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入流利说的故事——来自流利说前设计总监的分享

猫王
猫王 这家伙很懒,还没有设置简介...

0 人点赞了该文章 · 25 浏览

 我加入流利说的故事——来自流利说前设计总监的分享

本文是流利说设计总监关于自己加入流利说创业的故事和经验分享。

2020年5月4日,我离开流利说整整一年了。

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流利说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我来说,流利说却是一段深刻的旅程,改变了我的生活,也塑造了我的性情、人格。

从2013年作为第7号员工加入流利说,为之效力6年。

从最早期民房创业,到纳斯达克IPO,这段经历,我自认为颇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色彩,有些故事,是我愿意,也值得分享的。

老王(流利说CEO王翌)以前总借他恩师的话说: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两件漂亮事就不错了。

我觉得,流利说,算我过去做的一件漂亮事。

以前,我也常和同事说,如果你现在一切的经历,在日后不足以用故事说与人听,可能你现在经历的还不够痛,你还不够刻苦。所幸,过去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几个故事。

这一次,我想分享当初选择加入流利说的故事,分享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行动。

一方面,单纯的想记录这段故事。因为随着年岁增加,记性却是退减的。文字是最好的保存记忆的方式;

另一方面,常常遇到设计师朋友们聊如何选择工作机会,遇到创业的邀约机会怎么判断、决策的问题,我希望这个故事,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启发。

好,听故事吧!

一、缘起

2012 年,我退出了联合创立一年半的公司。

而在一年半以前,我从阿里云公司离开,放弃了一笔可观的RSU股票。

当时,我是阿里云最早的 28 位设计师之一。

结束创业后,2012 年 11 月 14 日 19:17,我发了一条微博,表示想看看新的机会。

这条微博,有16个转发。其中有1个转发,被流利说联合创始人Ben看到,他把这条微博转发给了联合创始人王翌(流利说 CEO)。

在此之前,我和 Ben、王翌素不相识,网友都谈不上。Ben之所以看到那条转发,是因为他关注好友里面,有一位正是我一款浏览器插件产品 – 微博急简的用户。

以上是使用「微博急简」前后,微博主页的对比

容我多说几句,介绍一下微博急简这款产品。2011年左右,新浪微博的使用体验,非常糟糕,逐步商业化带来的各种广告,让原本不好的体验,变得更加让我无法容忍。

很快,一个叫stylish的Chrome插件工具,在微博设计/技术圈子里流传。用户安装stylish插件后,通过修改CSS来定制自己的微博体验;同时,你还可以把CSS 分享给其他用户。

这太好玩了!我按自己的使用喜好,给自己订制了一套极简体验的新浪微博。玩了几天后,我决定做一个改善微博体验的浏览器插件。

为什么要重新做一个插件呢?

我认为stylish 的使用门槛、操作成本都太高,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玩具。

我希望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键安装浏览器插件,获得舒服的微博体验。因此,我给插件取名——微博急简。看得出来,我是多么急迫的想简化微博的体验。

两周后,微博急简就上线了。

几个版本后,体验就趋于稳定。

高峰的时候,有10万左右的用户使用,相关微博话题有600万。

有很多行业内的大咖成为我的用户,像冯大辉、少楠、方军等。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最让我得瑟的是现任丁香园产品总监少楠的评价:用一个插件秒杀了新浪UED团队。

通过微博急简这个产品,我想分享以下几点:

设计师应该对体验保持敏感度。不要被体验糟糕的产品破坏了味蕾; 如果有机会,就要试图去改变它; 出于兴趣,单纯的为自己做设计、创作(即使没有金钱回报);

这三点,既是我的观点,也是我的特质。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才遇到后面加入流利说的契机。

二、首次被邀约

回到故事主线。

我发完那条微博后的1小时,王翌就给了我微博私信。

老实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相隔 1 小时」的时间细节。

王翌的行动力、执行力,对于人才的执着追求,着实让我佩服。这不仅仅是对我,对流利说早期的员工,以及后面的核心员工,都是如此。

他的消息里,有三个关键词:exciting、团队成立 2 个月、移动教育。

对于这条消息,我礼貌的回应,但内心其实是「呵呵」的。即使,我看到他 LinkedIn主页上 Google PM 的经历,很亮眼。

呵呵的原因是,这个公司太早期了,才两个月。

2013 年,移动教育是啥东西?而且,创始人还这么不务实,动不动就标榜是一个 exciting 的机会。

虽然,王翌后续一直联系我,但我基本是忽略的状态。期间,我短暂的加入了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

2013 年 1 月底,春节前的几天,我再次收到王翌的私信:流利说 App 即将上架,想约我再聊一聊。于是,我们约在文二西路白鸦(有赞创始人)的贝塔咖啡。

那天晚上,王翌给我展示了流利说最早的 App,程序其实还不太稳定。

但他仍旧极具信心的表达了对于语音互动的看好,以及发出盛情邀请。

我对这个 App 的产品与交互的第一印象,是好的,但对于王翌的第一印象却是复杂的,既觉得这人有激情、有想法,同时又觉得不太靠得住,夸夸其谈,他太会说了。

我留下一句「我先玩玩你们的 App 吧」,随即就回徐州老家过年了。

在徐州乡下老家过年,闲着无事,我玩起了流利说 App。

其实呢,我是一个英语 “持续学习” 爱好者(这是个尴尬的贬义词),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坚持在看英文文章、读英文圣经。

很快,我喜欢上流利说这个 App。

虽然,这个 App 的交互、视觉体验,是非常简陋、粗放的,但这个 App 两个核心体验,让我惊艳欣赏之余,能隐约感觉到其巨大的商业前景。

我的商业判断很简单,独特、优秀、有实际应用场景的用户价值,对应等量的商业价值。

那么,我欣赏哪两个核心体验呢?

1)针对用户口语水平的红绿打分。在 2013 年左右,我体验 App 众多(还制定了每周体验 App 的计划),但从未见过一个产品能够把用户英语水平、口语相关问题以分数、水平优劣这样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线上没有见过相关产品,线下学校的老师,也极少有这个能力;

2)是人与手机的互动对话体验。因为我刚好是英语爱好者,在我的观察以及印象里,中国人学完英语后,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说英语」的机会。学完英语,就成了哑巴英语。而人机对互动的对话,创造了「说英语」的场景。这非常厉害!

App 玩了几天后,就实在不能容忍体验问题了。一方面是闲得慌,另一方面,手痒得很。就像当时无法仍受微博体验一样,我又开始按着自己的喜好,重新设计流利说 App。

三、再一次,因兴趣与热情去设计

在家人们包饺子准备过年的时间,我完成了流利说 App 的 Redesign,设计了一套极简的体验。

交互方面,尽可能减少从打开 App 到完成一个口语练习的层级,让我(用户)以最短路径开始学习;

视觉上面,更合理的布局、精简化页面元素、数据可视化的呈现。

这是一个符合我的审美以及个人使用喜好的设计(虽然自己爽到了,但一年后,慢慢尝到这种「过于自我,忽略大众用户使用认知」的设计带来的苦果,以后会再聊这个点)。

说到极简设计,不得不提及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 App: Clear,一个目前仍旧安装在我 iPhone 里的 App。这个 App 的几个体验关键词:极简、扁平化、功能性色彩、手势操作。

对这个 App 爱的无以复加,以至于影响了我好些产品的设计,包括微博急简。

1.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design

春节后,我主动联系了王翌,说「想给你们的 App 提点反馈意见」。

他说,好。我挑了一家文二路常去的一个小餐馆。

他带了所有的团队伙伴:Ben, Cloud, Jeffary。寒暄及饭后,我说,我给你们看点东西。于是,打开我的 iPhone 相册,一张一张的翻看设计稿。(每一次我介绍自己的作品时,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

这家餐厅真的蛮有特色,但后来店面被拆迁了。

每介绍一张 UI,讲解我的设计思路的时候,他们几个都发出 WOW 的赞叹回应。

以至于,Cloud,流利说第一位iOS工程师,多年的合作伙伴,当场说「这个设计,我愿意去实现它」。简直是业内工程师与设计师惺惺相惜的高光时刻。

Cloud 的这段话,是后来王翌告诉我的,我当时其实不记得 Cloud 说了这个。

几年后,王翌在某次员工会议提起这段事,他说,之前,很多朋友给他提了很多反馈和建议,但只有 Diff 是通过「做出来」的方式给反馈,这让他很惊讶。

不谦虚的说,对于设计,我是有热爱与追求的。

很自然,在后来流利说招聘设计师过程中,我非常看重设计师对于专业的热爱。

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你业余有创作吗?(你有 free style 吗?)我欣赏那些主动为喜爱的产品去做 redesign 的设计师。

不着急,先交个朋友,互相观察。

那一次交流后,我和对王翌以及团队,有了更多了解。

这个时候,我依然没有接受加入团队的邀请,我想再看看。于是,我说「先帮你们做点设计吧」。就这样,开始了两个月多月更深入的接触。

当时,就是在这个民房工作。

这是一张关于流利说早期介绍的经典照片,出自我手。

办公室在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的一个复式民宅里。一楼大客厅作为办公室,以及码农们晾裤子的空间,二楼是卧室。

那两个月期间,工作日下班后,以及周六,我会去这个办公室,和团队沟通产品与设计。

通过实际的工作接触,以及近距离的观察,让我觉得这个团队,和我的风格是配搭的:产品人、产品思路能聊到一起去、相同的话语体系、有执行力,能往前推动事情、都用 Mac。

当然,我也接触了一些新奇概念,比如:用 Trello 管理项目与任务、使用 Google Doc 写文档、使用牙线(这个是被 Ben 影响的)。

那段时间,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些:Cloud 还乐于扯着嗓子说英语测试 App,Ben 会定时的在办公室一个角落旁若无人的跳操运动,团队一起去社区食堂吃饭,等等。

2. 关于「加入一个公司,或者说,加入一个创业公司」,我想分享的经验是

不要冲动。一般,公司创始人,都能说会道,一不小心,就被忽悠进去了; 体验产品。问问自己,这是你喜欢的产品吗? 和团队关键成员交流。这些人是你喜欢的吗?他们喜欢你吗(他们愿意帮你实现设计想法吗??)?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兼职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近距离观看、确认。 如果你喜欢、认可、看好产品、团队,那么,一些外在的条件,可以大胆的忽略,比如:产品看起来很丑、公司官网惨不忍睹、办公室条件很差等等; 设计,也可以是一种投资方式。需要具备一些眼光与判断力;

四、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

有了这样近距离的合作之后,彼此的了解加深。这时候,也就是 2013 年 4 月份左右,王翌再次找我聊加入团队的事,对彼此来说,都显得非常的自然。面对这个「用设计去投资」的机会,我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考虑:

流利说五月份要从杭州搬到上海,但我已经在杭州生活了七年,虽然没有买房,但人际圈子、朋友,都在杭州,自己也比较喜欢杭州。而且,女儿当时已经 3 岁了,到了学前阶段,需要更稳定的生活; 流利说当时天使轮还未到账,我只能几乎半薪加入。创业这个事情,最终能不能成,完全未知。这些,是我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说实话,作出这样的决策,是不容易的。

我和夫人有过很多沟通,她表示完全的支持我,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

这期间,我们家庭也有过很多祷告。

虽然,我并没有通过祷告求得一个确定感,我只是到了时间就做决定,但做决定的时候,内心是很平静、自然的。

而现在,我回顾当初的决定,不能否认的,那是上帝的带领。正如我回顾过去,不能否认2006年离开长沙只身前往杭州也是上帝带领一样。感谢上帝。

五、深入思考后,利益谈清楚,上船

关于这些考虑,以及加盟的条件,前前后后我和王翌有过三四次交流。

最后,在恩济花园门口的水池边,对于这些,我们达成基本共识。

2013 年 4 月 5 日,经过一些深入思考,我写了一封「关于加入流利说」的邮件给王翌,里面讲述了对于这个决定的思考、期望,以及简要的陈述期权的相关协议。

这封邮件,对我是一个思路的整理,很多事情,只有写下来,才能让我安静与安心;对于我和王翌之间,这封邮件是一个书面的君子协定。虽然没有太多细节,点到即止,但不能没有。

现在再次回顾邮件内容,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完成了邮件中对自己的期望,或者说,达成了对王翌的承诺。

而王翌,或者说流利说,也遵守了这份承诺,给了我充分发挥的空间、满满的工作成就感,以及相应的财务回报(相比而言,业内的某些公司,就非常缺乏契约精神,非常不道德)。

邮件发出,我收到王翌的确认邮件以及他的回应,就这样,我上船了。

从 2012 年 11 月 14 日的一次接触,到 2013 年 4 月 5日确定合作关系,差不多 5 个月时间。

随后,我打包一切,一家三口从杭州搬家到上海。

这个部分,我想分享几点:

选择方向或者机会,权衡利益之外,你对事情本身的热爱&认可,不能忽视,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不要太现实); 面对艰难决定时,可以试试罗列所有考虑因素,优先级排序,抓大放小; 若经过深入思考,与家人、值得信赖的朋友/导师深入沟通,那么,做决定需要冲动一点!过分的思考,会让人变得优柔寡断; 你的收益,是与你承担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成正比。如果遇到好的机会,需要有点冒险精神; 如果谈到了股份或者期权,加入之前,一定需要有相关协议,或者书面约定:期权或股份的百分比(不是只是数量)、成熟方式、退出机制等等。越细致越好,这个务必不要顾及所谓的面子;

三个月后,2013 年 8 月 23 日,我们获得了 100 万用户的喜爱。

果真,如同财富一样,第一个 100 万,是最让人兴奋与记忆深刻的(嘿嘿,最后一个零,是我 )。

过段时间,我想再写几篇关于在流利说的故事:早期的设计招聘、产品设计文化、设计团队管理、流利说有趣的人,等等。

关于人生的感悟

再聊一些近段的想法吧。1 年的时间,过得好快。

原本,我是希望休息 1 年的。后来才发现,休息这个事情,是需要信心的,是需要刻意练习的。

因为,虽然工作压力暂时没了,身体上放松了,但心里,其实没有放松。用一位好友的话说,就是忙些七七八八的事。

虽然,在休息这件事上,我已经失败了。但在折腾、尝试、焦虑、兴趣/热情/能力验证之后,最近的一段时间,我找到一些感觉了,我找到兴趣、价值、成就感兼具的三个主题方向:

设计——不管是策略方面,还是实际执行方面,都让我很享受。

虽然,很多人都要从设计转行,「升级」做PM,跳圈去做生意,等等。

但这段时间,透过手头的几个设计案子,我越发觉得,对于我来说,设计要做好,空间还大得很。而且,优秀的设计,一定有商业空间;

帮助他人成长(不局限于设计师)。能帮助到人,给后面的同路人一点亮光,看到人的成长,着实是让我感到满足的事。不管是线下线上的培训课程或者分享,还是实际加入一个公司去带领设计团队,都是可以考虑的形式;

最近看了、听了很多同行、高手、前辈的经历或分享,自感差距很大,成长空间很大,我的成长方向有两个:设计、 leadership ;

除了看到这2个主题方向,我还尝试,将这2点,看得更长期一点。看事情长远一点的好处是,焦虑少了很多,慢一点,天其实不会塌下来。

看长期一点,也会自然忽略所谓中年的年龄限制(我 83 年,今年 37 岁)。

和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提到所谓的「年纪大了会怎么怎么样」,他反过来问我——多大年纪,算年纪大?是啊!

我相信,年岁增长带来的见识、积累、判断力、人格成熟度及影响力。在行业里,职场里,不会也不应该断崖式的凭空消失。

相反,这些积累,一定会在合适的平台,充分的发挥、释放出来,一定是这样。

尽管,这仍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至少,我目前是有信心,会遇到这样的机会。正如,7 年前遇到流利说一样。

 

作者:Diff,作者公众号:seefromafar

本文由 @Diff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发布于 2023-01-16 22:36

免责声明:

本文由 猫王 原创或收集发布于 火鲤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联系本站删除。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