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60 兰启昌:小镇到大城,挣钱到赚钱,真有逆袭秘籍么?
搜索「空无一物」进行订阅
「文末有听众福利,不要错过」
米索:今天邀请的这位嘉宾,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特斯拉和腾讯工作。他是腾讯公司内部最受欢迎的理财类行家,而且他在30岁前已经在深圳和北京都买了房产,投资年化收益率大概能超过15%。
2021年出版《我们终将变富》,先后成为微信读书全站新书第一名、亚马逊金融类第一名。
今天非常开心能够邀请到启昌跟我们一起录播客课,在你的经历当中,我看到你有好几段跨行业的经历,所以我也很好奇怎么从一个普通的大厂打工者会变成一个理财类的行家?不妨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启昌:大家看我的经历其实比较多元,我自己也在想为什么我的职业经历看上去变化这么大?当时我在复旦上学的时候也是经历了一个跨专业的过程,我最开始学的是药学专业,后来学的是新闻专业。
我看到过一个理论我很认可,巴菲特当时在采访中说,当年他爸爸教给他一个很有用的观点,叫做人要去追求自己的内部记分卡。
什么是内部记分卡呢?它是和外部积分卡对应的。
外部记分卡一般是指外在的标准,比如说名气、财富、地位,内部记分卡就是你内心真正喜欢满意且很快会去做的事情。我从毕业以来到现在七八年的时间,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从外部记分卡过渡到内部记分卡的过程。
最开始我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进一个当时看来很牛的公司,去做一个很公关性的工作。这些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常规的外在标准,给我设定了一个轨道,我按照那个轨道做,看上虽然很安全且安稳,也能带我带给我很多内心的满足感,但后来,在很多工作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原来我的兴趣可能不一定在于我原来做的那些事情,我就开始去探索。
比如说我从 2012 年就开始写公众号了,应该是中国最早一批注册公众号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不会给我带来任何的这种实际的收入,但是我就觉得在网上写东西给大家带来一点收获,还会收到别人的正向反馈,对我来讲非常开心。包括我写这本书《我们终将变富》其实也是一个兴趣导向,是并不是一个最开始有宏观设计的。
最开始只是因为我在腾讯内部有一个平台叫「腾讯行家」,有很多同事相互的分享每个领域的经验。我出于一个很朴实的目标,我想多认识一些朋友,就去发起了一个话题叫——如何从 01 到 1 学理财?
有很多做技术,做产品做营销,各种同事来跟我交流这个话题,我是在跟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我分享我自己对于投资理财的理解,让他们很有收获。后来我只是因为偷懒,我会发现一对一跟他们分享的话其实还花蛮多重复的时间。我就在想能不能把它提炼成一本书,这样大家看完书以后再来提问就会效率高很多。
其实这个七八年的探索,我觉得是从一个标准的人生道路走向个性化人生道路的过程。最开始可能是出于这种对于生存的驱动,对于这个安全感的驱动,然后这些年可能会使自己内心真正的动机在驱动我自己做很多事情。
米索:你的人生听起来是勇敢者的那种游戏,你跳出了一个外部记分卡的规则系统,进入到了你自己设计的一套内部记分卡模式。那么对于那些还在大厂打工的年轻工作者们,你有什么比较好的提议或者建议吗?
启昌:这两段经历略有不同,我在特斯拉的时候,它在全球应该已经有 1 万人了,但它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创业公司,所以在那里面每天的工作节奏极其的繁忙。我有一天晚上大概 11 点钟下班,然后回家那天晚上睡觉,因为特斯拉那个 logo 就是一个 T 字型,那天晚上做梦都梦到那个 logo 不停地在我的这个睡梦中出现,然后身体都还出现了一些小状况。
我去特斯拉是因为我觉得Elomask 的使命和愿景很吸引人,我现在还能记得它的使命就是加速人类社会向可持续交通的迈进。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大的使命其实和你个人的工作感受是分离的。
大家从媒体上报道也可以了解到,其实特斯拉的工作环境是一种比较高强度的,高压力的工作模式,所以到后面其实我是有些怀疑的,因为到某些阶段都会去想这是某个人的使命,那跟我个人的使命有什么关系呢?
归根接底,我们在一个地方工作,除了有一个非常高远的目标,还有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那么对于我现在工作的小环境,现在所做的具体的事情,我的意义感、满足感来自于哪里?所以到了后期,就有了内在的冲突的。
那么在腾讯工作就会不太一样一点,就是我进腾讯的时候已经大概有可能 4 万员工了。而且腾讯跟特斯拉不一样,主要员工都在中国,深圳。所以腾讯是一个非常成熟非常大的体系企业。从我的经验来看,腾讯确实对于员工的关怀,企业文化是做得很不错的。
但是还是有一个问题,我接触到的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有一种螺丝钉的感觉,这个公司很厉害,但是我做了那个事情就感觉跟这个事公司整个做的事情中间有一种脱节,或者说你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当我对于当下做得工作,技能很熟练以后,我就会去想这个问题。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其实是一种非常偶然的机遇,非常小的概率。那我如果每天都花在写 PPT 写汇报,然后做方案上,那跟我们自己到这个世界上来唯一的使命是否相匹配呢?特别是我自己后来在腾讯去帮同事们做投资理财的咨询。
我接触到了很多同事,应该聊过一百多个同事,我会发现大多数人其实虽然说工作收入不错,但是其实幸福感可能没有那么高,他们也会去想这些话题。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像米索说的,有一些人他可能会选择,我要继续留下来,因为这是一份很不错的收入。可我会想如果我未来十年还是这种状态,我会对我的人生可能会有点失望,所以我就开始探索新的路了。
所以刚才米索问如果给大厂在工作的年轻有什么建议?我觉得有几个建议。
第一,要保持一种觉知。
觉知是什么?就是不要被外在的标准,不要被外在强加给你的规则所洗脑,你可以去听,但是不一定要完全的相信。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大厂工作都会有 KPI 都会有 OKR 对吧?那这个 KPI 它不应该成为你整个人生,整个生活的 KPI。 这是我说的要保持觉察的点。你要去想自己的目标,自己人生的道路,因为你的人生只有你真正为它负责,其他人你的老板、你的同事没有一个人会真正为你这件事情负责。所以第一个是保持觉知。
第二个要留 20% 的自由时间。
我以前读一本书应该是《贫穷的本质》,说其实很多人会大脑中陷入一种「稀缺模式」,是因为太忙了,所以反而没有办法去看看新的机会。那其实很多大厂朋友会容易陷入这种状态,因为下班了都会比较忙,然后周末很累,睡到这个九点十点,起来玩玩游戏,基本上这样一天就过去了,我会建议他们会有 20% 的自由时间去探索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认识一些新朋友。
这个想法其实来自于当年 Google 他们会允许员工我们用 20% 时间去探索一下新的项目。所以这是第二个建议。
第三,我建议要加深与人的连接。
因为我观察到有一个现象就是大家从大学毕业以后,大多数人的圈子是非常狭窄的。如果你不去主动创造连接的话,你这一年下来你很难认识什么新朋友。而且即使你认识什么新朋友,你很难跟他创造深度链接。
我自己这些年我就做了一个比较好的事情,我会写文章、去组织一些线上的社群或组织些线下的活动,我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宇宙,很多时候你自己在想的难题或者挑战,其实你自己去看了很多书,可能发现答案都不清楚,但是跟有一些朋友交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答案就很自然地就浮出水面了。所以这是我从实践中的一些感想。
米索:非常好。其实你刚刚在说的时候,我当时就在想,我跟你聊的时候,你有一个非常励志的点。在于很多人可能以为你生来就拿得一手好牌,因为无论是我们现在去看你的很多的成绩,包括我们开头的去介绍你这些年的成就,无论是大厂也好或者说是你的财富积累也好,对很多人而言都非常的让人羡慕。
但其实我觉得有一个励志点是,大家或许不知道你其实从小乡镇出来,然后一步步走到今天,我觉得这个点我特别想单拎出来。像我自己是出生在杭州,相对来说也是一个江南水乡、物资比较富饶的地方,然后小白的家境也不错,海程我就说了。
但起码我们的教育资源和硬件的设备设施等等还可以,而启昌你从一个乡镇出来走到今天,我不知道这种经历是否可以复制?
因为我知道我们很多听众也是大学生,那如果说你想要去对同经历的那些人或者说手牌可能不太好的这样一些朋友们去提供意见的话,你会建议他们也跟你一样,类似于考名校,然后进入到大厂,再寻找人生理想?还是怎样?
因为我听到你刚才提到你的使命愿景可能是在近几年出现的,所以我不清楚,你是不是在这块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启昌:我觉得米索你这个提了个非常好的问题,也让我想起也很多过往的事情。
有一次一个朋友的视频节目采访,他也提到让我给年轻人一些建议,我就提到了长期主义类似这样的词,最后就会有网友评论说,这个启昌一看个富二代,所以才能心境这么平和,才能说这些有的没的。
我自己觉得如果是从整个社会的这个分类来讲,我出生的环境应该是中国极其普通,甚至说可能会在平均线以下的。
我是在江西省上饶县,一个真的是小乡镇的地方长大的。我原来住的家,把后门打开,背后就是山,所以在我小的时候,每到春天,我不知道你们课本里有没有一个篇课文叫类似于讲杨梅的,我印象很深刻,那就是我的生活,知道吧?
每到了杨梅季节,我下课以后比如四五点钟我要去山上,去守我们家的杨梅树,防止杨梅被别人偷摘了。
因为每年杨梅的收入,其实对于乡镇的农村人来说,它是一笔额外的收入,是大家非常珍惜的,所以我出生环境确实非常的普通。后来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现在也不算取得什么成功,但至少有一点点自己人生的自我满足。
一方面,可能确实是跟一些先天的比如说基因条件有关系,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太确定。但有一点我很重要的,我一直很喜欢一个概念叫做「成长型思维」。我后来才知道,心理学家德伟克提的这个概念叫成长型思维。
他说人其实有两类人——
一类人是这种固定性思维,他总是觉得我现在这个状态就已经没法改变了,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还是我现在的就业的单位,这个已经是一种固定的状态。我很难去用自己的双手去让它有变化。
但成长型思维总是会觉得的技能、自己的心理素质、职业、自己的人生总是可以再往上走,总是可以用新的方法去让他变得更好的。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信念。当然这种信念可能也是来自于我解决了很多挑战。比如说我举一个最简单的案例,当时在我们读初中的时候,我是文科特别好,我的这种政治课大概能考满分,但是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表哥告诉我,他说启昌我们高中理科比较好,如果你读文科的话,可能也就考一个普通的一本学校了,你只有去读理科才能考上名校。所以我因为这样一句话,然后就去把自己切换到理科了。
在这个学理科过程中我第一次印象很深刻。我高一的时候物理考了六十几分,我进的是我们学校重点班,有同学能够考 90 分。我那个时候挫折很大,会想这个为什么会差这么大呢?但是当时我就一种朴素的愿望,就是说我不能认输,或者我心里觉得我一定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去提高。所以当时找的方法就是去别人可能能做一本课后练习,我就去做三本课后练习。
我并不是说机械去做,做完这三本课后练习,我会去把重点的错题找出来,去思考哪些知识点是我比较薄弱的,大概花了三个月时间,我的物理成绩能排进入到班上的前列了。
类似于在我成长过程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时刻,某些阶段我短暂的落后了对吧?但是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并且找方法去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觉得这个成长型思维其实是对于很多出生普通的年轻人来讲,我觉得一定要去相信自己的。
另外一点,我就从大的宏观环境来说,我觉得中国确实依然是对于年轻人来讲最有机会的土壤,因为整个社会的这个还依然有增速。很多行业还有新兴的机会,所以这点还是很重要一个外部环境。
刚才米索有个问题是说,对于这样的年轻人来讲,他是应该一开始就去找自己的使命,还是一开始就去追求一些比如说财务上的东西?
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如果比如说因为因为如果是有个良好的环境的话,其实可能大概在大学或者刚刚毕业没多久,大概就慢慢清晰了对吧?但如果这个时候,听到这里的听众朋友,你现在可能工作几年还是比较迷茫的话,我其实是会建议说先要把这个基础的财务问题给解决的。
因为我是个我自己定义叫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饿死,对吧?所以不论是我写的《我们终将变富》还是我做的课程,我都会强调要说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
为什么把财务自由放在前面?因为其实 90% 的问题都可以用金钱解决。特别是像我这样,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出身,从小到大看到周边各种邻居,他们的吵架,我觉得大多数都是跟金钱有关系的。用金钱把 90% 的人这问题解决以后,剩下 10% 是跟精神相关的这些问题,它看上去比例低,但是它也难度会更高,但有个优先级。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使命的话,我觉得有一种方式就是先去做挣钱的事情,那你能力提高的事情,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创造20% 的自由时间去探索,这是我觉得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
在德州扑克里面,每个人都有个起手牌,有人可能一出来就拿了 AA ,对吧?但我们可能拿了7856 这样的同花牌,从这个先天条件来讲,我们就差了很多。但是没关系,起手牌只是一个开始。在这个后面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你技术水平的提升,手拿 AA 的人到最后也不一定怎么样。
我相信如果我们从一个更长的尺度来看,其实不论你最开始起点是怎么样,总会有机会的。
海程:我其实和启昌的经历还蛮像的,因为米索今天在讲一个升级打怪的故事,我自己也感觉是。我介绍老家的时候,一般都问朋友们,你知道凤凰不了。知道的话,我就告诉你在隔壁。
我从小就觉得我自己不是个很聪明的人,如果用我自己的话去形容启昌说的长期主义,我非常像这个状态。就像打仗的时候,你看到那种重装的重步兵,别人射箭,他硬扛。我很多年其实过的就是类似在读书的时候是硬扛的生活。
因为我高中确实也就只读过半年,所以等我当时真的开始读书的时候,我可能不像启昌,我高中刚开始上也是重点班,当时是凭着小聪明,我整个高中就有两年半,其实处于弃疗的状态,等我妈妈那边的事情处理完,我最后只剩半年。当然我自己有个比较不一样的点,是因为我当时信教,所以我自己采用的是一个类似长期主义的方法。
我当时忽略到了所有的成绩,每次我去关注的东西其实这个东西是否真的会了,然后就不断地去校正。校正那半年我会觉得投入度很高,最后也还不错,我自己用的学习方法和启昌会还蛮像的。
如果我关注学习成绩分数,我就基本上都学不好,但关注那个事儿本身,我的战斗力是非常惊人的。就像现在我大概在高中的十年以后重新似乎捡起这套东西,你可以有点理解为就像文艺复兴,我现在在看很多生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我其实在启昌身上看到了跳跃。我想到我奶奶生了 13 个人,所以我家有 50 号人,我有丰富的样本可以观察。启昌的经历其实走了我家里两代人的经历,从小乡镇到小城市,然后再从小城市到去更大的地方。其实启昌依赖了时代的发展。
你可以理解为中国是一个分层很大的国家。我能够看到很大的差别,这件事情就让我感觉到其实启昌是非常不容易,他真的是用一代人的时间真的跨了两代的努力。
我不知道启昌你会怎么看这件事情,因为我之前也经常跟人聊财务,我发现我聊的很多朋友确实结论上会比较像是先要做财务自由或然后再去追求精神自由。我甚至能够给他们一个数。
很多人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一个被动收入一个月 三到五万。至于是怎么得出来的,TA不关心,他真的拿到了这个收入以后,他会发现自己很多假想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我记得有一期曾经得意忘形,张潇雨说自己在微博上面搜了大家的梦想,你会发现 80% 到 90% 是消费型的梦想。消费型的梦想就有点像我死前要去冰岛、去亚马逊去抓鳄鱼,你会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只要充了钱就一定能搞定的事情。因此我会观察到很多时候真的是穷。
启昌:谢谢海程的反馈。让我产生很多新的想法。
第一点,我才意识到我们学习的方式其实也很符合价值投资。价值投资最简的就是说我们要关注企业的价值本身,而忽略对于短期价格的追逐。
如果按我们高中的时候那种学习方式,我觉得是否真正懂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价值。当前的分数其实就是一个价格,如果我仅仅去关注那个当前的分数,我就可能会做一些变形的动作。
比如说我旁边坐了一个特别牛逼的学霸,我要不要瞟一眼他的答案?这就是一种你要让这个价格提升的方式。但是如果我真的关注价值的话,比如说某次月考这些题目我不会做,那就让它暴露出来,我去把这些点修复,就学会了。我
这里从另外一个大的角度来讲,为什么我们说要长期主义,其实它不仅是一种信仰,它还是一种认知问题,从一个全局最优的角度来讲,那么关注长期确实是有助于你走出一个比较好的道路,
第二,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就像张瑞敏说的,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时代的企业。我自己也觉得我是深受这个时代的红利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幸很非常幸运的人。我也特别因此感恩这个受到了幸运,所以特别是我们现在这代人其实还处在这个幸运当中,也是可以去更多去珍惜的。
第三,海程提到刚刚那一点我特别认同,很多人他其实只是需要被动有 3 到 5 万的收入,这一点是我感受特别深的。为什么我会建议很多人先去关注财务问题和解决金钱问题?是因为缺钱,它可能不是一种实际状态,而是一种心理问题,即使辞职了也不会怎么样。但是他心里就会有个窟窿,这个窟窿是一种恐惧,是一种匮乏,它可能是跟过去的经历有关系的。
那么如果有一种新的管道的收入,可以让比如我每个月有这样几万块钱收入,或者说我一年有个二三十万的这种收入,其实那种窟窿就会被填上了,随后真的会放心地去追求一些想要的东西。
因为我碰到有些朋友会跟我说有些人刚毕业就想创业,其实我一般会劝阻一下他,因为我觉得刚毕业就去创业,从概率来讲,成为比尔盖茨这样的人非常小的概率,大概率其实是碰到比较大的挫折。那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家境非常好的话,就能承受,如果是家境很普通的话,很可能就会耽误很好几年的发展。
所以其实先解决财务问题,在你的人生方向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时候,是个非常好的着眼点。因为人生的问题看上去一连串。但是其实你只要把一个点先解决了他很多剩下的问题,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新的答案。
海程:我会很好奇一件事情,因为我们三个人加起来的大厂经验应该没你多。你提到你曾经有过创业经验,我不知道你的创业经验是在你两段大厂经历中间吗?
启昌:对,我是在离开特斯拉之后,去腾讯之前其实有过一段一年多时间的创业,我当时参与那个创业项目叫是做电单车的,就是美团现在在一些小城市有一种店助力的单车,大家有没有体验过?它不是纯电动的,它是你在你感觉到其实累的时候,会给你一个助力,所以在现在看来已经是个比较普遍的产品。
其实在 15 年的时候,是国内当时比较少见一个产品,当时因为技术负责人他是在从清华毕业的汽车博士,所以在国内交通特别不好的情况下,有一种比较轻便的用环保的方式去做项目。而且当时那个创业参与了这个项目之后,B 轮拿到了 1.5 亿的融资,从这个规模上来讲已经做得还可以的。
但后来这个项目其实是没有做成的,硅谷有一个理论叫做Product Market Fit , PMF 市场和产品相匹。我觉得我们当时做项目有一个很核心的假设,就是说这类产品在德国、英国这种欧盟国家非常的流行,但是忽略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中国骑摩托车和电摩,已经有非常普遍的群众基础了,而且其实禁摩也没有那么严格。
我们做的那类产品,它其实相对价格比较高,有几千块钱,所以跟已有的产品之间,它的竞争力没有那么强,跟当时那个市场可能没有那么匹配。那个创业其实给我一个非常大的收获,让我从此戒掉了创业疯狂病。
怎么说呢?我觉得那几年,特别是在北京待的朋友们,应该都感受到那几年是创业热潮,特别疯狂了,你去喝咖啡,你不跟朋友聊一个几千万几亿的项目,都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对吧?
但是那个事情让我真的意识到创业的本质是解决一个需求,如果即使这个需求,没有充分意愿的付费用户需求,即使你团队做得再大,融了再多钱,其实都是不成立的。相信在过去这一两年这样的案例已经太多太多了,可能就几十亿的项目之后说没了就没了,我觉这是第一点收获。
第二,创业真的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创业者的素质是很挑人的。我们当时印象很深刻,我是 15 年 10 月份加入那个团队,当时我们要去那个拉斯维加斯参加 ces 展,每年全球电子展,两个月时间决定了,要去做这个事情。
结果我们就碰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运几辆自行车过去,结果发现第一,海运的截止时间已经过了,因为一般要提前半年一年准备,那么如果要走空运的话,运辆自行车可能要几万块钱,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是不可能这么烧钱的。
我们最后大概四五个同事,扛着 6 辆自行车,一个大概 3 米 x 2 米的展架,把它弄上飞机,托运在旧金山的飞机,当我们转机经过那海关的时候,你知道吗?四五个人扛着自行车,扛着展架,然后风尘仆仆的时候,其他的人都会觉得这帮人是来打工的,特别搞笑。
那个海关的官员就问我说,你这些自行车要都多少钱?我说一个自行车 700 美刀左右,他可能本来觉得要罚钱,想想也不是很贵,就没有罚我们钱。包括我们在美国做展会,真的是完全是把自己全部身心扑进去,想一些能有效的方式,那一次效果还不错。
但这个过程其实是让我意识到,我觉得很多的书籍,很多媒体节目会把创业这个事情美化,它过多地去夸大了小概率,成功以后带来巨大的成功。但是忽略了这个过程中你要付出的巨大的努力,以及大多数人如果没有达成目标以后,他/她可能碰到的财务问题。
我现在更喜欢用一个词叫做生意,我听起来会更安稳一点。而且生意本身一开始就要奔着一个这个生意能够运转起来能挣钱的逻辑。就像哈耶克说的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如果你做一个企业,那么不挣钱的话是不道德的事情。从一个企业的逻辑来讲,创业的这个过程其实帮助我心智成熟了。
白一喵:这个点我特别想补充,把创业当做一个生意,我再多加两个字,我觉得可以把创意当做一种生意的实验。因为当成实验的心态你就知道,有的时候你只要见好就收。你验证了一些认知是对的,你也知道边界,接下来再继续投入可能会有问题了,你就可以去做收手。
把它当做一个生意就能够调试你的这个心态,你带着一个本金,包括你的时间和精力,你要去奔着我要得到回报做所有的事情的。你在讲到创业疯狂病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我联系了一句话:
有一本书里面在讲我们对金钱的观念,提到说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对金钱的贪爱才是万恶之源。如果我们把那个句式做一个改动,也是类似的。
我觉得创业本身是一件好事情,或者说创业本身它不是病,但是这个创业疯狂它是一个病,人一犯病就会出问题的。
启昌:我觉得这个补充特别好,因为也很巧。我今天在朋友圈写晨间日记,生活就是一场实验。特别是前两天小白跟我说,总结我的经历,说「流动」这个词,其实给我很大的启发。
因为我觉得传统的观念总会把人生也视作一种我要按照三年计划,十年计划,二十年计划总是感觉是一个向上攀爬的阶梯,但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我们做事情或者做生意,其实我们有点像是一条流动的河流,我们经过一个站点,看到岸旁边有些鲜花,有一些果实我们就去采摘了。等这边鲜花已经凋谢了,果实已经摘完了,那我们可能就要去向下一个地方。
所以这种流动的试验的心态其实会降低我们的预期,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反而会让我们收获到更多。
第二,刚才你提到金钱这个事情,我觉得金钱是一种放大器,金钱本身是中性的,只有在你追求金钱的过程中,你会更好地发现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比如说大家在投资中都会发现,当跌的时候,你这个时候能不能忍住不卖?或者说你能不能忍住不看?这是看你人性的一个点。比如去年年底牛市涨得很高的时候,我写公众号提醒大家说,没有什么牛市永垂不朽。
这个时候大家就会说这一次不一样对吧,因为美联储放水,全世界进入了新的估值逻辑,不会再跌了。那这个时候你这种心态是不是是反映出了你的贪婪呢?
所以本质上我们如果抱着金钱是一种放大器的思维,就会能够更加空性的去看金钱,也能够比较好地处理金钱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白一喵:我也特别想邀请启昌来做一个互动。因为一开始你提到了我们最早是从积分卡开始谈起的,你谈到了你有一个转变,从追求外在的这个积分卡,到慢慢去找内在的积分卡。你也提到你个人的成长,然后我就拉了一个 Excel 表。
这几个概念包括成长,包括起手牌、积分卡,它其实都有外在的部分,也有内在的这个部分。比如涉及到成长外在的这个部分,如果去做填空的话,基于刚才你聊到的部分,我会把那个地方填充,比如说时代的红利。那我其实很好奇,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要去做这个填空题的话,你会怎么去填里面的内容?
启昌:首先我们看总体的积分卡,如果外在的话我觉得就有几种,外在积分卡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是金钱、名利、名气、影响力,还有社会地位,特别是社会地位。很多时候大多数人追求金钱、名气,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比别人更好。
内在积分卡第一个是内心的满足感,第二个是内心的幸福。这是我比较看重的两种内部积分卡。如果从成长的角度来去看,我觉得成长的外部积分可能有这个时代的、行业的红利。可能还有某种程度上的运气,因为运气其实是个人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成长的内部积分卡应该我包含几个:一个是世界观,你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怎么样的,你认为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成长还有个方法论,王阳明说「事上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去做很多具体的挑战的。那么你的做各种事情的方法论是怎么样的?
第三个就是心力,我很喜欢心力这个概念,心力是你是否能够发掘出自己成长的核心的动机?这种动机强大到即使你碰到一些显著的挑战的时候,你依然不回避并且愿意去做。
这是第二行,然后看第三行,起手牌。我觉得起手牌外在来看应该指绝对的牌历。比如说你拿的 aakk 肯定比别人更强对吧?那内在的起手牌是什么?是你本身的心理素质,是你的这个技术水平,是你的基因 DNA 包括你对于整个这个游戏的理解,这是我看到你这个图第一时间的反应。
白一喵:听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几个好奇。虽然你在讲你来自一个起点并不是高的环境,一个小乡镇。但从一面来看,你可以说这边有各种不好,另外一面去看,那样的一个环境也一定给你带来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想跟你确认我能感觉到你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这从盖洛普上也反映出来,你排名第一的就是学习,你的整个是战略思维这个维度是最强的,所以一定是有帮到你的。我也很好奇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去借助类似盖洛普这类工具,更清晰的知道你内在这个起手牌?
还有一个疑问,我是非常好奇的,因为我觉得启昌是一个绝佳的体现了人的发展和流动的一个人类样本。在一开始你在分享说给到大家有什么样一个发展建议的时候,你提到了我们要主动地去跟人家建立这个关系。
可是至少从盖洛普的这个结果来看,关系建立其实并不是你最长的那个,从你的才干上来讲,并不是你最长的那个维度,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发生了什么,然后才慢慢地产生了这样的一个转变。整个这个转变的故事,我觉得也是非常值得讨论和分享的。
启昌:第一个,我的成长环境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有三个东西,我的环境看上去是一个资源匮乏的环境,它其实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一些优势。
第一,就是极强的驱动力。极强的驱动力是在于我因为从小在这样的乡村里长大,我又看了很多书,我就会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是说我要去看更大的世界。所以这种驱动力其实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非常强的激励着我。
因为我碰到现在一些小朋友,包括家境比我好非常多的朋友,我觉得他们会碰到这样一个困扰,家里已经把所有的路都铺好了,那这种时候其实我干嘛呢?我躺平真的挺好的。所以当我养成了一个从小被自我驱动的一种习惯以后,就有点停不下来,当然也会有一些副作用,这个以后我们可以再聊。
第二就是自信。小时候的自信一定在某种环境里的相对优势建立起来的。因为如果我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面,我的天赋或者我的成绩都不会那么好。但是我在从小的环境里面,基本上都是最好的那一类,包括从小老师都会经常表扬我,我在高中的时候我的作文基本每次写完,全校就会去阅读的那种。因为我的语文老师刚好是学校的副校长,所以这种自信其实是非常强烈的。
我进入复旦以后,说实话大家看过一些报道,以前俞敏洪说就从农村考上北大会很痛苦。我现在深深地体会这种感觉,因为落差太大了,有很多同学我发现他们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比如我是初中开始学英语,但我班上同学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英语,所以这种早期的自信其实能够帮助我在后来碰到一些巨大落差环境里面,至少觉得自己还有一些地方可以还挺好的。
第三,自我学习的习惯。我基本在上初一之前就把我初一上学期数学全部看完了,而且基本学会了。所以自我学习的习惯我觉得对我后面人生帮助非常大,因为我后面不论是职业经历还是跨城市都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那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其实学习的能力对我是非常关键的。
延续到小白的第二个问题,学习的优势以及什么时候接入到盖洛普。我是特别喜欢盖洛普的,这个测试我觉得特别精准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我的一个测试。
我的盖维普里面,第一项是学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觉得太准了,是那种你被读懂的感觉,就跟你谈恋爱,说这个人懂我理解我,然后一个测试能够理解你,所以我就有那种非常被包容的感觉。
那么这个学习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不太确定是不是跟我的基因占多大比例,还是说我小时候环境,因为换做以前我会特别确认说这就是我努力的原因,但最近这一两年我观察到一些朋友们他的小孩,我会发现小孩其实可能在一两岁的时候就会有巨大的差别。所以我现在对这个问题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我应该是在 19 年第一次接触到盖洛普的测试。我有个朋友叫刘志斌,他是一个心理学家,也帮很多上市公司的 CEO 做心理心智教练。第一次他帮我做了一个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两点的解读,六个小时解读。
那个解读就真的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的优势对我过往做的事情有那么大的作用。比如说学习,为什么我会觉得换工作换城市对我来说完全是很开心的,不会有特别大的难度,就在于我喜欢去学习新的东西。包括以前在换工作的时候,我有一个标准,我排名第一的标准不是薪水,而是说我能否在这个新的岗位中学到新的东西?
我当时来腾讯的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给 pony 小马哥写演讲稿,我觉得这个岗位能够让我接触腾讯很多的岗位和人,能够获得很多的信息。我原来以为我的这个标准就是放眼四海皆准,所有人换工作都是应该以学习为目的,但后来我发现不是,有些人换工作想舒舒服服一点。所以他当时帮我做了解读,让我确认了我的优势。
第二,从那个时候我意识到我可能不是很适合职场。前面说我的学习收集整理战略思维其实是特别强,但是说实话,在大多数的这个工作岗位里面,其实你不需要想太多,你需要把老板想的给执行下去,这是最核心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冲突,经常我会觉得我自己讲得很对,但是老板想的不一样,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盖洛普里还有一些排名靠后的,是一些偏人际关系,特别是一些偏大规模的人际关系我是没有那么擅长的。大家在大厂里面待过都会有感觉,本质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就会有政治对吧?特别是规模越大的机构,政治感就越强。那种东西其实是我不那么擅长,而且我也不太愿意去学的。所以经过那次盖洛普的测试解读,我会慢慢地萌发了一种说我可能未来会有要走不一样路的这种感觉,但是当时还没有足够的勇气。
第三,我对于关系建立这件事情怎么看?我最近刚好其实就写了这样一篇文章。首先从盖洛普的角度,它会把关系建立分成好几类。
比如我的第三名的优势叫交往。交往其实是偏向于你跟你认可的一帮一小圈子人,可以形成非常好的互动,所以我在这一块是非常强的。但是比如说跟一些陌生人像取悦、体谅、包容,这些我是会相对差一点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偏内向的人,但是从优势的角度谈,我会觉得不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的性格,社交能力都是应该去掌握的,性格掌握的能力。
比如前段时间还有一个做战略的人跟我说觉得自己也比较内向,会觉得格格不入。那我就跟他说,其实社交或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我是这么理解的,我去想一件事情,喜欢去想底层逻辑,我觉得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但是很多人一听到这句话,就会把它想得特别功利。对吧?你这个价值交换好像有点赤裸裸对吧?但是这个价值交换我自己把它总结为我就有三种价值交换。
第一种,实用价值,比如说你帮别人挣钱了,你帮别人省时间了,这就是价值交换。
第二种,我觉得是一种精神价值。为什么很多大佬他愿意去提拔一些年轻人,本质上是他们在这种精神上的沟通里面看到了年轻的自己,感受到那种精神上的相通,包括我们以前看书这个伯牙子期,我觉得就是这种感觉。
第三种,是情绪价值。我身边会有一些朋友,他们在情绪价值提供上非常牛,可以让身边所有人都很开心,而且那也是他的盖洛普优势,他做得也很爽。所以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社交的话,我们不论是什么样的性格、怎么样的优势,都是可以给别人提供价值的。这也是我会建议给有些朋友,她们想探索人生的话要去多去链接多社交的原因。
白一喵:因为启昌他在我看来一个重要的起手牌,是他战略的部分。战略就涉及到全局思考这个部分,但对于有的人来讲,他们是缺少这个的。所以也许类似像 盖洛普 也好,MBTI也好,或者是其他这工具,都尽早去掌握,要找到那个合适人去做解读。因为我觉得六个小时的教练解读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
还有一个是我会想现在去讨论的偏向于物质的问题。刚才我们也聊到了财富自由。其实你仔细想,它是一个分阶段的东西。每个阶段它会有不一样的目标,万事都是起头难。那往往达到第一个阶段的财富,很多人是会卡在这个地方的。我们姑且就以刚才我们聊到一个点做前提。假设你的财富自由第一阶段是每个月获得了比如说 3 ~ 5 万的被动的收益,当时的事件是什么?这个是物质上来看。
另一个就是心理情感上的。你第一次感觉到我好像已经达到了第一个阶段的财富自由,我有一点自信了,我好像可以腾出 20% 的时间精力,心态去做一点别的探索了。当时的那个时间点是什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启昌:当我觉得我把财务问题大概解决的时候,反倒是买了房以后,为什么我后来会建议大家一定要至少买一套房。我北京是 2018 年买房,然后 2019 年在深圳买房,虽然说房子也不大,就没法和很多大房子比,但当我确定我在我的城市里面有了一套房以后,我就突然有一种安全感了。
我觉得这种安全感可能是跟集体潜意识有关的。这个集体潜意识就是说我们在中国文化里面,对于住所房子的需求,很大程度跟心理安全绑定在一起的,所以这对我来讲是比较重要的事件。
我是在 23 岁毕业,给自己写了一个 30 岁的目标清单。目标清单大概有这么几个事情,比如说写一本书,比如说在北京买一套房,类似于大概五六个左右的目标。其中最难的目标我觉得是买房这个目标。
因为我刚工作的时候,2013年在北京的收入是 5000 块钱,当时在媒体工作,而且应该都还没有达到个税起征点,基本上刨除了我的交通和日常开支这种情况基本上,就是不剩什么钱了。甚至说有些时候还要找父母补贴一下,那个过程中我就会觉得这是个非常大且是个很难实现的目标。
那个时候就跟自己有点像是说做了一个交换,我要现在努力去挣钱,先买套房,等我有了一套房以后,我就要更多去追求自我。特别是北京和深圳都完成这个目标以后,我就感觉这种交换已经完成了。
还有一个事情 2020 年,我的几个多条收入管道已经搭建起来了,也会给我很多安全感。第一个,是我本身的投资收益就还不错,特别是去年在牛市的时候。当然有一个老手的建议,就是你迟迟千万不要在牛市的高点辞职,因为那个时候你会过高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我觉得去年的牛市的这种收益我知道有运气成分,但是让我真的去意识到说我在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了。
第二,就是去年打新做套利,其实也挣了一些钱。而且这种机会是我觉得以后还会出现的。
第三,我的公众号会产生一些被动收入,不论是社群还是一些这种知识产品,会产生些被动收入,各种管道的收入加起来了,其实慢慢的就会开始接近于我的工资,那我就会心里有比较大的安全感。所以这种安全感就让我辞职的时候会想,万一这个公司的收入没有了,但是我还可以活下去。
你问到的都比较底层了,我补充一个反馈,你们问的很多问题,就是那种我曾经反复模糊的思考过,但是以前没有被别人问过,然后有这样一个天使的时刻,让我有机会去真的认真把它梳理出来答出来,所以我的感受也非常好。
范米索:启昌财务积累的过程提到两个词,我印象特别深刻。
驱动力,从小的生长环境带给你的一个驱动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刚才用高中考试学习思路去套长期价值主义的,我觉得真的非常好的一个案例。
我后来想了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也跟你说的一类似,就是驱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对很多人而言,你拿到了一手好牌,可能在表面上是一件好事,很多人会羡慕你。但是其实未必是一件好事,会限制掉你的某种驱动力。
相反我特别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叫做绝境逢生。把自己扔在一个可能看上去你没有任何资源,甚至你要重新去点亮很多技能的一个环境当中,逼迫自己去发展出自己强大的驱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这是我在利用外部的环境去做的这样的一个小的测试。
我们也一直在说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我觉得对于很多人而言,如果把现实生活再用游戏的视角去转化一下,完全可以去让自己的驱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调动起来的。比如说我的方式,即便我不能说富二代,但至少我从来没有饿着过,也是吃好喝好成长起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倒不会觉得物资匮乏,而是我觉得我不太想要这样的一个纯粹的安逸。那么在外部环境已经给你创造了安逸的时候,你能去做的不是说单纯的去顺从、妥协,而是会更多地去探索一些没有资源、甚至一个未知的环境当中,你把自己去丢进去,去调动你的自我学习的能力,甚至你的驱动力在那一瞬间是会长出来的。
我是相信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是你要给他一个不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可能才会有后续的所谓的积淀和爆发。我觉得是一种自然的法则,底层规律,所以要相信,但是大家其实忽略了所谓的常识,和基本的规律。
在成长这件事情上,我认为其实你拿自然的基本法则和资本定律去看你自己的发展,不存在说你驱动力都这么强了,自我学习能力已经这么好了,不可能永远都在低谷,永远都起不来,绝对是不太现实的。
第二个我特别触动的是,当你说买了第一套房的时候,你就瞬间安心了下来,我觉得的确。虽然我以前有想过要一辈子租房,不买房。但我后来想了一下,我未必要刚需去住我的房子。
通过买房,你一定要去理解一个事儿,就是中国的经济包括房地产等这些基础的建设,它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开始买房的时候,本以为买房就买入和卖出,就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对不对?但当你真的去研究的时候,你发现它又是一个新的领域,又要你学习大量的知识,甚至它把我的格局直接拉到了宏观的政策上。
我是很感激起念买房这个念头的,因为可能带给启昌是一种安全感,那带给我的当然也是一种心里的那种安全感,感觉上车了。但是还有一点是什么呢?是买房这个操作它直接打开了我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世界的政治经济的那种好奇心。
在这个动作完成之后,我变得越来越喜欢看时政,经济分析,我越看越精彩,越看越津津有味,甚至我会把这种视角用在很多的行业领域。这个也是我特别想要分享的一点。
买房它未必就是单纯地满足你的一个马斯洛需求定律所谓的生存需求,它未必真的让你完全的去实现一个所谓的安全感,它在安全感之上还能给你更多进阶思考,能再帮你去实现很多你的自我价值也好,自我成就,包括自信。
因为当你买对了房的时候,你真的会有一种莫名的底气。这是你试错之后会带给你的自信,它验证你的假设是对的,验证你的一些策略是对的,那这时候一个大的反馈就会立刻给到你,然后来去支撑你,去做未来的很多的大的决策。所以这个也是我从买房这件事学到的一些东西。
我觉得投资能力对年轻人而言,差不多是你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一定要去点的一个技能。就像启昌刚才说投资是能够去更好了解自我,看透自己的行为人性的这样的一个方式,市场它就是人性的放大器。
包括对我自己在做很多的投资决策时候,我会洞察我自己,你会有遗憾对不对?你买了,它涨了,你觉得买少了,然后它跌了,你觉得亏了,你的情绪会随着它的曲线而疯狂波动。但是我后来就发现,当你有了这个经历之后,你再冷静的去客观地看待这些事情,控制住自己同样也是一个自我的博弈。
海程:启昌你会推荐朋友们怎么去完成他们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启昌:这个问题核心就在于说第一桶金怎么来对吧?首先我们排除一些这个拿到 AA 起手牌的人,富二代,这种小概率事件我们就不讨论了,我自己是会归纳一个曲线,那个图等会我可以发给大家。
我觉得人生的财富的积累会有两条曲线,在刚毕业的五到十年,可能以第一条曲线为主。这第一条曲线叫「挣钱曲线」。挣钱是提手旁的「挣」,代表着你要付出主动的劳动,投入很多的时间,这个叫挣钱曲线。不论是去打工上班还是创业套利,在我看来都是属于挣钱曲线,你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这个劳动。
第二条曲线的财富模式叫「赚钱曲线」,中文真的很博大精深。你看挣钱和赚钱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差别?赚钱它其实这个贝壳贝字旁,贝壳在古代曾经成为货币,赚钱曲线在我看来就是长期投资,然后它用资本的去增值。
但是这背后两条曲线有一个先后交替的过程,在人生的早期,其实是要以挣钱为主的,是要以创造主动的收入为主,主动收财富为主。当你工作了一段时间 5 ~10 年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开启你的赚钱曲线。
挣钱曲线,我看到成功的案例,我觉得主要这应该来说主要就是三种。
第一种就是打工。打工是很中性的。比如我在腾讯接触到很多同事,确实很多家境也很一般,但是上了好学校,找了个好专业,好好工作,年收入很多都是百万以上,很平均的可能有五六十万。那这个收入在整个中国来讲确实就是积累财富比较快的水平了。我觉得这个就是一种很正确的道路。然
假刚毕业没有进大厂,在中国现在的情况下,如果你能把一两个技能做到足够精深,其实你的收入就从打工速度讲,翻一倍、两倍、三倍问题都不大。所以我觉得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最可以去提升的一个点。
挣钱的第二种类型是创业,这里应该叫偏向于做生意。比如说我身边有些做各种各样生意的,他可能公司没有那么大,几十人,但是可以自运转,比如有些朋友他 30 岁可能就在深圳半岛城邦买了房了,这种概率是会低一些,但是上限可能会更高。
第三种,就是自己做自由职业者,个人 IP 这种类型,我觉得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好的机会,凯文凯利说 1000 个粉丝对吧?你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观众,但是你只要找到一帮人真的认可你,愿意为你付费,带来的收入其实已经足够的可以让你过上还不错的生活。把这种模式做到足够极致的话就是超级个体。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叫陈勇,他是做转化率的,我觉得他的案例其实就非常有意思,我们俩认识的时候应该 13 年14年,我们可以真的叫相识于危时。那个时候两个人月收入都是不到 1 万块钱,他当时就在企业的市场部里帮企业做 SEO 搜索引擎的优化。
这个工作其实很多人都在做,但是如果是停留在这个工作本身,那可能这么干下去了,他想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然后不断地提高这个转化率。
后来慢慢有朋友有其他公司去找他去做,他就自己独立出来做项目,后来又写了一本书叫《超级转化率》,现在每年收入远远超过大公司的很多 VP 的级别。
所以我觉得挣钱就归纳为打工、创业和做个人IP,我觉得这三个机会都是普通人即使天赋点没有那么强,都是可以去尝试的。
第二个,赚钱曲线,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长期投资,说回到米索的话题,房产它就是投资的一个类别,我自己是特别赞同一个观点,我觉得买房子它不是我们人生的绊脚石,对于房子的恐惧才是人生绊脚石。我自己在买房的过程中,我觉得对于我的认知能力和对我的情绪管理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的。
第一是认知,因为中国过去这十年,有很多人是持续唱空房产的。在这么多人不同的观点情况下,你要去找一个逻辑,其实是很需要花时间的。这里我可以去推荐本书叫《大国大城》,是我复旦的一个老师陆明教授写的,你要去研究整个房产背后其实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它的底层发展规律的体现。
房价只是一个果,你要去看那个因。
比如说在我看来,房价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国家的发展和通货膨胀三者的综合的体现。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买房的时候也会有很多情绪上的体现。比如说 2019 年我和我太太准备在深圳买房,那个时候从 17 年~ 19 年,深圳已经经历了非常大的一个长期的横盘的阶段。当时说去买房,别人都说你要再等等,因为感觉已经跌了很久了,横盘了很久了。
当时我看了一些小区,我就把过去这些小区 10 年的成交价拉出来,我才发现其实房价非常反直觉,它不像大多数人理解的,它一定是稳步的上升的,它和股市一样,他也有三到五年的周期,每到三、五年一个牛市,三个月就涨了这个几年的涨幅。接下来就横盘。
比如说从 2017 年开始到 2019 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横盘待下行的阶段。我太太当时在腾讯很快就满足那个三年可以 50 万免息贷款的条件了,当时要做一个选择:是去等这个免息的无免息贷款?还是去做转贷款就赶紧买呢?
我当时想了一段时间,我就跟她说,我们不能再等了。因为等的话,这个无息贷款可以给我们每年节省几万块钱利息,但是因为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三年左右基本上下行周期就快走完了,所以万一这个政策松动以后,房价迎来一个剧烈的上涨,那我们就要损失非常多。房价一旦涨起来后,一天可以涨二十万三十万。所以我们在五月份就做了这个决定。从 8 月份开始,当豪宅税开始松动以后,很快就发生非常大的价格的变化。
就像米索说的,我觉得投资的本质是一个判断力的游戏。金钱是一个最好的道场,就是我自己特别喜欢投资,我觉得是因为第一,它需要你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第二,它需要你对于自己的情绪有觉察,这是我自己观察到比较重要的点。
然后刚才米索有个点我觉得是特别有意思,你在讲到我们的成长提到了「环境」,我以前是不太关注这个词的,因为像我们这种学习意志却比较强的人,搞什么事情都自己学,但后来我这次做了理财训练营,会发现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比如说我第一期有 400 个朋友,最近我报名我问你们有没有人愿意做第二期的这个志愿者?结果有 40 个人报名就 10% 的比例。
我就问他们为什么愿意报名?我本来以为他们大多数的都是因为这个课特别好,结果他们说有一部分是课好,一部分是说因为我在这个群里,感受到大家相互鼓励的氛围,感受到每个礼拜要去写作业打卡,大家的激励。
我又后来才意识到,原来大多数人的学习和成长其实需要一个正确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去激励他的。我这种人其实是属于异类,所以延伸到我们不论是去做投资还是在个人成长里面,其实有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你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对的环境。
比如你当下的环境不太好,没办法去离开,那至少也要去给进构建一个另外的环境,比如说是一个社群或者说是几个朋友。那在这个环境里面,你能收获信任、收获爱、收获关怀,其实对你的成长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是最近这几个月真的意识到,环境学习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后来我就会有意识地在我的学习群里就鼓励大家去发言,激励大家去这个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我才意识到,张小龙发明拍一拍这个功能真的很有意思。当这个功能刚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高效率的人士,我是觉得这个功能很傻,有事没事的干嘛拍一拍,有事直接说事不就好了。
后来有一个朋友说,其实在群里面被别人拍一拍,他就感觉到「被看见」。每个人的底层都有一个被看见的需求,然后他被看见了他才能去接纳自己,然后他才能去发展自己。就像我最近写的文章里说:
「人的一生可能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接纳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这种环境带来的这种好的助力真的是太重要了。」
范米索:环境这点我还想补充,很多人会天然的认为是一种物理世界的环境,但其实不光是,环境真的包含太多了。
比如说你的人际关系环境,也非常的重要,你打交道的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之前不是有个说法说,你是你周围最亲密的五个人的一个平均数,它不仅是指周围五个人最亲密的资产的平均数,还有你们的认知的平均数。我觉得就挺准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你自己可以反向地观察你自己现在处在哪一个阶段。
因为你频繁打交道的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认知,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态度观点,还有他们身上的品格品质,都会非常深刻的影响和作用在你自己身上的。如果有个公式的话,你们的关系的亲密度再大大提升的话,甚至你的人生轨迹都有大概率的可能被他们所影响和改变。
包括我们不管是在亲密关系当中,不管是伴侣,还是朋友,工作伙伴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其实本质上都会有很多的相似性,你可以去拿来去类比,你可以认真去思考一下,你选择的什么样的人,他们身上的一些品质或者是特质能力等等,是不是是在某种程度上,跟你之间是有一种match 的程度?或者说某种相似性?
用一个相对比较玄幻一点的词,是「吸引力法则」,但是如果你用很这个科学的方式去讲,其实它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我们会前期拿分数去筛选同样学习能力的强的人?你能够去进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学校,能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那么到了职场当中可能也是这样子,你的环境他会在很深刻地去影响和作用你未来的很多的人生轨迹。
最后决定你到底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是不是能够找到你自己的意义感,其实很多时候你真的要去不断地去试不同的环境。而且这种环境多样性越多,你打交道的人类型特质越不一样,你见过的人的多样性越多,你见过世界的多样性越多,或者你去过的某些地方生活的多样性,对你的作用是非常可怕的。
启昌:你刚才阐述的过程,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追求进化而不是进步。我觉得我们过去对于很多人的成长的是一种「机械论」的方式,就是我们沿固定的目标最优解,但是我们刚才说的环境其实是一个生物学的方式。
我们所谓的环境本身说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刺激到你的,有各种各样的反馈给到了你,而且环境很重要的是它有一些好的变异,有一些多样性,才能激发了出你身上的可能性。
回到我们说是一种实验,它本质上是一种你无法期望,无法提前知道大概会怎么样,但如果这个环境比较友善、多样化的,能够鼓励你去做自己的,那最后大概率会创造出一个好的结果,然后你就进化了。这个还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我觉得跟整个世界运行的一个底层方式,一个范式的转移。
白一喵:是的,其实你追求是内在的成长,外在的成就其实是内在成长的一个物质化的显现。从中文语义上来讲,你想到在学校什么叫进步了?是我的分提上去了。工作中什么叫你进步了,我薪水上去了,我的 title 上去了。
但是你外在的进步不一定代表你的内在有进化。很多人他获得了很多看起来世俗上的一些成功,但他内在是很纠结很拧巴,那因为他内在并没有进化。
启昌:小白让我想到一句话,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律是整个世界一个底层。我们说的外在的财富、名气其实都是一个果。但一些优秀的人像菩萨,他们去追求的是这个果最开始的那个因。
所以我们刚才谈的都是「我们怎么样在人生中种下对的因」。比如去学习认知是种下的因,找到对的环境是种下的因。当这个「因」它种得足够多的时候,它的果就会涌现出来,那个时候反而不用纠结了,反而就会产出好的结果,比你一开始就去奔着目标去做,会自然很多。
海程:我先补充两个点。你所说到环境,如果我从公式上去拆解,公式是由一组的数字抽象而成的。我觉得好的环境它应该会带来两种类型的东西:
一种是说信息的密度足够高,所以它能很快地抽象成一个公式,而不是特别杂乱的。但另外一种是他见过足够多样性,他能出现极值,他能挑战公式里面的适用性。这就是一个好的环境。
坏的环境最怕的东西是什么?叫菜鸡互啄。另外我觉得一个好的环境其实是什么呢?它能够通过产生榜样的形式去促使大家提升动力。反正工作这么多年,我会观察到,原则上来说,我们如果不去干什么,类似把人类发射月球之类的这种高新科技型的事情,其实绝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在干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难的。
所以我们跟绝大部分人沟通,你会发现真的让一个人去干一件事,基本上不太会出现这件事情真的干不了。当然他有一部分的学习,但学习曲线往往没有那么长,其实在于人的没动力,他就想躺平,或者说他没有一个自己真正想干的事。
1930 年的中国和 1940年、1950 年的中国其实都是差不多一批中国人。那为什么打日本人和打美国人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其实是环境发生了变化,怎么从一群冰皮变成了真正的解放军?这其实是环境造成的,甚至都是那批人,很多都是国军的投降士兵。
我不知道江西怎么样,但是我觉得小白和我这种偏西南的地方的人可能会有类似的状态。如果说环境是偏向于大家不太喜欢读书,崇尚吃吃喝喝或者勇武的那个状态,你作为一个喜欢读书想要出去看世界的人,你小时候会活得不太舒服的。这种升级打怪一代人跨过两代人里面,我觉得这是最难的一点,就是很难处理和中间的人的关系。
启昌:江西还是一个比较崇尚读书的地方。江西虽然穷,但曾经祖上阔绰过,所以从小到大,虽然我们的教育条件没那么好,但是成绩好的人还是被喜欢的,所以我觉得这点也是蛮重要的。比如说每次过年,我基本上是我亲戚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我那些表哥表弟们估计就挺讨厌我的。
反而比较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上大学以后,上海是个蛮洋气的地方。复旦的上海人也比例又蛮高。说实话,你从一个小地方来,你会觉得虽然我读过的书不比你们少,但是我在很多的见识上,确实跟你们有差距。我后来回想起来,当时的策略就是我至少要在一件事情上做得比较好。当时我干了两个事情,对我来讲影响蛮大的。
第一,就是我做了班长,我比较积极主动,先不论怎么样,我先占据一个位置。包括我在上课的时候,我们去上新闻学,所有的课基本上我都会第一个举手。如果这个课我感兴趣的话,我至少要积极主动,以先占据这个优势。
第二,我干了个事情就是写文章。那个时候大家那个时候都喜欢泡人的网,我们就每天没日没夜地玩着,我就跟像玩微信一样。我那个时候就在校园里面算是一个有点名气人,经常写文章,这里批评一下,那里批评一下。我们学校又很开放,批评我们学校也没有任何问题。
青春期的男生,如果有别人对你的认可,其实你在另外一方面的自卑会容易被消除和被处理掉。如果你处在一个短期对你来看,不太友好的环境里面,我觉得找到自己一个优势,在某一些地方是获得反馈其实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其实真的还是挺难过的。
因为刚才我已经提到,我会发现有些朋友可能跟我类似经历,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基本上就处在一种离群索居的状态。他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去那个考试,然后一个人去找工作,他很可能毕业她又回老家了,我觉得蛮可惜的。
我是学新闻系,我们学校有一个企校园媒体叫复旦青年,做学新闻的应该都知道,还是蛮有影响力。我那个时候就去做记者,做校园记者,去采访各种人。所以我觉得核心第一是要找到自己的价值,第二,真的要凡事积极主动,我自己是特别喜欢《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我觉得虽然说听上去名字很鸡汤,但里面那些习惯有用,能够帮助你在有些时候能够帮助你走出一些比较难过的时间。
白一喵:强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名字会很误人,但它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是很多外企其会用的一个培训教材,它也有对应的培训课程。另外一个是《信任的速度》,也写得很好。
信任的速度我觉得更多会偏向于关系,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如果非要把它归类的话,我会把它归在个人成长、个人内在的审视和成长这个部分。启昌假如你有机会让更多的榜样站出来发声,能够激励到更多的人的话,你希望挑选什么样的一个榜样,让他们能够站出来发声?
启昌:我选查理芒格。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他名气来说相对没那么大,但他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称他为世界上最智慧的人。他是一个活着的书橱,就是疯狂地看各种各样的书。他人生很传奇。首先他在 20 多岁的时候离婚,孩子失明,财务碰到很大的危机,后来他自己成为一个投资大师,我觉得他给我带来几个点:
第一,从我的具体「术」的层面,他教会了我怎么做投资,因为他认为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游戏,就是人类要维要对抗我们本身的很多的心理偏误。比如说自大,比如说过于自信,在亏损的时候想急于抛掉,克服了我们的心理偏误,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我觉得这是他对于我方法论层面的影响。
第二,他对于我整个人生自由追求的影响。我现在都还记得他说的一句话,他说:
「走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希望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不是因为我想享受更好的生活,是因为我更喜欢自由自在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被他人一直所左右。」
这段话在我去追求财务自由的过程中,其实是我最大的动力来源。我这个人对于物质没有那么高的需求,我就会觉得这种自由自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去自由自在决定自己人生道路,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所以这是对我人生观的影响。
第三,我觉得他是个人生哲学家,他有朋友去问他说,你活到 90 多岁,很有钱,有很多孩子,又有名气。那你觉得你做了哪几件对的事情?
他说,从我的人生来讲很简单。第一,认真学习,第二,不嫉妒他人,第三,不抱怨。他说人生的道理就很简单。
我到现在这个阶段会发现,确实很多重要的道理的确很简单。我会推荐大家希望有更多人去看查理芒格的视频,或者说是看那本书叫穷查理宝典。
那本书你现在看了可能第一遍没有看懂,没关系,你会发现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大概是在刚毕业的时候看的,当时看没有怎么看懂,但后来发现我这几年人生的选择,包括我交朋友的取向,受那本书影响非常非常大。
另外,我想推荐一个人就是《佛陀传》,是我在过去这几年碰到人生困惑的时候,对我改变很大的一个人。我觉得佛教抛开宗教层面,佛教哲学是特别适合我们现代人去平息我们的焦虑,去找到人生意义的一个状态。写的非常平易近人,既能够让你了解真实的人的故事和状态,又能够帮你去理解一些哲理的东西。
范米索:启昌,你自己有出书,你也提到你有一个实战的课程,我想问一下,我想问一下有没有什么给空无一物的观众们的福利,以及帮助他们去更好地做一些理财相关的认知的搭建的实战内容?
启昌:我在书本基础上,结合了一级资产企业主做财富规划的经验,一起做了一门课,叫做「财务自由实战课」
这门课有四个特点:第一,是系统全面。我自己觉得学任何一门知识,学任何一个技能都需要建立一个全局的框架和地图,这样才不会迷路。在我这门课里面,一共有 36 节小课,它包含了投资的底层规律,也包含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理财品类,保险基金、房产,把最重要的技能点给你讲清楚,并且能够让你真正的去学会它最核心的地方。
第二,是非常的实操,因为投资它是一个实践性的技能,就跟游泳一样,光学知识是没有用的。所以我自己分享了大量经过我自己亲身验证的投资方法,包括投资工具,不仅给你讲投资的心法,也给你大量的武器装备,你听了就能用。
第三,通俗易懂。也许你之前可能没有太多投资理财的经验,但是没有关系,我可以把知识讲的深入浅出,能够帮助你去理解怎么样从 0 到 1 构建这个投资理财的框架。因为从过往的做训练营的经验来看,很多朋友之前工作很多年或者说财富收入已经不错,但是缺少投资的任何的门槛和基础的情况下,他听这个课也会觉得完全能听懂,而且能够上手。
关注公众号兰启昌,后台回复「空无一物」这四个字,就能收到我为各位听众们准备的特别的 99 元的优惠券 。
往期回顾:
Vol.32 为什么商业世界里“愿景”很重要?
Vol.44 宅宇: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冥想体系究竟是什么?
Vol.57 杨涛: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