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花生酱(Jeff)
编辑丨花生酱(Jeff)
付费、合集、图文等功能难以挽回正从微信公众号流失的优质垂类作者。
2018年订阅号分发逻辑的改版让微信公众号的垂类内容陷入了某种恶性循环,垂类创作者淡出平台,他们似乎在小红书和小报童等产品中获得更多回报。
最近,很多人也在分析为什么创作者纷纷选择小报童、为什么小报童能从功能更完备的微信公众号手中赢得读者。
大多数觉得,是小报童联合创始人少楠在产品圈、内容圈的威望太高、人脉太强,帮助小报童获得了大量忠实的创作者和读者。但我并不完全认同。
作为7年公众号作者+小报童创始作者,我想作为insider给个更隐秘的答案。
——真正的答案,还在小报童本身。
仔细想想,小报童和公众号有什么不同?
即刻网友说,公众号合集可以实现小报童的功能。从界面、交互层面上来说,似乎没错。但从产品逻辑上来说,偏差蛮大。
再仔细想想呢?公众号合集就是小报童吗?其实完全不一样。
对于写作者来说,公众号文章每日只能推送一次,且不支持二次编辑,注意:公众号文章在发布后仅限1次修改20个错别字,并不能显著影响文章的质量,故远算不上二次编辑;小报童文章可以随时发布,且可以随时修改,支持多次编辑。
有人会觉得,不就一个二次编辑功能么,有什么大不了?公众号PM写一个支持二次编辑功能的PRD可能3000字都不用?这么简单不就分分钟做上了?
其实不然,牵一发动全身。
可别小看二次编辑的能力,如果留心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公众号有删历史文章的情况。为何?历史文章不是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吗?——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随着公众号作者的成长,大量的历史文章在无法二次编辑的情况下,价值和水准会逐步低于近期文章。抛开增量不谈,还会导致新关注的读者读到历史差文而流失。——不能二次编辑,为了保留存,只能删掉了结。
而增量呢?公众号的复访极其依赖于更新推送,大量历史文章在没有社交爆量传播的情况下,再优质也是沉底,何况,作为像我一样的长尾产品号,优质的垂类文章受众不广,根本无法大范围爆量传播,所以复访增量几乎不存在。——删了也不会损失增量。
以我的公众号为例,关注者1w+,推文日阅读量约1k,80%的阅读量均来自于新文推送下的订阅号消息推荐流,搜一搜占比不足10%,非推文日阅读量约20,60%来自于社交分享带来的新关注用户在首页阅读,剩下40%来自于搜一搜。——更文推送是王道,旧文推荐和搜一搜杯水车薪。
这说明:公众号对于历史文章的推荐近乎于无,用户使用习惯也更倾向于看新文而非挖掘某号旧文。
原因很简单,因为阅读量主要来自于更新,所以对于公众号作者来说,在获量这件事上,更新频次远大于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日更大众文会获得比垂类质量文更多的曝光机会。高频更新带来的质量降低固然会带来转化下降,但新文的获量收益太大了,只要做好标题和封面拉高转化率,整体关注量一定有收益。
而大量的低质更新+标题党文章反过来又增加了读者翻旧文的阅读成本,恶性循环之下——读者选择多读新文,作者继续灌水发新文,读者对作者和平台评价持续下降。
如果你记得,在2018年订阅号改版后,很多作者陷入了挣扎,就是因为灌水这事。
大家在各个群探讨,都觉得在公众号写东西莫名其妙地拧巴,总觉得自己更新频次不够导致流量掉了,又担心灌水更新质量不高读者取关,殊不知,对于垂类作者来说,这早已是个读者、作者必定双输的局。
为什么垂类作者必输?因为垂类作者往往个体运作兼职写作,无法兼顾频次和质量,而无二次编辑+订阅号列表改版这两记重拳,有意无意地狠狠地打压了他们。
如果你记得,曾经公众号是以关注号列表来分发内容的——是的,和现在小报童主页的订阅专栏列表一模一样。
只不过后来公众号把订阅列表从变成了,给的解释是提升阅读效率。但没解释的后半句,其实是打压了订阅关系:提升阅读效率受益的是高频更新的,而的渗透骤降,主动订阅认知消失,变成被动接受推送。
随后,又加上了推荐算法——这打破了读者多年习惯的严格时间顺序认知。之前是号维度的订阅等更新,现在是内容维度的更新,加上无需订阅的推荐。算法的加入彻底杀死了苟延残喘的订阅关系,导致整个体系深深地陷入了上述恶性循环。
不能二次编辑+疯狂灌水更新+删低质量旧文的机制,让各大公众号的水文越来越多,好文占比越来越低。改版之前,用户可以用100%的时间看自己喜欢的订阅号,而改版之后,用户要用95%的时间接受订阅列表灌水更新的狂轰滥炸,再侥幸在5%的时间里读到高质量文章。
之前读者的订阅百花齐放,现在主流是机构做出来的日更文。
没办法直达高质量文章,也不舍得取关发了水文的号,这种进退维谷的窘境,就是有高质量阅读诉求的公众号读者的现状。
这种改版,并非有意打压作者、恶心读者,只是对平台来说,有更好的选择,即——商业化和更多的流量支配权。
从强调,到强调,公众号把自己从一个IP阵地,变成了一个流量媒体。和作者强绑定的关注流量,被回收到平台的订阅号消息推荐流中,剥夺了作者的权益,回收流量,让公众号成为了可以插入更多广告位进行变现的用户浏览时长搜集工具。关注的越来越难找了,但订阅号消息可以加入的广告更多了,甚至近两年还插入了“关注的视频”,做视频号业务的推广。
有了广告和视频号的内容,“订阅号消息”这个列表,越来越名不副实了,如果你也曾经经历过那个改版前的时期,曾经也有几个自己很爱的宝藏号,但却感到冥冥之中离他们越来越远,你一定懂我在说什么。
所以,严格地说,小报童是基于订阅关系的IP阵地,确实和2018年之前的公众号,是类似物。但现在的公众号,已经选择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仍然有些读者会说,公众号再不好,你不也会更新吗?至少看公众号我不用花钱。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看公众号确实不需要花钱,但需要花时间,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个道理你一定懂。如果你每天有1小时阅读:选择看公众号,可能会读到1篇15分钟的好文,再浪费45分钟在水文和广告上;选择看小报童,可能会付出几块钱摊到每天的订阅费,再确保1小时都在阅读高质量文章。
几块钱买免水文服务,这交易成立。
但我并非建议所有人都进行付费阅读,只是,如果恰好你的阅读需求是高质量文章,你一定感觉得到公众号的体验不够爽。
不但你们读得不爽,我写得也不爽。
我不喜欢在这种分发机制之下花大量时间写一些无法二次编辑、盖棺定论、只为获取阅读量的沉底水文,这既浪费了我的创作热情,也不符合一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快速迭代的追求。
至此,我给出了我的答案:小报童提供了基于订阅关系的经营阵地和快速迭代的能力,这已经不是现在的公众号能给的了。
所以,我自然会选择在小报童写高质量文章,并不断迭代把每一篇文章的价值做到极致。这条路也被验证是能跑通的,我的买断制专栏付费订阅数已经达到了700,相比之下,我在公众号的一篇免费推文阅读数都不一定能到700——这似乎印证了我的想法,我想,有高质量阅读诉求的读者们正在用脚投票。
仔细想想,小报童不像是新物种,更像是那个老派公众号分发机制的延续。而小报童的付费机制,是给之前公众号未解决的作者营收不足问题的解法。有趣的是,虽然公众号也支持了合集和付费文章能力,也优化出了类小红书的图片消息的展示样式,但整体的分发机制已经决定了作者的商业化是靠卖流量为主,而这种模式只能解决大阅读量头部作者的变现问题,却让我这样的垂类低频高质作者难以存活。
小报童通过订阅制服务了文字类低频高质作者,小红书通过纯推荐流服务了图文类高质作者,而公众号放弃了订阅关系,走向了流量媒体生意,却保留了拧巴的订阅列表——历史文章质量不高,推荐算法也做不出效果。推荐不好,就摆脱不了时间线。时间线还在,就会产生更多低质历史文章。最终,多次在两者之间反复横跳。
我无意质疑微信公众号作为平台的选择,还会更加期待公众号对以上规则的优化,但现阶段我也会做出我的选择——继续保持自己的创作热情,追逐质量而非流量,和小报童一起延续曾经那个属于创作者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