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团内部创业浪潮已起,个体创业路在何方?
编辑导读:“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每一个打工人在被生活“蹂躏”的时候,总会有那么一刻想到“要么我创业算了”。如今创业圈有一个现象,很多创业者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体创业者,而是大集团内部创业者。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过去的《HBG系统品牌课》中,经常有很多创始人来咨询麦青Mandy@HBG院长关于“创业”的问题,从大家的问题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创业者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体创业者,而是大集团内部创业者,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01 大集团内部创业浪潮趋势的底层逻辑
创业也是一个动荡迭代的江湖,伴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更迭。从早年的草莽创业时代,到后来的专业创业时代,背后经历了时代的变化。麦青Mandy@HBG院长曾写过一篇关于创业变化的文章(点击原文链接:创业进入2.0:富二代、创二代、宝二代),里面讲到创业已经进入2.0时代,不仅仅是专业创业者下场,还有许多富二代下场创业。
如今,已经到了创业3.0时代,下场创业的纷纷是大集团内部的操盘手。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无外乎是以个方面:
供应链愈发被大集团掌控 人才更容易被大集团所网罗 行业竞争变化,导致个体创业变得愈发艰难营销 大渗透和渠道大渗透的资源也纷纷被大集团所影响掌控 整个宏观经济状态,导致个体创业的意愿在不断降低 大批创业暂停的个体创业者更倾向于投入大集团的怀抱 大集团也在不停的更新换代内部品牌,补充更多新品牌这些综合因素都会导致——大集团内部创业的浪潮越发明显,而个体创业者的生存空间看起来越来越少。
02 大集团内部创业 VS 个体创业的区别
从人才条件而言,很多人以为大集团内部创业的操盘手,肯定比不上个体创业者的能力、天赋、与耐力。可能以前是这样,但如今情况并不是这样。许多大集团吸引的内部操盘手,恰恰就是过往的个体创业者,他们可能过往创业成功被收购,又或者创业失败被收购,都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大集团内部创业的操盘手。
从资源条件而言,大集团内部创业的操盘手因为拥有更多的资源,比如流量资源、主播资源、以及渠道资源,且大集团内部的多品牌之间也可以互相共享跨界资源,所以在创业条件上,相对个体创业者而言更加舒服一些。而且大集团往往办公条件更优越,更容易帮助操盘手招聘到团队成员。
从资本条件而言,大集团往往因为自有资本雄厚,往往不需要外部融资,对于操盘手的压力而言就会更小一些。
但大集团毕竟因为企业规模较大,所以还是会带有许多属于“大集团”的问题,比如决策速度慢、企业内部不够灵活,以及操盘手和团队一旦进入到大集团当中会容易有打工心态等。所以对比个体创业者的狼性和欲望而言,大集团当中的创业更温糯一些。
03 对于大集团内部创业者而言,应该注意什么
大集团内部的创业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有纠结,不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创业操盘手还是属于打工者。所以,首先要找准自己的身份定位。理论上,无论大集团给予个体什么样的身份定位,自身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一个创业者,应该无时无刻牢记创业者的心态和创业者的姿态。
其次,要非常善于利用大集团内部的资源。比如先要调动其他集团内部的主播资源、渠道资源、流量资源以及其他兄弟品牌的资源为自己所用。如果无法调动大集团内部的资源,那么我们身处在大集团内部的好处也就相当于没有,那为什么不单干呢?
第三,也要善于发掘外部资源。因为大集团所能给予的资源也是有限的,作为创业者而言,还是要发挥创始人精神,去积极主动的发掘外部一切可以发掘的资源。
第四,要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因为大集团内部的创业机会比较多,所以万一某一个创业机会不适合自己,也要保持开放积极的态度去寻找集团内部另外的机会。
04 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应该注意什么
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并不会减少。过往竞争者只是传统国货品牌或传统外资品牌,但现在也增加了许多大集团内部的创业者们。
这种竞争不仅仅反映在对于流量资源渠道资源的抢夺上面,更关键的是对于人才资源的抢夺。许多大集团宁愿先把人才招进来不用,也不愿意人才被外部创业团队所抢到。
所以,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一定要有清醒开放的认知,不要只是抱怨市场上没有人才,而要积极的去营造力所能及的环境,吸引人才加入自己的阵营。比如可能个体创业者无法营造舒适的办公环境,但可以力所能及的创造自由灵活办公的环境,吸引到一些创意相关的人才。比如个体创业者的预算有限,但是可以采用放权制激发小伙伴自发的主观能动性,去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
其次,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一定是要清楚一个真相——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招聘到比大集团更优秀的平均人才水平。因为这本身就是公平的,大集团在吸引人才上的投入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那么就只能加强我们对于平凡人才的培训赋能能力,就要练就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有那么多成功的个体创业者最终脱颖而出的底层逻辑——每个人都是在花了百倍精力在培养和培训内部团队,从老板到中高层再到小朋友级别,每个人都求知若渴,如大海一样,不挑不捡,积极学习一切可以学习的知识。
最后,对于个体创业者而言,一定要提前想清楚自己的终局。假如对自己的终局判断是:一路实现个体创业直到上市,最终还能活着且活得很好。那么就要坚持不懈的朝这条路奋斗,不要给自己设置任何的退路,因为人往往都是因为提前设置退路而无法前行半步。
假如对自己的终局判断是无法实现个体创业到最后,那么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尽快投入大集团的怀抱,否则等过了35岁甚至30岁再去投入已经晚了。关于30岁+、35岁+职场人的处境与问题,也会在全新上线的《HBG麦青院长职场专题课》当中,进行更加详细、真实的分享。
总之,商场如战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不是自媒体文章或者新闻当中表现的歌舞升平,身处商场当中,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与难得的自知之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创业路线。条条大路通罗马,首先先要活着到罗马。
本文由 @HBG品牌增长研究院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