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体运营有什么好处(学者视点丨以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业态为就业提质增量新业态在扩大就业市场规模、提高劳动报酬、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缓解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优化就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大意义,新业态以其灵活多样的用工需求弥补了传统行业低迷造成的就业萎缩:技术密集型行业扩大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增加了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数字化、信息化激发了中端型人才的创业动能,大大增加了高质量的自主就业。
学者视点丨以新业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贾丽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合理的就业结构。更高质量更高收入更加充分的就业,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障,是扩大居民消费、更好地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关键支撑,是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转换成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发展条件呈现新特征,信息和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新业态的拓展优化,不断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就业需求,新业态将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持久动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做强做优线上服务,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为新业态更广泛地吸纳就业提供了政策支撑。
新业态创造新就业
纵观过去三年的就业市场,受疫情影响,建筑业、住宿业、旅游业等传统行业持续低迷,相比之下,数字经济快速扩张,新业态以蓬勃的生命力成为开辟就业空间的重要渠道。调查显示,2021年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4.5%;13个省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2020-2026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到2026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95万亿元。随着数字化向各个行业的全面渗透,一些新型岗位和新职业被创造出来,既有传统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再创新,又有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的全新岗位,电商平台、分享经济等有力带动了产业上下游就业增长,创客、威客、对客、圈客、兼客等全新就业形态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更为包容的就业机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已经达到2亿人,约有8400万劳动者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
新业态为就业提质增量
新业态在扩大就业市场规模、提高劳动报酬、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对于缓解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优化就业结构、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大意义,新业态以其灵活多样的用工需求弥补了传统行业低迷造成的就业萎缩:技术密集型行业扩大了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增加了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数字化、信息化激发了中端型人才的创业动能,大大增加了高质量的自主就业。新业态就业突破了原有就业市场的边界和雇佣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就业结构、组织壁垒,提高了企业管理运营效率,通过智能化的资源匹配,有效对接供需双方的需求,极大促进了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
大力推动新业态就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稳字当头”,高质量充分就业将是实现经济社会稳中求进的关键因素。疫后社会需求会显著反弹,应借助政策红利,加快释放新业态就业的巨大潜力,有效发挥数字化创新的带动作用,把支持新业态作为重要突破口,改善就业促进发展,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第一,鼓励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积极挖掘新业态就业机会,加大对新业态企业援企稳岗、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政策落实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更多高质量新岗位。第二,激活大众参与热情。瞄准知识传播、经验分享、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等领域,引导、支持新增就业群体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降低新业态创业就业的风险和成本,鼓励发展创新平台,激活大众开展微创新、微创业、副业创业的积极性,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第三,加大共享经济培育力度。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拓展生活服务类产品的共享空间,取消各种不合理的限制,畅通合作机制,优化布局,以共享经济带动就业发展。第四,加强技能培训。开展新业态新职业技能培训,以线上授课、线下实训、以工带训等方式,提高新增就业和再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增强技能与岗位的适配性。第五,探索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包容和发展并重,在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的同时保障从业人员的权益。
新业态就业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未来应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新业态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通过就业提高收入,进而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圆桌丨锚定三大核心任务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注丨发挥政策合力共促市场信心回升
●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③丨以“五大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刘尚希:积极财政政策发力应从扩大内需战略入手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