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注
52
浏览

知识付费,真有那么不堪吗?

查看全部 1 个回答

火鲤鱼用户用户来自于: 未知
2023-02-28 21:00
最近有两个名人的跨年演讲火了。场面很牛,骂的人更多,很多人直接把矛头指向“知识付费”。首先要指出,跨年演讲不等于日常他们做的知识付费,更不等于所有的知识付费。演讲应该算是营销手段、巨型路演,并且负责制造社会话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算是达到了目的。那么,看起来犯了众怒的“知识付费”,真的有那么不堪吗?在我看来,现在流行的知识付费与认证过的正经知识的关系,约等于快消品和奢侈品。知识付费很时髦,并且由于善于包装,还给人以用便宜价格买到高级物品的感觉。缺点是经不起细品,更可能动不动就坏。当然人们通常还有另一种选择,比如正儿八经看一本书,相当于没什么牌子,却料子不错的实用衣服。但我其实是支持知识付费的。因为它用最快的速度向最广大的人群普及了很多容易学的知识。学点东西有什么不好?不成体系又如何?它是消费,又不是授业。赶时髦是一种动力,没有知识付费,知识付费的受众们多半也不会去学正经知识。听了课,无非聚会时多点谈资,想问题时多个角度,萎靡时打针鸡血罢了。没有人会拿着“得到”的完课清单去谋个什么专业岗位,也没有人听完两个月薛兆丰就敢跟经济专业学生pk了。买课的人自己也不会这么认为,要真这么认为,那去上大学也救不了。至于贩卖“焦虑”,那当然主要是营销手段。我只能说,听个课——或者看了个广告就能被弄焦虑的人,他可能日常都处在焦虑中。钻石不够大,孩子没上私立,买不起奔驰宝马,都是消费主义逻辑下的焦虑,这如果能被接受,何以独独不认同知识贩卖制造的焦虑呢?我看,总比用钻石挤兑人要强。还有颇受吐槽的“错误”。的确有错,错误不少。但这是产品质量问题,并不是模式问题。业余爱好者高晓松时不时讲错,但知识付费没拦着专业人士来讲啊。这就说到了我支持知识付费的另一个理由,是它诚挚地为知识标价了——有价格就意味着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逐步诞生更好的产品。很多知识精英对“知识付费”的想象大概局限在罗振宇式的“给你讲书”,或者认为其内容不脱离机场读物和当当畅销书,皆是似是而非的假知识。其实不然。一则很多付费知识是实用导向的,比如怎么护理新生儿、怎么做菜、怎么对付常见病。这些天然更适合短平快和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比看书有效。二则,好的内容,或者说稍微好了一点的内容也已经出现了。一些知名大学教授,包括人文历史类的教授已经亲身下场,跟慕课的区别其实不太大。如果真的认认真真听完他们的付费课程,收获不会小于我国普通大学里的一门通选课,而且还都是一般人听不到的名校名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打击知识付费,毕竟现在大家已经不怎么打击女人把钱花在买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包包口红上了。可能是同类相轻,有人自降格调挣了钱,难免遭人白眼。但知识付费的大门是敞开的,薛教授都能下凡奇葩说,我很期待骂罗振宇和吴晓波的人不要只打口水仗,而是自己扎扎实实地花些功夫去向大众普及一些真正的知识(收费的)。毕竟立比破难。最后,知识的扩散有圈层。参照老派读物前言的说法,“本书供专业读者参考,也可供大中专学生和爱好者自学。”如今知识付费,就是把这圈再扩一层,扩到那些日常都不会去买书的人。站在核心圈里和自认为接近核心圈的人,看不上站在最外层的也属正常。但凭心而论,最外层的人比起他们自己过去,一点都没有改善吗?就像穿不起奢牌的人,买几件zara赶时髦,改善了吗?如同所谓的“消费降级”,本质上不存在什么降级,而是消费分层,过去市场看不到“五环外”的人被看到了。拼多多也好知识付费也好,某种意义上,都是互联网平权创造的新市场。所以说到底,还是盖茨比里的那句老话:“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要记住,这世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拥有的优势。”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问题动态

发布时间
2023-02-28 21:00
更新时间
2023-02-28 21:00

推荐内容

火鲤鱼 © 2024 专注小微企业服务 冀ICP备09002609号-8