡分为几步流程,活动前期,登陆APP免费送你3天或7天时间的阅读无限体验卡,通过补贴让你接触到产品的体验,形成上瘾模型。到活动后期,当体验期一旦结束,原养成可以免费看任何书籍不需要任何其他性操作的上瘾路径之后,就会产生不适。
若想继续体验这种无限阅读体验卡,需要购买或者邀请好友进行拼团等方式而得到延续原有的服务体验及便利。
免费送卡
免费送卡
这种抽取的方式跟拼团方式很类似,通过邀请4位好友帮你开局抽取,邀请链接渠道定向了微信端的朋友圈或微信群。对比其他产品,一般的邀请的链接会包含众多的社交平台,以保证邀约成功率及组队的合规性。
很有意思的一点,微信读书设立的一个不等的规则,即邀请新用户拼团越多,大奖概率越高,并且每期邀请队伍的成员与上期不能完全相同,
拼团的裂变玩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标准式的套路玩法。微信读书的玩法是先送一定的时间让你体验,带来一定的便利或诱惑之后,再让你来选择邀请好友开团的方式帮你省钱。而微信读书的智能算法机制,会自主识别新用户,提升中大奖的几率,也让你下次会把更多的链接分享给新用户,从而做到用户裂变的目的。
建议:微信读书组队邀请拼团方式,拉人参团,而拉近进来的新用户或同样可中奖,并且只通过基于微信的熟人社交圈子。门槛低,效率快。至于如何存活,后面会讲到。
社交增长纽带二:分享的裂变与荣誉
在微信读书进行消费的时候,每当购买相应的阅读书籍时,微信读书就会提示读书红包币可以分享给朋友抢阅读币,阅读币作为微信读书内流通的交易货币,分享朋友圈往往几分钟就会被抢空。
前文已经说道,微信读书的数据算法非常很强大。我前段时间曾经购买过书籍,分享到朋友圈的链接,被我母亲无意间点开,他获得阅读币是其他人的好几倍,而若想使用已抢到的阅读币,需下载微信读书(微信读书会一步步的引导新用户下载微信读书)。我母亲是非微信读书的用户,微信读书对新用户还是蛮重视的。
相比于赤裸裸的微信读书链接,还有一种更隐形的裂变方式,化增长于无形之中,心甘情愿分享,那当属微信读书分享的图片书签。
书签内容可根据自己读书而定义,可以是短而精的语句,也可是长篇大论的观点。并且微信读书极其在乎用户的体验感,不仅可以选择多种分享版式的风格,颜色样式,并且最重要的是可以免费去掉带有“广告”宣传成分的二维码。
让读书分享变为一种读书的荣誉,使得物以稀为贵,读书荣誉感会无形中带来众多的用户裂变。
建议:微信读书的红包链接,可以适当变为小程序的分享链接,能抢,也同样可以在线所有免费书籍免费阅读。当看到一定阅读进度,进行引导用户下载APP或者注册。微信读书的分享图片,其实引导的功能性还不是很强烈。
可以在分享的图片中加入一些“刺激”“虚荣”“甚至”对比而产生的光环形象,加速用户制作标签分享,形成用户的拉新与召回。
增长黑客方式二:基于社交基因的用户留存
任何一款产品除了套路式的拉新,在产品内部功能一丁点的改变,都会巨大的影响着用户活跃与留存。微博取消140字限制之后,根据微博2017年Q3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共3.76亿,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27%,其中移动端占比达92%;日活跃用户达到1.65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5%。
稍微产品的改进,都会大幅提升用户的活跃,基于社交基因的微信读书,从产品的发现页、书架页面、想法页面、及我的中心页面都充斥着大量的社交基因。而这些基因,正是微信读书用户大幅度留存及活跃的主要的原因。
社交基因的留存一:无时不在的熟人社交
社交是人与人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表现,微信读书的产品从未放过任何的社交功能页面。当新用户注册之后还茫然无所适从的时候,微信读书帮你抉择,作为新人,首先有好礼相送,如果有目的下载并找到意向的书,那么微信接下来的动作可以忽略。但是微信读书打通了数据的横沟,在选择纠结之前,微信读书已经做好了帮你解决纠结而产生的问题。
在发现页面,微信读书会根据微信好友同步阅读人数及全网的阅读人数向你推荐书籍。当显示自己多少好友在读书时,可以产生这本书既然这么多人阅读了,肯定是志同道合之人,可以看,值得读 。
建议:根据好友目前在看书籍推荐,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事情。但如果尝试下,根据用户读完上一本的评价去展现给在寻找新的书籍或者新的用户,这样会不会更具有价值?
社交基因的留存二:陌生人间的价值社交
在书架阅读页面,微信读书同样保留着社交功能,在阅读页面的右上角小人头按钮,会显示此本书目前在读的人数,阅读进度及笔记数量。这样的社交功能,刺激每一位在看书人的阅读神经,可能具有在读书上不孤单精神所在,但同样也是在贩卖着“焦虑”,天下努力优秀之人之多,自愧不如。
每个页面中具有非常好的词语或者让人焕然一新观点时,总会不约而同的引发着读书人对当前这句话的思考。下图就是一位读者对句子的标注,我们可以评论,可以互动。同样,可以点击头像进行仔细了解用户详情。看到书架书籍,关注人数,最最主要的是,可以进行私信互动。
这样的书架隐藏社交,已经超越了熟人的社交方式,打通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不仅可以在评论中学习到具有碰撞的思维火花,更可以结交具有“价值”的陌生人。
建议:如果私信化方式普遍开,最终呈现的方式依旧是转移到“微信”内。不如做到某本书观点点赞,并形成本书贡献最多思考的排行榜(在本书及个人页面呈),把这种方式进行了落地,刺激活跃度。
社交基因的留存三:激发人性的竞争与“劳动”货币
微信内有个功能叫做,微信运动,微信运动是根据当天走路的步数而作出的排行榜;微信最开始试水的小游戏打飞机,根据你挑战的时长与打败敌机数量而作形成战绩排行榜;腾讯引以为豪的王者荣耀,根据你游戏段位而形成的段位排行榜。
腾讯是一家会激励并让你心甘情愿贡献金钱与时长企业,微信读书同样不例外,你的阅读时长会公布在排行榜内,实时更新,刺激着你不甘落后的神经元。
排行榜在享受了荣誉光环与确定性认可的点赞之后,时长兑书币更是一项“爽”到人心的功能,每阅读30分钟就可以换取1个读书币,每周最多可兑换10枚,通过你读书的时间就可以换取到需要用钱充值的读书币,通过阅读来赚钱。这样的行为会大大的刺激用户多读书,多占据排行榜,多兑换,积极的多兑换。
建议:腾讯旗下所有产品的排行榜用的都很棒,排行榜是催化社交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若我未来拥有自己的产品,同样也会加入这项功能进去。
社交基因的留存四:最细微的用户体验交互体验
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大家不陌生吧,微信读书同样也有摇一摇的功能,不是摇一摇就能找到一个书友,而是摇一摇就能发现一本好书,(一本根据你以往阅读内容而推荐的书),仔细听着摇一摇的声音,还是蛮好听的。
无意间发现新书,比自己找出去看门槛更低。当没有计划的看书时,最难选择的就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下一本将要读什么,就如我们每日的中午就餐时光,最头疼的是不知道如何挑选,但他人若给我选定了餐饮的情况下,我们就不会纠结,甚至都不会产生好吃与否的问题。
微信读书同样是在你纠结的时候,而你无意间的摇一摇,算法根据你读过内容给帮你做推荐,更懂你的摇一摇。
建议:微信这个功能,细微到让人发颤,足足可以给到存活入口的十分。
总结
总结完了微信读书的黑客的裂变式增长,我还是特别想强调一下,增长裂变不一定是要分享在站外的链接使人注册,而是包含着一套完整的内部产品用户极致的服务与改变,每次稍微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大幅度的正向数据反馈。
基于微信读书的社交化增长的行为纽带,裂变一:组队抽卡,组合拳,不断拉新;裂变二:分享的荣誉与裂变,划定圈子,荣誉的光环不断的刺激用户;
基于微信读书的社交基因的用户留存:
留存一:微信读书灵活的运用了熟人社交的行为方式,让看书成为更具有价值交流的话题。 留存二:熟人社交如大学圈子,圈子有限,人有限,打通陌生人的圈子才会获取更多的用户与更长久的留存。 留存三:读书排行榜与时长兑换币,真的是运用到了极致。 留存四:在乎用户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摇一摇推荐图书的功能,真心完美产品之作。微信读书一个好的产品,看书的同时能与更不同学习之人切磋讨论,能根据看书的时长而兑换读书币,能根据看书的人群来交往有共同语言的好友。微信读书的裂变,值得好好琢磨。
附赠,微信读书裂变思维导图:
本文由 @95后聊科技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