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构建四大竞争力
截至2022年7月底,集团层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经完成,改革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凸显:2021年,中国海油实现营业收入8186.8亿元、利润总额1201.1亿元、净利润87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4%、85.8%、84.2%。
在2021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中,中国海油获评A级,并获得2021年度和2019―2021年任期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双A级,成为连续18个年度、6个任期评价获评A级的8家央企之一。
聚焦主责主业,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海油贯彻落实国家能源保供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和专业服务一体化优势,扎实推进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同时,通过实施发展主业、绿色转型、退出非核心业务的“进转退”策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 扎实推进油气增储上产
中国海油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并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攻坚工程行动方案(2021―2035年)》,围绕原油稳定增长、天然气加速增长、加大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等目标持续发力,油气储量、产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国海油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取得重大成果:探获“垦利10-2”等4个大中型海上油气田,建成上游18个重点产能项目,“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建成投产。
2021年,中国海油完成油气总产量1.09亿吨,其中原油产量8186万吨、天然气产量338亿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油气净产量较2018年增长20%。
其中国内原油产量三年累计增产超600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总增量的70%。集团旗下中海油渤海油田2021年原油产量达3013.2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
2. 加快推动炼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海油遵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按照“园区化、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以“减油增化、拓市扩销”为主线,加快推动炼化产业转型升级,炼化产业规模和集中度不断提高,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的趋势:
加快建设广东惠州世界级石化基地,稳妥推进浙江宁波大榭石化产业园区化工转型项目及炼化一体化项目; 在中海壳牌二期乙烯项目顺利投产基础上,加快中海壳牌三期乙烯项目方案论证工作,为建设世界级石化基地奠定基础。
近年来,中国海油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逐步退出经营效益较差、发展前景欠佳的中小型炼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同时,加大拓市扩销力度,加快整合油库、油站等终端资源,弥补产业发展短板。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海油共控制签约加油站1484座,投运加油站1111座,成品油销量达2213万吨,较“十三五”末期翻了一番。
3.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
中国海油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21年1月成立由董事长、总经理双挂帅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快向绿色能源产业转型。
中国海油成立新能源部和新能源分公司,制定《新能源项目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统筹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布局绿色产业链;组建新能源研究院、碳中和研究所和CCUS专班,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跟踪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2021年,中国海油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积极发展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零碳能源产业和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CCUS)为代表的负碳能源产业。
8月,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开发建设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旨在将海上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于800米海底深处,这是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
9月,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开发建设的渤海海域秦皇岛―曹妃甸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投产,成为“绿色油田”开发建设的样板,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产业向绿色、智能、高效开发迈出历史性一步。
10月,中国海油首个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江苏竹根沙海上风电场实现全容量投产并网运行,标志着其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在长三角地区落地。
11月,中国海油首个兆瓦级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珠海管道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其在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取得新突破。
2021年,中国海油实施节能降碳项目105个,实现节能量27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3.7%。
2022年6月27日,中国海油、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壳牌、埃克森美孚共同签署大亚湾区二氧化碳捕集、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300万吨~1000万吨)CCS/CCUS集群研究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捕集装置收集大亚湾区企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经压缩处理后以管道等方式输送到附近符合条件的海域进行封存或地质利用,为我国大规模开展CCS/CCUS项目建设提供工程经验和技术数据,助力我国CCS/CCUS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和产业能力培育。
2022年6月29日,中国海油发布《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详细描绘了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表、路径图、任务书:“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强度力争下降10%~18%,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投资占全部资本性支出之比达到5%~10%;力争2028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全面完成向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的转型。
△ 2022年7月28日,我国海上首口页岩油探井——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涠页-1井压裂测试成功并获商业油流,标志着我国海上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创新驱动,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中国海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全集团科研力量,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加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绿色低碳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以科技自立自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强战略谋划,改革科研投入方式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中国海油加强科研战略谋划,制订了《中国海油科技创新强基工程(2021―2030年)行动方案》,围绕油气勘探开发、能源转型、炼油化工、装备国产化及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规划部署16项重大攻关工程,分批推进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等关键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探索形成以示范应用为目标、以产量储量为导向的“三个一体化”(组织一体化、实施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科研项目攻关模式。
中国海油改革科研投入方式,建立正负激励结合、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的科研考核机制,聚焦重点科技攻关方向,持续加大对超稠油、深水、低渗、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的投入力度。
2. 以价值贡献为导向实施精准激励
中国海油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以价值贡献为导向实施精准激励。
2021年,中国海油出台《科技人员精准激励指导意见》,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激励奖金总额增幅达96%;在扩大科研创新奖励总盘子的同时,坚持科研创新激励聚焦主责主业的原则,杜绝“雨露均沾”“撒胡椒面”式的激励方式,规定项目主要贡献人员奖金额度不低于总额度的30%;设立1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施重奖,如对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系统研发团队的奖励金额超过1000万元,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中国海油在海域和陆地全面部署实施“七年行动计划”重大科研专项,持续攻关深水、深层、稠油、高温高压及陆地非常规等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技术难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运用13项国内首创技术,实现3项世界级技术创新,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从装备技术到生产能力全面实现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
研制成功“璇玑”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技术装备,并实现全规格多功能作业能力覆盖和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累计节约作业服务费逾50亿元; 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完成海底安装并投用,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迈出关键一步; 自主设计建造成功世界最大单罐容量的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
3. 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突出成果转化
中国海油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相关职能机构成立科技信息部、科技和网信委员会,促进油气勘探开发与网信技术融合创新;调整优化集团研究总院与子公司研究院职能分工,成立炼化科学研究院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科研力量;成立中海油勘探开发数据资源中心,以数据治理为抓手,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做精做细“智能油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等6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渤海湾融合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上油田、炼化厂区5G专网建设试点。
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中国海油分级分类实施“揭榜挂帅”机制。
在国家层面积极“抢榜”“揭榜”,争取承接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在集团层面“设榜”“挂榜”,集团“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全面试行“揭榜挂帅”新机制,目前已经完成17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项目长和项目单位公开遴选; 组织试点单位探索建立科研项目配套资源保障机制,完善以“项目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新模式。目前,中国海油已经形成由7个国家级、14个省部级及一批企业级实验室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21年成功获批首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参与共建2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新申报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新评定2个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油于2020年出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管理细则》,明确重大科技成果激励范围、激励条件及标准;规定每年对符合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励条件的团队,给予超额利润5%~10%的动态激励;在科技创新奖项中专门设立“成果转化奖”,强化科技创新目标与生产力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劳动与收入分配对接,充分发挥重大科技成果在发展主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 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积极应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大幅降低综合能耗,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单位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海油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注重牵住三项制度改革的 “牛鼻子”,制订了《中国海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及 28个配套指导性文件,构建起“1+4+N”三项制度改革新模式。
“1”是以实施方案为改革总纲领;“4”指在三项制度之外,用好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N”则是围绕实施方案出台系列配套措施,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两制一契”管理推动干部“能上能下”
中国海油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在全集团推行干部“两制一契”管理,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的常态化机制。
除对所属单位经营类班子/经理层成员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之外,中国海油还首创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聘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模式。
实行“两制一契”管理后,领导干部上岗之日即签订岗位聘任合同,明确业绩目标和考核标准,强化契约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使得优进劣退的干部岗位“能上能下”常态化。
干部“能上能下”的关键在于“能下”。对那些没有大过,但在其位不谋其政、能力素质不胜任本职岗位的干部,搬掉其“铁交椅”是解决“能下”问题的重中之重。
对此,除了考核退出、制度退出、问责退出、不适宜退出4种“下”的途径外,中国海油创新推出中层干部“非优必转”的改革举措:连续两个任期综合绩效考评结果达不到“优秀”的中层干部,不再续任领导岗位,须转聘非领导岗位。同时,中国海油明确干部考核退出率,以硬指标推动干部“能下”常态化。
为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中国海油在打破专家职称“一评定终身”上同样敢于动真碰硬:对集团公司和所属单位两级技术(技能)专家实行聘期制,3年为一个聘期,依据年度考核结果兑现年度津贴,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兑现;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解聘。
为进一步规范干部选任和监督管理,中国海油出台《推行直管领导班子及直管领导人员任(聘)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实施办法(试行)》,2021年提任的集团党组直管领导人员中有73.3%来自基层,88.63%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基层工作年限平均13.7年。
中国海油坚持企业发展与人才发展同步谋划,出台《干部人才队伍建设“3+1”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高素质干部、专业化人才、优秀年轻人才和国际化人才4支队伍的建设目标及培养、锻炼、考察、评价、选拔、监督管理等相应配套措施,为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2. 签订“两个合同”,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中国海油此轮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在简化用工制度、强化退出管理、优化总量控制等方面重点发力,建立健全以劳动效率效益为导向、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聘任管理为基础的人岗匹配、进出通畅、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力求端掉“铁饭碗”。
一是建立以劳动效率效益为导向的用工总量管理模式,将原来的人员编制管理转变为总量调控。
自2021年起,以3年为周期,用工总量与全员劳动生产率、人事费用率和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核心指标挂钩,核心指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的单位用工总量只减不增。同时,优化岗位序列,畅通人员转换通道,即在原有的管理、技术、操作3个岗位序列基础上新增业务序列,作为所有岗位的基础序列。
二是简化用工制度。
全体员工签订“两个合同”——劳动合同和岗位聘任协议,一岗一协议、换岗变协议。通过实行“岗位合同制”和全员契约化管理,实现人员严进严出、优胜劣汰。
三是明确“出”的标准。
对绩效考核结果为“不胜任”的老员工实行转岗培训,重新上岗后绩效考核结果仍“不胜任”的,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新招聘员工第一次签订劳动合同期限不超过3年,试用期内、试用期满绩效考核结果“不胜任”的,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满绩效考核结果“不胜任”的,不再续签劳动合同。
通过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国海油油气勘探开发主业用工增长7%,综合服务类用工下降45%,执行岗位合同制员工比例达85%。
3. 向科研和海上作业岗位倾斜,员工收入“能增能减”
中国海油此轮三项制度改革不仅要端掉“铁饭碗”,还要打破“大锅饭”,通过建立向科研和海上作业岗位倾斜、按业绩贡献定薪酬的收入分配机制,实现员工收入“能增能减”。
针对所属单位年度业绩目标导向不清晰的问题,中国海油以业绩目标为导向优化工资总额管理,建立利润总额目标申报的“摸高机制”,利润总额增长的单位当年工资总额增幅在不超过利润总额增幅和集团公司工资增长指导线上限10%范围内分档确定,增强了所属单位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自主性。
中国海油按照科研人员现有岗位基本工资标准的20%增设科研津贴,并重点在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等科研领域分类实施以成果应用为导向的差异化精准激励措施,如对技术专家实行年度激励和聘期激励,以其年度考核和聘期评价结果为依据,实行逐年解锁的递延兑现激励机制。
加大对海上作业岗位员工的薪酬激励,员工出海作业补贴在现有薪酬标准基础上统一提高50%,同时增设海龄津贴,全集团2万多名海上作业岗位员工平均年收入增长3.4万元。
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公司治理
中国海油深入贯彻“两个一以贯之”,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融入公司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2022年2月,中国海油被国务院国资委评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1. 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
中国海油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做到组织落实、人员到位、职责明晰,进一步明确企业党委(党组)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重要作用,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在制度层面上,中国海油及旗下独资、控股子企业全部完成“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确立了各级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法定地位。在体制层面上,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成员与公司其他治理主体“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以及由党委副书记担任总经理(总裁)的领导体制,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
在机制层面上,建立以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为根本要求的“三重一大”议事决策机制和以党建工作责任制为主体的党建工作机制,从而形成制度、体制机制完备的国有企业党建制度体系,切实做到党组织对企业运营管理工作“总揽不包揽、协调不替代、到位不越位”。
2. 全面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
中国海油通过完善外部董事履职保障、经理层履行职权、所属企业董事会建设三项机制,推进战略型、规范型、监督型董事会建设,全面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
建设战略型董事会
自2021年起,中国海油董事会5位外部董事分别担任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绿色低碳、市场引领、人才兴企五个战略专项小组组长,分别牵头组织集团“五大发展战略”专项研究,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企业改革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具有较强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建设规范型董事会
中国海油全面修订“一章”(集团公司章程)、“两制”(“三重一大”决策管理办法、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八规则”(党组工作规则、董事会工作规则、四个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总经理工作规则、董事会秘书工作规则)、“四清单”(党组决策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事项清单、党组前置研究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三重一大”决策事项清单、董事会授权事项清单),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厘清党组与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
建设监督型董事会
2021年,中国海油董事会成立监督委员会,与审计与风险委员会一体化运行,推进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合规管理、监督管理四大体系建设,突出对企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经理层执行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授权决策等重点领域的监督;落实重大事项报告机制,按规定向国务院国资委定期报告董事会工作、董事年度履职、企业经营重大风险等情况,做到知情必报、及时报告。
3. 促进公司治理体系高效运行
完善外部董事履职保障机制。落实外部董事对企业运营管理的知情权和问询权。中国海油除了向外部董事开放集团公文信息系统外,每月向外部董事提供8种信息月报,每季度向外部董事全面通报生产经营情况;邀请外部董事参加集团重要会议,定期向其通报董事会决议落实情况;制订外部董事年度调研计划,平均每年调研4次以上,调研天数20天以上,调研单位10家以上(涵盖集团主要业务板块及生产经营单位)。
党的组织力、董事会决策力与经理层执行力有机统一。中国海油及所属子企业健全总经理工作规则,完善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报告机制,规范总经理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总经理办公会制度;党组(党委)加强对经理层用权履职的监督,督促经理层紧盯任务节点,持续跟踪落实,定期向党组织和董事会报告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生产经营、重点项目运行、重大风险应对措施等情况,增强经理层对落实董事会决议的执行力。
规范所属子企业董事会建设。集团所属全级次子企业董事会应建尽建比例达100%,二、三级子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比例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